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20期实践课成果(一)南京城事—探寻南京手工艺者

20期实践课成果(一)南京城事—探寻南京手工艺者

2020-12-07 05:55:05


一.寻访老门东
20期青共校学员:曹翊 范昕怡 刘子浩 潘玲玲


4月25日星期一,我们开始了我们的实践之旅。天公作美,没有下雨,我们在下午1时许开始实践,在3点左右结束。


来到老门东,小巧玲珑而又形状各异的泥人儿迅速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于是,我们向着摊子疾步奔去。只见他似忙非忙地擦拭着桌子,反复摆弄着捏好的泥人,尽管他的摊位前除了我们并无其他顾客。




但是,面对我们的询问,他不愿意透露他的姓名、生涯以及今后的规划。反而,他言语犀利,怨声载道,字里行间流露出政府对于民间手工艺人的忽视,却也着实让我们难堪。我们惊讶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竟然只是个铿锵有力却又朴实无华的头衔,毫无意义,我们痛心于一个民间手工艺人对政府竟会有这般波涛汹涌的不满,我们陷入一阵沉思。如果是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又该怎样把老祖宗的捏泥人手艺世代相承下去.....




第一次碰壁后,我们很快找到了另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剪纸。早在西汉时期纸的发明后,剪纸便随之出现。它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摊主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虽然感觉比我们大不了多少,但手艺可真是了得,他用自己灵巧的技艺把一个个顾客的面容都复制到了红色的剪纸上,十分神似,着实可爱。小伙虽然安静,但也是一个热心的人,他告诉我们,剪纸这门手艺,是他祖上传下来的,具体传了多少代已经不清楚了。他原本在苏州谋生计,半年前来到了南京老门东闯荡。



当被问到是否会将这门手艺传给自己将来的子女时,他腼腆的回答道:这要看孩子感不感兴趣。我不禁担忧,小伙之所以会继承这门手艺,一定是因为童年时的耳濡目染。而现在这个时代,来自社会的种种“诱惑”那么多,孩子的目光还会放到剪纸这种民间手工艺上吗?




在其他三位同学被剪纸深深吸引的同时,我注意到了不远处的糖画摊位。摊位是一位王阿姨在操持,她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与第一位捏泥人大叔可以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熟练的为我制作糖画过程中,她也爽快的告诉我们技术是报班学来的,而且摊位费也十分昂贵,每月要上交6000元给老门东管委会。我们不禁咋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薪资可能都没有6000元,这样一位起早贪黑,全年无休,风餐露宿的阿姨,一个月扣除上缴的费用还能有多少剩余呢?尽管生活不易,但是大娘却一直将笑容挂在脸上,聊以慰藉。



这一路走下来,我们遇到了不耐烦的面塑大叔,手巧面善的剪纸大哥还有画得一手活糖画的大姐。那些我们平时不注意的“非遗”,在他们的眉眼里一点点流逝。




 ↑
任何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鲜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和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渐渐消退,为此,我们也应该像发掘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一样,发现非遗的灵魂与内涵并使之得以延续生命而非苟延残喘。民间手工艺作为非遗的重要部分,愿她能在这个世界不求鼎立但求存在,不求名扬万里但求活在心中。




二.游甘熙故居
20期青共校学员:赵芳芳 柳歆怡 夏杨 仇凯雯


小青瓦屋面,白粉墙,棕红色广漆。灰、白、棕红三色为建筑主调,与江南特色的绿色芭蕉、千娇百媚的红花绿草相辉映,构成一种独特的典雅古朴。在满满的古意幽静围绕之中,我们开始了甘熙故居的实践之旅。


手工艺作品一览


甘熙故居在南京升州路与中山南路交界地段,处于闹市之中。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白墙灰瓦,挂着一串串红色灯笼,南京葫芦画大师张苗老先生便深居其间。




适逢张老作画上前询问,倒是非常和蔼地为我们讲述了葫芦画的创作过程,自己作画的理念,葫芦谐音“福禄”,在中葫芦也是吉祥禅意的象征,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张老把它们比作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展示在小小的葫芦之上,以祥云为背景,作品表达了对于中国梦的渴求与希望。



▲张老先生的葫芦画


挥别了张老先生,我们继续前行。甘熙故居在它的一砖一瓦中不仅记刻着历史,更保留下来了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民俗工艺品。



▲根雕




绒花




▲抖空竹


游记一观


 南捕厅15号花厅前的院子里,有花开正艳。假山、石块,像沉重的鼓点,又像不停敲打的铆钉,将废弃的光阴磨出青斑,角落里青苔四起。那些旧时人物纷纷跳出影像,在芭蕉盛开的庭院或备弄里穿越而来。后花园的夜里,铺满虫鸣和幽深细软的洞箫古筝。富饶和寂寞捂着流水渐行渐远的声响,将一些生活细节分解得棱角分明,有着画者无法临摹的神韵。打开阳光,那些闺怨可曾淋湿墙角孤零零的青蕨?他们悉悉索索的绫罗绸缎衣角沾着隔夜的露水,或气宇轩昂、一派春风得意,站成一个望族酣睡的姿势;或娉娉婷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传唱着江南特色的婉约才情。津逮楼的《白下琐言》《建康实录》等古籍,更累积着一种文者的高度,为故居的传奇添香增墨。


 佛堂透着洞悉尘世的寂静;而剪纸厅却是斑斓绚丽,流溢独特的民间魅力。如一种不可或缺的神奇脉络,刻记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
  “城市是靠记忆存在的。”掠过城市的楼群与高空,将自己安置在这幽静的尘世一隅,揣度这昔日锦绣宅邸的绮丽与风霜。穿过重重深门,或聆听着门内的寂静,或张望门外的阳光。亮与暗适度交替承转,有懵懂的麻雀,扑棱棱惊飞廊檐灰尘。如风的钟声悬挂在鼓楼的额角,荡过满园孤芳幽静的砖石和植物。笔和文字,被满墙的枯藤收拢,留下眷恋不已的拥动。
 风吹来,摇落古朴的斑痕。人已老去,树却照样长,花照样开。嶙峋的老枝抽出嫩条,而又相安无事静立于光阴的锦箧里。而历史,却永远隔绝在枪林弹雨和炮火硝烟深处。冬日的故居,整修后,宁静祥和。阳光照着回想的倒影,如一幅十九世纪干透的水彩画,在当代民俗艺术中,划出幽雅的弧度。优雅从容,气度不凡。



注:投票截止日期为2016年5月25日00:00



>>>>


编辑:董悦

微信:ndjlcmxytzz

新浪微博:@南大金陵传媒学院团总支


传媒青年说

传媒人活动分享平台

南大金陵传媒学院团总支出品


回复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辅导员 | 开学啦 | 新花露放 | 嘉宾 | 人物 | 南京十怪 | 每月之星 | 回归 | 查成绩 |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