李树仁沉浸萨克斯乐曲中
提起李树仁,三十里堡的文艺爱好者们会竖起大拇指,大家亲切的称他为“李三弦”。有人说他对音乐有着超高的悟性,几乎是自学成才,有人说乐队里少了哪种器乐声部,李树仁都能变戏法一般掏出那件乐器,演奏配合默契。他11岁被选入少年宫合唱队,13岁进入大连市青少年器乐队,22岁被调入朝阳市北票话剧团,35岁进入北票市文化馆,直到63岁回到故乡三十里堡,李树仁对音乐执着努力了大半辈子,完成了从热爱文艺到从事群众文艺工作的成功转变,如今仍在追求文艺的路上不断前行。
父亲说,要饭的才吹笛子
李树仁回忆少年时期开始接触音乐时,总是伴着父亲拿着鸡毛掸子追着打他的场景。
11岁时,李树仁因为歌唱天赋,被学校老师推荐到大连市少年宫合唱团,经过层层筛选,李树仁考进了红领巾青少年歌舞团,在学业之外他有了新的任务,每周要花费半天到少年宫学习唱歌。这件事情也成了李树仁每天的念想,因为在合唱团对面,是民乐团排练的教室,李树仁被民乐团飘出来美妙的器乐声深深吸引,一到合唱休息的空档,他就守在民乐教室的门口,目不转睛的望着。
李树仁常常期盼着一觉醒来自己就能拥有演奏乐器的本领,实现这个理想的基础是要先有一件乐器,这件事让李树仁犯了难。一件乐器的花费不少,父母并不支持他对音乐的热爱。
父亲知道李树仁在学业之外练唱歌的事情,本就生了一场闷气,那个年代,只有用功学习考出好的成绩才能有个好出路,学习音乐通常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为此父亲曾严令禁止他再继续花心思到音乐爱好上。
困难从来都阻挡不了一颗年轻的心对热爱的执着,李树仁开始偷偷攒钱,偶尔的饿上一两顿饭,李树仁却甘之如饴。他反复的计划过,相比其他的乐器,价格便宜的竹笛是他的首选,一根简单朴素的笛子,方便携带,更重要的是李树仁只要把它放到书包的一个边角,就能在父亲的眼皮底下丝毫不被察觉的进出自如。
攒齐钱的那一天,李树仁兴奋的跑到琴行买了一把普通G调的竹笛,这支笛子成为他的心头爱,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睡觉时也小心翼翼的放到枕头下。白天在少年宫有空闲时间他就趴在器乐队门口看大家怎么吹笛子,到了晚上李树仁偷偷的跑到家对面的劳动公园,找个僻静又隐秘的地角,回顾指位,模仿练习。“我学吹笛子,基本都是看会的,那阵没有条件,只能靠着自己摸索出来点规律。”李树仁回忆偷学笛子的时光,当时胆战心惊的状态都变成了今日笑谈的趣事。
好景不长,很快吹笛子的事情被妹妹发现,不久后父亲就拿着鸡毛掸子追着李树仁满屋跑,“不好好学习,吹什么笛子,要饭的才吹笛子呢。”父亲说的这句话,李树仁至今印象深刻。打也打过,利害关系也告诉李树仁了,可偏偏对于这件事,李树仁倔强的很,学笛子的事情依旧没有改观,他还是自顾自的吹,不理会苦口婆心的劝告和扬起的鸡毛掸子。
李树仁凭借这支笛子,一路吹进了少年宫器乐队,,在知青下乡时传播到了朝阳北票的乡村里,成为他日后从事专业文艺工作的铺路石,但也成为了父亲的遗憾。李树仁说:“现在回家看父亲,他还会提到当年的这段经历,还念叨着这一辈子家里没出一个读书人。”但对于李树仁来说这一路笛声,他从不后悔。
李树仁曾被大家亲切的成为“李三弦”
接地气的教学方式
学会了吹笛子,仿佛打开了李树仁走近音乐的大门,从1968年知青下乡到朝阳北票开始,李树仁陆续学习了唢呐、萨克斯、三弦、大提琴、架子鼓等,有通过吹笛认识的老师传授的,但更多的器乐却都是李树仁自学成才。“乐器之间都是触类旁通的,得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多动脑子,再加上一定的勤奋它就不难。”
上世纪80年代风靡架子鼓,李树仁偶然看到电声乐队的演出,他惊叹于几个鼓简单的组合在一起,声响却像一个乐团般宏大,李树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它纳入了学习的计划,为此他经常去看专业团体的演出,李树仁逐渐发现架子鼓伴奏的规律,变化万千的歌曲采用的节奏型大多只有基本的几种。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立即去买了一大摞磁带,逐个歌曲归纳研究,李树仁把它们分类为摇滚、探戈、传统音乐等,再按照每个分类推敲鼓点。他也遇到过瓶颈,某个乐曲的鼓点或者节奏实在没办法整理出思路,李树仁就会买一本平时不舍得花费的教材。
李树仁在下乡的生产队只呆了一年,就因出色的器乐演奏和广泛涉猎乐器的内容,被抽调到朝阳地区文工团,他先后经历了从话剧团到评剧团的改革,在这里经历了十几年的磨练,无论在小剧情演出还是乐器演奏上,都得到了丰富的历练和经验,最终在1983年,李树仁进入北票市文化馆,做起了群众文化组织辅导工作。
从一个音乐爱好者转变为文艺工作者,不仅是从学习到指导的身份变化,还是对于艺术学习理念的改变。李树仁担任文化馆萨克斯和架子鼓的授课老师,他告诉记者,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自己当初学习的方式完全不同,李树仁会采用教材上更科学的方法,通过专业进修补充乐理知识,为的就是不让学生重复走自己摸索学习的弯路,以更简单直白的方式,帮助他们更顺利掌握演奏技能。
李树仁给记者列举了一个例子,萨克斯作为吹管乐,最讲究气息,很多学生在最初都只使用胸腔发力,学会用丹田气息吹奏是萨克斯入门的难点。李树仁教过的不少学生,并不知道如何使用丹田气,更何况教材上说的“气息下沉到丹田”这样专业词汇。李树仁想了个办法,他找到日常生活中相同感受来代替。“就比如在你面前有个大石头,你要想办法搬起来,提着气肯定使不上力,得先运气向下坐,用小肚子的力量带动胸腔才能抬起这块石头。”找到感觉,变成习惯,就克服了吹萨克斯入门的难点。这种带有生活体验的教学方式,成为李树仁独特的方法。“以前下乡在农村干活,背麻袋也好,搬石头也好,都有那种相同的体会,这些跟生活密切相关,内容通俗易懂,学习常常能事半功倍。”李树仁说。
在群众文化馆工作时期,李树仁走进北票小学,兼任学校的柳琴老师
落叶归根,爱上这片土地
2011年,李树仁回到了三十里堡,或许是长期进行群众文化工作,李树仁更看重居住地域的群众文化氛围。
李树仁的姥姥家曾经就在三十里堡,2008年退休回来一段时间,李树仁喜欢上这片土地,“这里的文化氛围非常浓郁,更重要的从街道到村里的领导都特别支持,对我们搞得文艺团体也很关怀,关注文化团体的需要,提供大舞台让我们展示,一想到这些心里就感觉很温暖。”李树仁在这里吸收到了文艺的养分,同时也加入到文艺的队伍中继续传递着能量。准备回到三十里堡那一年,居住的房子还在装修,李树仁首先把7、8件乐器先搬回了三十里堡,摆在家里显眼的位置,让它们在自己视线范围内才能安心。安灯的工作人员看到家里大大小小的乐器不禁惊叹,马上给李树仁介绍到三十里堡的民乐队里一起活动。“不管做什么职业的人,大家都有相似的音乐爱好,你说这文艺气氛得多浓厚?!”李树仁在广场上打过架子鼓,在京剧票友社里弹过三弦,在家门口吹过萨克斯,因为器乐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组成乐队。
通过器乐,大家走到一起,感情在磨合中不断加深,这也是人和人之间的缘分,有了这样一个自娱自乐的活动,大家除了玩出水平,玩出心情,更玩出了感情,这是李树仁在这片故土上的收获。
回顾大半辈子,李树仁几乎不在意追逐音乐带来的名气,他没有参加过任何的比赛,对此也并不感兴趣,对他来说,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沉浸在音乐中渡过平静而又充实的一天,或者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酣畅淋漓的演奏一曲,让高山流水的情意深厚而绵长,是李树仁历经岁月后留下的最简单而质朴的满足。
文|刘 慧
图|国晓明 李树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