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12首二胡经典名曲,百听不厌!

12首二胡经典名曲,百听不厌!

2021-10-25 22:39:44

提示:点标题下太湖之南,关注有思想的微信杂志




  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二胡又名“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最富表现力呈最普及的乐器之一。


  多年来,二胡在民间多用作戏曲、曲艺的伴奏和民间音乐的合奏。本世纪初叶记,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陆续创作了《月夜》、《病中吟》、《光明行》、《空中鸟语》等十首二胡独奏曲,大大发展了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二胡始被人们视为专业化的独奏乐器。


  后又有民间盲艺人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三首二胡独奏曲经发掘后传世,成为中国民族音乐脍炙人口的精品。1949年以后,二胡独奏艺术有了更大的发展,新曲亦如雨后春笋,佳作不断。如刘文金的《三门峡畅想曲》、陈耀星的《战马奔腾》等等。



第一首《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民间艺人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生前为无锡的出家道士。无锡惠山之泉被誉为“天下第二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并为其月冷泉清之境所迷。后阿炳患眼疾失明,生活极为坎坷凄凉,故常独拉此曲以泄心中悲愤不不之情。乐曲旋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慷慨悲歌,于凄婉中见悲愤,于优美中见风骨,使聆 听者无不心灵为之震憾而嗟叹不已。



第二首《光明行》




  《光明行》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家刘天华于1931年写下的。作为一名深受中国“五四运动”影响的进步音乐家,刘天华的内心充满了对光明生活的向往,所以本曲一扫当时二胡曲多见的缠绵委婉、凄凉哀怨之调,以进行曲坚定有力的节育和号角式的上扬音调使 全曲生气勃勃,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



第三首《听松》




  《听松》也是阿炳的代表作之一。阿炳自己解释说这首乐曲描写了宁时金兀术大败于岳飞,逃窜至无锡惠山脚下,躺在听松石上胆战心惊地听着宋军兵马的追击之声的故事,因此本曲也叫作《听宋》。但是这种说法好象难以令人置信。《听松》和《二泉映月》截然不同,曲意奔放豪迈,气势雄壮。引子中的号角之声、中段跌宕起伏、一泻千里的旋律, 都给人以勇往直前之感。在中国的民间音乐之中,这样的作品实不多见。



第四首《江河水》




  《江河水》原为流传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后被改编为双管独奏曲,黄海怀在双管曲的基础上又把它改编为二胡独奏曲。作为二胡曲,它比双管曲流传的远为广泛。关于此曲,东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对恩爱夫妻,丈夫不幸被官府抓去服苦役,备受折磨而死。妻子闻讯来到当年送别丈夫的江边,面对滔滔江水,回忆往事,痛不欲生。 本曲奏来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是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



第五首《月夜》




  《月夜》是刘天华的二胡曲代表作之一,作于1918 年夏日的一个月夜。时月色如银,清风徐来。月下纳凉的刘天华对月操琴,遂成此曲,六年后修改定稿。乐曲旋律委婉连绵, 优美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情趣和胸怀。



第六首《病中吟》




  《病中吟》又名《胡适》,因与人名偶合,遂改名为《安适》,意思是作者在贫病、失业的逆境中感到走投无路的痛苦,即“余将安适?”用白话来说就是“我将到何处去?”的意思。但又容易使人误解为“安逸而舒适”,因此最后才定名为《病中吟》。 乐曲情调时而沉吟慢诉、时而慷慨激昂、时而缠绵悱恻,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情和他所憧憬的理想。此曲1923年8月定稿,1930年初正式发表。



第七首《江南春色




  《江南春色》是朱昌耀和马熙林根据江苏民歌音调创作的一首著名南派二胡曲,她以优美的旋律,清新的格调生动地描写了江南水乡那赏心悦目的秀丽风光,和人们对生活的无限赞美之情。朱昌耀的演奏细腻柔和,快板处张驰有度,实为二胡现代创作作品中的精品。 朱昌耀以其对音乐深刻、入微的理解和对乐曲细致、独到的处理,得到行家和同行的赞誉,被喻为“如杯中醇酒,满而不溢”,“弓弓诉人意、弦弦道世情”,“中国的帕尔曼”。



第八首《空山鸟语




  《空山鸟语》是一首标题音乐。这首曲子是刘天华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难的一首。刘天华先生把古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改为“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刘天华先生的故乡江阴有一座山叫黄山,满山都是竹林,鸟语花香,非常美,这首曲子就是作者根据当时的情景创作而成。它虽然在刘先生的十大名曲中排在第七,发表于1928年,但实际上它应该是刘先生的早期作品,应该排第三名。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



第九首《汉宫秋月》




  《汉宫秋月》原来是同名琵琶古曲的第一段,后被移植为广东粤胡独奏曲。刘天华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又据记谱的粤胡曲谱本改为二胡演奏本,后经蒋风之整理成目前的二胡独奏演出本。乐曲柔美细腻,演奏时用了强弱多变,使音乐时断叶续,表达了身 陷皇宫的后宫宫女的内心痛苦和哀怨之情。



第十首《三门峡畅想曲》




  《三门峡畅想曲》是1960年刘文金根据当时三门峡水库建设工程中热火朝天的群众场面创作的。作者对这首借用了回旋曲式结构的乐曲有这样的说明--引子:登高展望,三门峡水库的壮观景色给人以无限广阔的、引以为豪的感受,音调充满激情而高亢。第一段:富于舞蹈性节奏的主部音调,是建设者们愉快豪爽的形象。第二段:进一步表现了建设者们崇高的志愿和坚定的信心。第三段:音调比较轻松、含蓄。第四段:音调非常柔美抒情,主要表现对劳动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想象。第五段:是一幅劳动的两面。音调时而轻松收信人,时而情绪紧张。第六、七段和尾声:主部和第一插部的最后再现,乐曲更加火 热,在十分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第十一首《赛马》




  《赛马》是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流行的群众性竞技活动。但《赛马》这支乐曲,一听便知它描写的是我国内蒙古人民在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进行的赛马。这是它那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调告诉我们的。 也许是由于内蒙民歌的优美旋律和它的F调式特别适合二胡的表现,许多作曲者都喜欢用作素材来创作二胡曲。其它不计,,在群众中较有影响的描写草原、骏马的曲子就可找到六首;而直接以奔马为题的就有三首。也许是由于骏马奔驰的形象特别能扣人心弦,催人奋进的缘故吧!


  实际上,《赛马》的旋律很简单,然而,简单中却有奥妙。它的核心旋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蒙古族民歌《红旗歌》。黄怀海先生从这首民歌中得到创作灵感,并凭借自己娴熟的二胡演奏技巧,匠心独运,把一首仅有四句十六小节的民歌,升华为一首风靡全国,响彻海内外的传世之作。



第十二首《战马奔腾》




  《战马奔腾》是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在七十年代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陈耀星是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在他几十年的演奏生涯中,对这门传统拉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大胆地进行了革新,独创了一些弹拨琴弦的新指法,他还借鉴了西洋小提琴的右手运弓手法,发展了二胡右手演奏技巧,大大地丰富了二胡的音乐表现力。


  在这首《战马奔腾》中,他就运用了自己独特的高难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现了守卫在边疆的骑兵战士的军营生活,乐曲开创了用二胡表现军事题材的先例。



太湖之南整理编辑

转载敬请注明出处

太湖之南


一支思想的芦苇

微信号:huzhou0571

投稿或其他需求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