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洋乐 vs 民乐 }
永不休止的话语权争夺战
近日,一个有关中乐西乐对决的视频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围观群众纷纷表示“看着太燃了”、“古筝原来弹起来这么帅”、“竖琴是真的好听呐”……
这是热门电影《闪光少女》中的一个片段,这匹黑马在电影院上映以来获得大家极大的关注,但是主人公故事发展中的核心矛盾却不能被大家所理解,即“西乐”与“民乐”之间的矛盾,到底学西乐的为什么看不起学民乐的?
先来讲个故事,,会同另外两位作曲家王燕樵、刘德海合写了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所谓琵琶协奏曲指的的琵琶独奏,西洋管弦乐伴奏。曲子写好了,,第一次合作之后,初试民乐与西乐搭配的吴祖强心里没底,找乐团的人问感想,得到的答复是:听着挺好听的,就是感觉有一股碎木头音。“碎木头音”——这就是当年搞西乐的专业乐团对琵琶独奏声音的评价。
但是这里面有两个概念要搞清:什么是“西乐”、什么是“民乐”。《闪光少女》讲的是西乐民乐之争,并不是“外国的音乐”“中国的音乐”这样的概念,而是在欧洲兴起、发展了500年的标准化乐队音乐,与在中国的田间地头上兴起、在中国的音乐手艺人群体间流传了上千年、极大程度保留原生态属性的民族乐器音乐之争。
西洋音乐界普遍认为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为“交响乐之父”。在海顿之前,西乐处在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是西洋音乐标准化的萌芽阶段,当时的音乐家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把欧洲各国不同种类的乐器进行归类、改良,并搭配成适合放在一起演奏的一组乐器,比如当时的小提琴已经从12世纪的两根琴弦,到16世纪初的三根弦,演变为现在普遍的四根弦。
当时的乐队音色听上去仍然比较原始,特别是乐器搭配比较自由,比如巴洛克时期代表人物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一共有六首,每首的配器数量和种类都五花八门。
巴洛克时期之后是西洋音乐的维也纳古典时期。从海顿开始,交响音乐的演出模式开始被标准化,巴洛克时期常用的乐器在海顿时期基本定型,适应了合奏的音响需要。海顿创作的交响乐基本都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组成,这是西洋管弦乐队标准化的开始,莫扎特的交响乐也基本沿袭了这个配置。
贝多芬将古典时期交响乐的模式发展到极致,他的交响乐里出现了长号。在随后的交响乐作品中,大号又加入其中,作为铜管的通奏低音成为了标准化乐队的一部分。
古典时期之后,欧洲音乐界进入了浪漫时期,19世纪是浪漫主义最鼎盛的时期,该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作曲家。这个时期的管弦乐队乐器已经完全定型,有所改动的是演奏者的数量,和少数为了适应个别曲风需要而临时添加的非标准化乐器。
进入20世纪之后,古典音乐的发展开始走向多元化,电子合成器的运用越来越多,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然而作为古典音乐标准化的产物——西洋管弦乐队的基本配置已经固定下来了。也就是说,古典音乐的500年是音乐、乐器标准化的过程。
民乐的乐器在几千年来也经历了不断改良、不断适应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过程,然而囿于各种原因,民族管弦乐队的标准化程度和西洋管弦乐队并不处在同一量级,根本不是同一级别的概念,所以其实二者没什么好争的。你觉得工业革命大机器流水线和小作坊驴拉石磨耕牛犁地有可能争得起来吗?我这么说倒是没想打压民乐,流水线有流水线的优势,小作坊能做出流水线做不出的特色产品;只是如果民乐真的要争,适合跟它正面争夺的也应该是齐特琴这种奥地利民族乐器,而不是一套高度标准化的乐队。
都是学音乐的,为什么学西乐的在学民乐的面前这么傲娇?我觉得原因有三:
大部分民乐乐器音量太小,回声效果差。西洋乐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回声效果很好,弦乐器的音箱、管乐器的管道都能起到特别好的回声效果。西洋音乐都很在意回声,唱歌剧的不需要话筒就可以让整个音乐厅的人听清楚。民乐乐器回声最大的就是扬琴,就这点音量根本比不上西洋乐器。可能有人想拿唢呐和笙反驳我。我觉得唢呐那个叫穿透力强,不叫音量大。
中国民族乐器没有低音声部。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是需要大提琴、低音提琴作为通奏低音的,否则声音听上去非常飘,不厚实。因为大提琴、低音提琴回声效果比民乐器更好,他们和民乐队合奏的时候都要故意拉得弱一点。
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和声。巴赫作为西洋音乐的“音乐之父”,最拿手的就是多声部的复调音乐,西洋音乐的起源就是多声部音乐。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音乐都没有和声,只有单一旋律,所以听上去不如西洋音乐厚实、有层次感。前几年侗族大歌被发现的时候,中国民族音乐界一片叫好,认为自己甩掉了西方人给我们扣的“中国民族音乐没有和声”的帽子。然而我觉得这种说法只是顺应了“中国民族音乐不比欧洲的差”“侗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的观点。实质重于形式地说,中国大部分民族音乐的确没有和声。
其实,像陈钢、何占豪把民族音乐融入西洋音乐体裁的《梁祝》,殷承宗等人把《黄河》改编的钢琴协奏曲,吴祖强创作的琵琶协奏曲,丁善德等人的《二泉映月》《良宵》,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等,都是非常好的中西搭配的尝试。
所谓西乐和民乐本来就没什么可争的,不如像上面几个前辈那样取长补短,既丰富了西洋标准化音乐的曲库,也借此宣传了我们的民族音乐,一举两得。
优惠的价格
新鲜的折扣
悦悦小助手
您的私人购书顾问
微信ID:yueyuebook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