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会No.15笔记
《秋水》2
因为各种机缘,这次想起读一读苏轼的《前赤壁赋》。庄子在《秋水》中说:“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郭象以“自足”和“无余”来解。苏轼提供的是活生生的例子。
《前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明月之诗,就是《诗经·陈风·月出》。“窈纠”就是“窈窕”,所以窈窕之章就是第一章。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至今记得骆玉明老师说这首诗,说看到一个美丽女子在月亮下走,就感到心里忧伤。可是美丽女子在月亮下走,与你何干?你的忧伤何来?道理讲不清,但大家都觉得这忧伤很可以理解。到底为什么忧伤?可以自己玩味。很多文学作品可以说是这一意象的展开和引申,比如《挪威的森林》,比如《伊豆的舞女》,等等(这里似乎可以看出这种意象的东方性)。再来看一首海子的诗《无题》:
给我粮食
给我婚礼
给我星辰和马匹
给我歌曲
给我安息!
我的生日
这是位美丽的
折磨人的女俘虏
坐在故乡的打麦场上
在月光下
使村子里的二流子
如痴如醉!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唱的歌像楚辞或《越人歌》,整个文章水气弥漫。“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嫠妇”就是寡妇。这个组合有意思。把前半句的意象延伸出去一点就更有意思了。看下面这首词: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前半阙的最后一句涉及“温峤燃犀”的典故:
《晋书》卷六十七《温峤列传》:
朝议将留辅政,峤以导先帝所任,固辞还藩。复以京邑荒残,资用不给,峤借资蓄,具器用,而后旋于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峤先有齿疾,至是拔之,因中风,至镇未旬而卒,时年四十二。
传说中牛眼泪可以让人看到鬼,而犀牛角点燃后也能让人洞察幽冥。是不是对“犀利”这个词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念这诗时正在发癫。有人说这诗句不吉利,曹操一槊捅死了他。其实在人生接近最后的(或者说,自认为重要的)关键一战时,这种近于“发癫”的状态也是普遍现象。比如古龙笔下的上官金虹败给李寻欢。据说他有很多机会可以拿下李寻欢,但他为什么要试试自己能否躲过李寻欢的飞刀最后玩脱了呢?
这里可以欣赏一下曹操写给孙权的战书,载《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又,“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等,可能一位名将到此地就会感到,这里是好地方,适合埋伏多少人马。其实这种貌似“功利”的视点和文人“气象万千”那样的感性未必不相通,正如面对月光下的美女,二流子的“如痴如醉”和吟诵《月出》的文人也未必相去很远。是不是可以追溯到《秋水》中所说的“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共食”,《释典》谓: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明代版本将“共食”改为“共适”。
话说得漂亮了,确实能够让人“开心”。在这篇文章中,是想追求游仙而不可得,悟“自足”而得到开解。对比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早年“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后来做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志气无须“晒”得太大,慢慢地在各种机缘下往上走,这是“厚实”,这样能够大而“无余”。
再欣赏一篇苏轼的小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在各种处境都能找到好玩、好吃的,苏轼在黄州有《猪肉颂》,这就是“东坡肉”: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继续《秋水》: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异便”:大和小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局限。这是承接上一段。
上一段破大小等判断标准的绝对性,这一段,河伯试图为大和小给出一个较为准确的描述。而北海的意思是,可以描述的判断标准,即便是“精”,依然属于“有形”(不妨认为,河伯是给大和小下了一个“数学定义”,这依然属于“可以意致者”。)。下文开始讲做人的道理,意思是,得到了那个“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的无形的判断标准的“大人”,是个什么状态。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恰当的断句可以让意思层次明白:“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这四句一组,每句前半句都是说他做到了哪个“善”,后半句就是破掉现成标准,说明他做到那个善并不是靠什么有形的“成见”。“不贱贪污,行殊乎俗;”和前面的说法次序相反:尽管不鄙视贪污者,但他自己依然不世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这句是总的一说,讲这人不标新立异。“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不小看世上的蝇营狗苟之辈,但世俗的激励和耻辱对他本人没有用。
总的来说,就是《论语》中孔子讲自己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约分之至也”:照着事物各自的“分”,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无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