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苏轼的除夕是怎样过的?

苏轼的除夕是怎样过的?

2021-02-17 00:08:43

 

东坡杖履所及 / 就是诗与远方





苏轼留下的作品中,写于除夕或与除夕有关的诗文,自宋仁宗嘉祐二年(1062)写于陕西凤翔的《守岁》,至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写于惠州的《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创作时间跨度34年,所写诗文共计15篇。

“苏子日历”为此制作《苏轼写除夕》专辑



守岁

1062年

嘉祐七年于凤翔

27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苏轼的这首《守岁》明白易懂,用即将蛇入钻洞中,比喻年末仅剩下的一点点时间不可挽留,提醒并勉励自己惜时如金,做好今天能做的事,以免时光抛人,年华老去,徒费光阴。




书王石草书

1068年

熙宁元年于长安

33岁



王正甫、石才翁对韩公草书,公言:“二子一似向马行头吹笛。”座客皆不晓,公为解之:“若非妙手,不敢向马行头吹也。”熙宁元年十二月晦书。


熙宁元年(1068),苏轼为父守丧结束,返回京城开封,途经长安,写作此文,记录了北宋名臣韩琦的一段轶事。文中“王”指王颐,“石”指石苍舒,二人曾在韩公面前写草书,韩琦说“二子一似向马行头吹笛”。“马行头”指的是汴梁城中的马行街,为声伎最繁华处,荟萃众多演奏高手。“向马行头吹笛”,类似“班门弄斧”的本义,是说敢在顶级高手面前显示技艺,这个人的水平应该也很高。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

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

1072年

熙宁五年于杭州

37岁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熙宁五年(1072),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为官,任杭州通判。当时实行熙宁新政,严厉禁止百姓贩卖私盐,触法者众,府厅里关满落网的百姓。官员们也疲于应对,除夕之夜都在都厅(府厅)值班,苏轼遂在墙壁上题写此诗。诗中反映了当时新政加重民众负担、百姓因盐法获罪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囚犯的哀悯和不能暂时释放囚犯回家团聚的惭愧。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1073年

熙宁六年于常州

38岁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奉命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除夕之夜,他住在常州城外运河边的船上,思念远在杭州的妻子和家人,遂有二诗。

其一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这是苏轼与妻子王闰之第一次离别,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漂泊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的除夕之夜。此诗以悲情起句,遣词用语尽显羁旅之思。苏轼此时孤身在外,身体欠佳,诗中不免又有时光易逝、仕途偃蹇之感。

其二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由于和变法派意见不和,在朝中难以容身,苏轼自请到外地做官,已经三年了。团圆之夜漂泊在外,自己的余生是否就要这样奔波于路上呢?年华抛人,须发渐白,不由人不心生恐惧。不过,最后一句重新振作起来,勉励自己保重身体,不惧衰老,希望能在全家人合饮屠苏酒时,做那个年纪最大、最后饮酒的人,显出豪放旷达的情怀。




除夜病中赠段屯田

1074年

熙宁七年于密州

39岁



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

岁暮日斜时,还为昔人叹。

(乐天诗云“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

今年一线在,那复堪把玩。

欲起强持酒,故交云雨散。

惟有病相寻,空斋为老伴。

萧条灯火冷,寒夜何时旦?

倦仆触屏风,饥鼯嗅空案。

数朝闭阁卧,霜发秋蓬乱。

传闻使者来,策杖就梳盥。

书来苦安慰,不怪造请缓。

大夫忠烈后,高义金石贯。

要当击权豪,未肯觑衰懦。

此生何所似,暗尽灰中炭。

归田计已决,此邦聊假馆。

三径粗成资,一枝有余暖。

愿君更信宿,庶奉一笑粲。


熙宁七年(1074),苏轼结束杭州通判任期,转赴密州做太守,十二月初三抵达任所。密州大灾之后,生民凋敝,盗匪遍地,这个父母官可不是好当的。苏轼自己一家经过长途奔波,也几乎落到衣食不周的地步,而且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太好。除夕之夜写给朋友的这首诗,以“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写起,并引用白居易“岁暮日斜时”、杜甫“愁日愁随一线长”、《陶潜传》“三径”和《逍遥游》“鹪鹁巢于深袜,不过一枝”等典故,表达了韶华易逝、归隐田园之意。段绎是唐代太尉段秀实(谥忠烈)之后,字释之,屯田是官名。




满庭芳

1084年

元丰七年于泗州

49岁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淮水浅冻,久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满庭芳》云。


三十三年,漂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

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

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

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

步携手林间,笑挽纤纤。

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

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他乡遇故知”,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苏轼这首词,表现的就是与自己少年时代的好友刘巨(字仲达)他乡重逢的喜悦。苏轼在小序中说,我十七岁,在故乡眉山与刘仲达交往,今年四十九岁,二人重逢泗上,携手同游南山,说起三十三年之间各自经历的许多事情,真有无限感慨!词中有壮志成空、浮沉宦海之叹,有岁末漂泊、家国万里之思,也有故友相逢、携手同游的欢乐。




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

1084年

元丰七年于泗州

49岁



元丰七年(1084)正月,朝廷把苏轼由黄州量移到汝州。四月份,苏轼一家离开黄州,辗转赶赴汝州。十二月份初抵达泗州,由于河道冻浅,只好留在泗州,等待春初再走。这年除夕夜下了大雪,苏轼收到当年一起考中进士的黄好谦之子黄师是赠送的酥酒,写下这两首诗。特别值得欣慰的是,苏、黄两家自此联姻,黄师寔的两个女儿后来都嫁给了苏辙之子。


其一

暮雪纷纷投碎米,春流活活走黄沙。
旧游似梦徒能说,迁客如僧岂有家?
冷砚欲书先自冻,孤灯何事独生花?
使君夜半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


此诗前半部分极写自己漂泊无家、少乐寡欢的状态,最后一句以“使君夜半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形象写出了黄师寔的赠酒给苏家人带来的快乐。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奉命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除夕之夜,他住在常州城外运河边的船上,思念远在杭州的妻子和家人,遂有二诗。


其二
关右土酥黄似酒,扬州云液却如酥。
欲从元放觅拄杖,忽有麴生来坐隅。
对雪不堪令饱暖,隔船应已厌歌呼。
明朝积玉深三尺,高枕床头尚一壶。


此诗承接前面的“使君夜半分酥酒”,写到各地的名酒以及与酒相关的典故,并以“明朝积玉深三尺,高枕床头尚一壶”结束全诗,再次感谢黄师寔赠酒对自己的安慰。天涯沦落之中,更见友情的可贵。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二首

1084年

元丰七年于泗州

49岁


苏轼写下《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之后,有章、钱二君(其人不详)分别写了和诗,苏轼又用原韵和作二首,表达谢意。


其一

黄昏已作风翻絮,半夜犹惊月在沙。

照汴玉峰明佛刹,隔淮云海暗人家。

来牟有信迎三白,薝卜无香散六花。

(薝卜,栀子花也,与雪花皆六出)

欲唤阿咸来守岁,林乌枥马斗喧哗。


此诗前半部分写雪景,用谢道韫咏絮的典故,并化用卢仝、杜甫、韦应物、李白等唐人写雪的诗句,以及《诗经·周颂·思文》中“贻我来牟,帝命率育”的诗句,表达了思乡念家的感情。

其二

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

醉里冰髭失缨络,梦回布被起廉隅。

君应旅睫寒生晕,我亦饥肠夜自呼。

明日南山春色动,不知谁佩紫微壶。


此诗以“裁春胜”“点蜀酥”等习俗开篇,写出章、钱二人的和诗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中间二联分别写醉中的欢乐与梦醒的凄凉、二君旅途的寂寞与自己夜半的饥肠,略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味。最后以预想明朝春回南山、游人踏春的场景,结束全诗。




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复忝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圄皆空。盖同僚之力,非拙朽所致。因和前篇呈公济、子侔二通守

1090年

元祐五年于杭州

55岁



熙宁五年(1072),苏轼以通判守杭州,除夕之夜,在都厅墙壁上写了一首诗,感叹因为贩卖私盐而触犯新法的百姓太多,自己也不能回家团聚的情形。将近二十年后,苏轼以太守身份再次来到杭州,又过除夕,府中无事,牢狱全空,苏轼认为这是同僚合力做事的结果,因而写下此诗,对大家的功劳表示称赞与感谢。


山川不改旧,岁月逝肯留。
百年一俯仰,五胜更王囚。
同僚比岑范,德业前人羞。
坐令老钝守,啸诺获少休。
却思二十年,出处非人谋。
齿发付天公,缺坏不可修。


附前诗: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书润州道上诗

1094年

绍圣元年于惠州

59岁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只有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仆时三十九岁,润州道中,值除夜而作。后二十年,在惠州守岁,录付过。


苏轼三十九岁那年,以杭州通判身份,到润州、常州一带赈济灾民,除夕之夜独宿舟中,曾经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二十年后,苏轼远贬惠州,只有幼子苏过陪伴在他身边。除夕之夜,父子守岁,苏轼追录前诗,送给儿子作为礼物与纪念。

就在这个夜晚,苏轼应该又为苏迈写了两首诗:

其一

寺官官小未朝参,红日半窗春睡酣。
为报邻鸡莫惊觉,更容残梦到江南。

其二
钓艇归时菖叶雨,缲车鸣处楝花风。
长江昔日经游地,尽在如今梦寐中。





除夕,访子野食烧芋,戏作

1096年

绍圣三年于惠州

61岁



松风溜溜作春寒,伴我饥肠响夜阑。
牛粪火中烧芋子,山人更吃懒残残。


绍圣三年(1096),是苏轼因反对新法而以“讥讪先朝”罪名被贬惠州的第三个年头。惠州本就是个经济落后、生活水平较低的地方,苏轼的生活更是异常艰苦,饥肠辘辘的情形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惠州高士吴子野教给苏轼火煨土芋之法,除夕之夜,这对平均年龄已有七十七八岁的“烧芋二人组”(吴子野当时九十三岁)以芋头充饥,却充满乐观幽默的情绪。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在除夕之夜见到苏轼。




欢迎转发分享

本文由“日知日历”授权转载

版权归原公众号所有

未经授权,谢绝使用


 

穿越茫茫人海,以诗相逢相守

日知日历

诗词 | 历史 | 文化 | 绘画

 

策划及指导:杨春俏

撰稿及美编:李锦若    资料:李煜

纵有成竹在胸,终需得心应手

其道在于学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在作品中遇见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