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 | 航乐
注: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
谈到中国传统音乐时,有两件乐器总是离不开我们的视线,一件是古琴,一件是琵琶。
琵琶是一件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乐器,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通过对琵琶的了解,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无穷魅力。
01 琵琶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表现力最丰富的一件传统弹拨乐器。古代称之为“枇杷”,最早见于东汉刘熙的《释名》:“枇杷,马上所鼓也”。魏晋时期,人们根据我国琴、瑟等弹奏乐器的用字习惯,把两个字稍作修改,成为“琵琶”二字,一直沿用至今。
在我国古代,凡是运用“枇”和“杷”演奏手法的抱握类弹拨乐器,统称为琵琶。如柳琴、阮等。直到唐代以后,琵琶才开始逐渐成为一种乐器的专称。
琵琶由六相、二十四品构成了音域宽广的十二平均律,刚柔相济,音色优美多变。它的演奏手法十分繁复,律动感鲜明,是一件富于“歌唱性”的乐器。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十分生动地描写了琵琶的声音特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02 琵琶与文学
我国古代文人非常喜爱琵琶这一乐器,在众多的诗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琵琶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透过这些具体而生动的文字描写,使我们对琵琶的形制、音色、演奏技巧及其表现力有深刻的了解。
很多诗人自己就弹得一手好琵琶,如王维就是琵琶演奏的高手,由王维作曲并演奏的作品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琵琶名曲。
在唐代,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诗人都非常喜爱琵琶。他们用文字的形式将琵琶艺术加以记述、描绘,有的直接描写琵琶乐器本身,如《玉琵琶》、《琵琶弦》等;有的则描写了琵琶音乐的演奏特点和自己对这种音乐的欣赏,如《琵琶行》等;也有的诗词重点描绘了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白居易通过比拟、比喻、对比、抑扬、纵横等手法形容了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在众多描写琵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琵琶艺术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是人们对琵琶音乐的情感寄托和诗词咏唱,使琵琶音乐具有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03 宋词与琵琶艺术
宋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琵琶音乐的演奏形式,同时也被琵琶音乐深深影响。这种联系改变了“选诗以配乐”的传统诗歌与音乐的配合形式,为“由乐以定词”提供了可能性,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在唐代,琵琶深受人们喜爱,当时的人们以演奏琵琶为时尚。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琵琶艺术得到了更好地发展。在《全宋词》及《全宋词补辑》中,有一百八十五首关于琵琶的词。
在宋词中针对琵琶乐的描写,最具代表性的词人是苏轼,他的作品《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就是在韩愈《听颖师弹琴》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琵琶在辛弃疾的笔下是一件精致而富有贵族气质的乐器,《贺新郎·听琵琶》就是辛弃疾创作的描写琵琶的经典作品。
在宋词中,琵琶不单单是一件乐器,而被词人赋予了相思、离愁、伤感等情感。
04 琵琶音乐的文化意境
在传统的琵琶音乐中,许多曲目都与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相关,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这些乐曲已经成为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传统的琵琶曲可分为武曲、文曲以及大曲。武曲主要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文曲则恰好相反,通过运用左手技法为主,通常采用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大曲则是兼具文曲和武曲的演奏风格特点,表现一定的情节或故事。
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思想在琵琶艺术中的体现就是“淡”这样的音乐美学特点。琵琶传统音乐很注重淡写、淡情,是一种淡化了的模仿。乐曲中很少去直接临摹,更多用写景的手法去抒发主观审美志趣。琵琶音乐中的景和物,让人们在特定的情景思维中品味美的感觉,追寻弦外之音的回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