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学术+视频欣赏】笛曲《幽兰逢春》的音乐表现与演奏技法特点

【学术+视频欣赏】笛曲《幽兰逢春》的音乐表现与演奏技法特点

2020-09-15 04:05:54

丨妙竹嘉音 情怀在馨丨

作者:吕钦

指导教师:刘强

 毕业专业: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中国乐器演奏

摘 要:1979 年浙派竹笛大师赵松庭创作了一首笛子独奏曲《幽兰逢春》。在众多的习笛者中,此曲是演奏学习中较为脍炙人口的一首。《幽兰逢春》借昆曲曲牌《二郎神》为音乐创作源泉,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主题材料以及旋律等方面进行发展,从而创作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本文从《幽兰逢春》的音乐表现和演奏技法特点两大方面着手,来阐述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此曲的理解。

关键词:幽兰逢春;音乐表现;演奏技法特点


幽兰逢春——吕钦


竹笛协奏曲《走西口》 ——吕钦


一.《幽兰逢春》的创作背景

  兰花,花之君子,古代文人喜自比之。浙派竹笛创始人赵松庭先生创作的《幽兰逢春》,可谓其创作顶峰,一生的总结。

  赵松庭是我国笛界的一代宗师,他自幼爱好音乐,9岁起学习竹笛,14岁担任业余剧团的“正吹”,还曾登台扮演花旦。赵老师在14岁时参加了昆曲坐唱班,拜昆曲艺人叶小苟为师,学习吹昆曲。昆曲的典雅、秀美,使赵老师十分着迷,他常常去参加“台下班”到处游唱。

1956年,赵松庭作为浙江省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首届全国音乐周的调演活动,赵老师以一曲《早晨》让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在音乐周之后,接见了赵松庭、马连良、周小燕、傅聪等当时音乐界的一些知名音乐人士。在接见晚宴上赵老师再一次演奏了《早晨》,由于过于激动仅发挥了7成的水平,让他觉得很失败也很惭愧,但是还是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同年,赵老师写了《赵松庭的笛子》,却被冤枉为骄傲自大,再加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赵老师又为打倒的领导说了句公道话,意想不到的人生悲剧从此开始。他被剥夺了上台演奏的权利,成了歌舞团里一名拉大幕,烧开水的勤杂工。1962年,俄罗斯到中国访问,陪访问团到杭州参观时问起浙江省委负责同志:“那个吹笛子的赵松庭到哪去了?”有人告诉总理,赵松庭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去了。总理便指示要把他叫回来,参加欢迎伏洛希罗夫的演出。在总理的关心下,赵老师又回到了舞台。,1979年为了缅怀,又以昆曲为素材创作了笛子独奏曲《幽兰逢春》。因为曾经说昆曲是一朵兰花,所以他以《幽兰逢春》来形容昆曲的复苏。同时也是他人文精神升华的最终体现。乐曲所传递的孤高,清逸,深沉的音乐形象,正式作者的自我写照。它体现了人性与笛性天衣无缝的交融。

 

二.《幽兰逢春》的音乐表现

由于赵老师从小就接触学习昆曲、婺剧等戏曲,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不仅掌握了笛子的基本演奏技巧,还熟悉了婺剧音乐的粗犷、活泼的表现手法,又掌握了昆曲的典雅、秀丽,以声带情的演奏风格。这使得赵老师在笛曲创作中,广泛吸取戏曲素材音乐和表现手法,并且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研究,终将南北笛曲的风格融于一体。赵老师将昆曲的婉转典雅和婺剧乱弹、高腔的热烈、粗犷的表现手法都有机的结合起来,运用在笛曲的创作处理上,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他创作的众多竹笛独奏曲中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戏曲音乐。比如取材于昆曲曲牌【点绛唇】而创作的《早晨》,取材于婺剧音乐而创作改编的《三五七》等,都充分展现了赵老师在创作中广泛吸收戏曲音乐素材和表现手法的创作风格。

《幽兰逢春》与《早晨》、《三五七》一样,都取材于戏曲音乐。此曲共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华彩、尾声五个部分,全部来自昆曲素材。《幽兰逢春》源于昆曲,但是又有别于昆曲。《幽兰逢春》的引子和慢板优雅典致,委婉抒情,大体的音乐风格与昆曲曲牌【二郎神】的唱腔风格极为相似。以《金雀记·庵会》的【二郎神】中“真如境,看朵朵昙花艳也娇”一句为代表,(见谱例1)

 谱例1:《金雀记·庵会》片断

其中划有虚线的部分便是这一句的主要唱腔。为了便于我们分析,同时也选取了《幽兰逢春》的引子的片断和慢板主题的旋律音调与昆曲曲牌【二郎神】的主腔旋律音调进行比较。(见谱例2、谱例3)

 谱例2:《幽兰逢春》的引子

 谱例3:《幽兰逢春》的慢板主题

从谱例2 中我们可以看出,引子片断很明显是在【二郎神】第一个小节旋律的基础上扩展延伸而来,然后又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自由加花变化,使其更加适用于竹笛旋律的表现,同时也是人声唱腔改编为器乐旋律所必然的变化。为了便于比较,慢板的主题部分做了一下处理,提取出这句主题旋律的骨干音旋律:(见谱例4)

谱例4:慢板主题的骨干音旋律

从谱例4可以看出,处理后的《幽兰逢春》慢板主题是和【二郎神】的第一个乐句的旋律走向和主干音是相同的。作者紧紧抓住主旋律这一根本进行发展创新,同时加上了大量的叠音、打音以及随着旋律的上行下行所做出的相应强弱变化的处理,这更加使昆曲特有的风格韵味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幽兰逢春》的引子和慢板是根据昆曲曲牌【二郎神】的唱腔改编、创作而成的。

    《幽兰逢春》的快板部分取材于昆曲中的过场音乐。快板的主题旋律便是

用于表达“喜悦欢快”人物情绪的过场音乐的旋律。这一说法在赵老师编写的《笛子演奏技巧十讲》当中的《幽兰逢春》谱子最下面的就有提出。我觉得这具有相当的说服力,因为这是作者自己编写的书。

   

三.《幽兰逢春》的演奏技法特点

《幽兰逢春》取材于昆曲曲牌,采用传统的曲笛演奏技巧, 即颤、叠、增、打并略用滑音效果;技巧难度较大。同时对于基本功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如气息,口风,手指,乐感以及循环换气等技巧都有一定的要求。

一般乐曲的引子部分,可看做是正题的预先提示,或者是乐曲先行段落的概括;它常常起到对作品的导入作用。《幽兰逢春》的这一段引子也同样具有这些方面的功能。它并非直接取之于昆曲曲牌的内容,而是经过作者选材,加工,提炼而成,它源于昆曲,却又有别于昆曲。这段引子在演奏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关键是在于:气息控制,循环换气,音准,音色等几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较好的基本功功底,注意平时基本功的练习。

《幽兰逢春》的慢板是此曲的核心部分,它以典雅,深刻的旋律刻画了‘兰花又逢春,今非昔比’的浪漫情怀,这与此曲源于昆曲是离不开的。提到昆曲的演奏风格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它是我们学习曲笛时必须要了解的基本知识之一。我们知道,昆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就是笛子,后来人们为了区别于我国北方的梆笛,就把用于昆曲伴奏的笛子称为“曲笛”。因此慢板部分的演奏风格也就理所当然的属于南方曲笛的技巧体现了。在《幽兰逢春》的慢板中,大量的运用了叠、打、赠、颤、波,使之旋律柔和、婉转、华丽,这更能体现出昆曲那缠绵婉转、如怨如慕的韵味。有的人虽然知道这颤、叠、赠、打的加花技巧,却过度使用。换句话说就是不知道怎么运用。比如叠音,波音与小颤音之间的区别。有的人就不是很清楚,以至于在乐曲中对于音的加花上出现不合理。因此在加花之前,学习者必须对于这些技巧的概念有明确的理解。不可过度使用,以适度为好,注意在曲子运用中把握分寸。

慢板整体音乐的强弱对比比较大,情绪既粗犷又细腻,预示着情感的强烈波动,以达到托物言志的心理刻画,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强弱对比,这关键在于气息的运用与把握,在吹奏过程中应该注意每个音区气流不同的角度。《幽兰逢春》的音乐色调偏暗,所以我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注意低音区的音色。我觉得在低音区的音色应当通透,浑厚。通俗的讲就是充分发挥笛子的共鸣,让听者感觉到空谷幽兰的寂静,哀而不伤心境。我们可以根据把握曲子大的旋律走向和小的旋律走向来做乐曲的强弱变化和音色的控制,加强乐曲整体旋律线条的连贯性。

昆曲南曲用五声音阶,北曲用七声音阶,南曲北曲以曲牌为单位,都含有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结构的曲牌,并且南北都以羽调式运用的最为普遍,从本文的谱例中可以看出此曲为羽调式。在这个调式中,5音和1音我们应当特别的注意。5音的指法为半孔音指法,开第一孔,第二孔按半孔。很多学此曲的人不是很注意这音准或者不是很好的去把握这半孔音的音准。再有就是1音有两种指法,第一种为开第五孔的半孔,还有一种是开一孔和五孔。我个人偏向于第二种,因为这个指法对于音准的把握相比半孔音更有把握性。同时1音在整首曲子当中出现的频率非常的高,所以应该更加注意它的音准。而且还可以在1音与2音之间做滑音的技巧,使音之间的转换更加的圆滑。但是不要因为叉指就不注意它的音准,气息的控制仍然很重要。

《幽兰逢春》虽然是曲笛演奏,但是快板部分取材于昆曲中的过门音乐。过门音乐经常使用连音和顿音,用于表达一些欢快或是激昂的过场音乐的情绪。连音就是在演奏连线内的若干音符时,除了第一音吹奏吐音外,线内其余音符,均不用吐音。连音在《幽兰逢春》中大面积出现,使整首曲子的旋律更加流畅连贯。顿音在速度不是很快的情况下,适合用单吐技巧来演奏,同时要注意一些小的气口。这里说的气口不是为了换气而吸气,而是为了使乐曲更加的富有弹性,灵活,轻巧,从而表达愉快的心情。在速度很快或是音符很密集的情况下,就用双吐技巧来演奏。有一点不同的是昆曲中只用力度轻柔的单吐,但《幽兰逢春》的小快板中,顿音要有力度,这样更符合笛子的性能特点。同时我们必须还要借助自身良好的演奏技能,才能体现出这种特殊的演奏要求。

在乐曲的华彩乐段中,对于演奏者的手指,循环换气的要求比较高。大篇幅的16分音符的出现,要求演奏者吹出来的音干净,清楚,节奏准确。再加上循环换气的运用,更加在乐曲的表现力上增加了它的音乐表现力。其中乐句的反复是此段音乐表现的手法之一,多种演奏技巧的运用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在演奏时那激动的心情。

总  结


 “志在玉皇顶,白头攀紫岺,豪情随登涌,忧思逐云升,历尽崎岖路,求来坦荡心,苍松万千树,无语却知音。”《幽兰逢春》是赵老师最后的一首作品,此曲恰到好处的借助昆曲素材来充分表达赵老师的心声。赵老师以情为美的审美追求,并且注重感性上的愉悦,使观众在聆听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体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审美情感,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被观众欣赏和接受。可能每人对于乐曲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音乐的共同点应该是大家共通的。《幽兰逢春》的音乐艺术特点源于昆曲,使其富于幽兰的典雅,如怨如慕的韵味。《幽兰逢春》是将素朴美与华丽美融合成为一种最理想的审美意境。在其演奏技法上,作品对于演奏者的技术要求很高。赵老师主张:“技术是手段,但手段应该为音乐服务”。再多的技术都不能脱离音乐本身,应以乐曲本身为出发点,注意技术的运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中国民族音乐在线:《笛艺大师赵松庭六十春秋写传奇———记民盟盟员、笛艺大师赵松庭》[J/OL].http://ww.huain.com/zst/zszz-22.htm

【3】王利娟:《幽兰逢春中的昆曲音乐元素初论》[J].大舞台.2008.

【4】赵松庭 :《笛艺春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5】马 帅:《论南派笛艺中的“硬技术”与“软技术”》.北方音乐.2010年 第九期.

【6】张艳娟:《笛子独奏曲幽兰逢春演奏与赏析》.音乐时空.

【7】张坤 :《幽兰逢春的创作之路》.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1卷第4期  2012年4月

作者简介:吕钦,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浙江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宁波音乐家协会会员,赵松庭笛子艺术研究会宁波教学基地负责人。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表演系竹笛专业,9岁开始学习竹笛,师从浙江昆剧院首席笛师, 赵松庭笛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一级演奏员韩建林老师。2009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竹笛副教授,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刘强老师。在校期间,接受了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竹笛学会会长、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著名笛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王键老师和江苏省竹笛学会副会长,南京市民族乐团著名笛子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谢继群老师的指导。

2013年7月24日在宁波大剧院成功举办《幽兰逢春—吕钦笛子独奏音乐会》
2011年荣获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器乐作品特等奖
2012年江苏省首届竹笛大赛青年专业组银奖
2012年全国第二届竹笛大赛青年专业B组银奖

2014年教育系统艺术节器乐合奏一等奖

2015年宁波市器乐合奏一等奖

2016年浙江省艺术节器乐合奏一等奖并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丨妙竹灵指传天籁 青衿隽才继嘉音丨


项目合作、个人合作、投稿、建议、投诉,请联系微信号:wj894829444

声明: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本平台仅作分享,请勿 商用,否则一切后果与本平台无关!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妙竹嘉音』微信公主号,您可以通过微信搜索『妙竹嘉音』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