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建设镇建国村——琵琶堡
据当地《游氏族谱》记载,该堡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当地游姓始祖历经八年筑成,是游氏祖宗用来防御匪寇的避难所。因从高往下看形似落地琵琶,故得名琵琶堡。堡西侧有一山溪,在半山腰处跌荡而下,形成宽10余米、高20余米的瀑布,水声激越喧哗,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急奏曲。
从高处远瞰琵琶堡,在栩栩如生的群蛇戏龟自然景观中,就像是一把巨大的琵琶镶嵌在田地之中、山岭之间,任凭自然风雨弹奏,环绕土堡的层层梯田则是它弹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历史韵味的天籁之音,盛称建筑艺术的完美。
琵琶堡设计和构筑,将传统的风水理念、音乐理念融进土堡建设中,是古人和谐万物,师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法天象地精神境界,哲学意境深长。
02
桃源镇东坂村——安良堡
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历时5年建成。该堡南北横40米,东西纵35米,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围墙上建有48间房间,前后落差高达14米,所有堂屋皆依山势而建,参差逶迤,蔚为壮观。
整个土堡整体建筑风格庄重素朴、除正堂花梁、雀替、驼峰等处有些许浮雕花式外,其余部分皆为素体。然而它高大的建筑气势,极具音节感,错落有致,犹如东南方布达拉宫的构筑,令人震撼。
03
广平镇万宅村——绍恢堡
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围龙屋”式建筑格局。因地处山地斜坡,左右堡楼和堡内建筑均随地势呈阶梯式升高,屋面瓦檐层叠相加,气势相当恢宏。
传闻,当时有一位风水先生断定,此处是虎形风水,将来会出一个大人物,而至于这位大人物何时出现,天机不可泄露。于是,土堡的大门上方的石匾就一直空着,必须等这个大人物出现后,才能由他亲手题写上绍恢堡的大名。只可惜时光过去了100多年,那位传说中的大人物却一直没有出现,故匾额从建成之初就一直未曾题字。
堡内计有木雕、才会、灰塑、石雕等装饰手法,主要内容为文房四宝、花鸟虫鱼、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予以喜庆吉祥、祈寿迎福的图案。工艺精湛,技法娴熟,堪称精品。
04
太华镇小华村——泰安堡、广崇堂
地处四面青山的山坡稻田里,占地面积850平方米,取名“泰安堡”,寓意“国泰民安”之意。厚实的墙体由夯土墙与蛮石组成,是避难时供村民居住与议事活动空间。堡的主体屋架为重檐悬山式,角楼为变体攥尖顶与四面坡,7层角楼与厚重高大的墙体交相辉映,显示出独有的建筑气势。
与泰安堡遥相呼应的广崇堂,两者相聚仅200多米。始建于冥国初年,建筑风格既有清代遗风,又有民国特征,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为凸字形土堡,是堡与民居的结合体建筑的菁华。
05
均溪镇许思坑村——芳联堡
又名芳联堂,是大田县现存规模较大的古堡之一,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共有房间160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堡坐北朝南,有三明土堡群中唯一的双重外凸碉式角楼,属前方后圆殿堂式土堡,平面讲究对称、建筑风格独具匠心、生活功能区分明、防御功能强大、装饰艺术精美、建筑风水讲究,显示出了古代民俗建筑的独特技艺。
整个土堡分二十二栋组成,房间总计160间。堡后呈半圆形;前为二层,其他三面为三层;底层共48间,左右共设三门,两边各一角楼。外围墙体石基厚达2.3米,土堡二层走廊长达230米,围墙共有40余个窗口,可凭窗自卫和通风;内有水井、粮仓等生活设施,以防匪困。
装饰艺术主要有木雕、彩绘和灰质堆塑等,施于雀替、垂柱、驼峰、花梁、窗户隔扇等处,主要图案有文房四宝、戏曲故事、四时花卉、仙雀灵兽等。芳联堡建筑设计特点为以人为本,居防结合,是既方便宜居又防御有力的大田土堡典范之作。
06
济阳乡济中村——凤阳堡、紫云桥
矗立于一片稻田之中,始建于乾隆年间(1742),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在大田诸多土堡中算是老前辈了。土堡里有环堡而建的跑马道,与别处不同,这里的跑马道是“双车道”,便于堡内的人在道上快速跑动。因该堡涂氏先祖自安徽凤阳迁徙来此,故名为凤阳堡。
凤阳堡设有两个门,正门朝东,门上有石匾,上书“凤阳堡,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王春吉旦”,这样注明建筑年代的实为少见。,据说可以容纳千余人,空坪上有古井一口,南侧建有一座木构二层后楼。二楼正中是供奉祖宗神仙之堂。该堡从始建到现在,是环境风貌和原始状况保存较好的一处。
紫云桥建于明宪宗成化年间(1468年)竣工,至今已有548年。乾隆二年(1737年)四月重修,以落成之日,适有恩诏,故名紫云桥。“桥内石龟抵入,逆水而上,金龟守水口,寓意增丁聚财。该桥与内侧另一座水泥桥,构成双桥映波,一线银流穿两洞的胜景。
07
华兴乡杞溪村——通驷桥
通驷桥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原为全木重叠架构,基长25.2米,宽8.5米,桥亭高7米,抬梁穿斗混合式,重檐歇山顶。桥面上柱子众多,4行40个柱子,之间连接着板条,既起固定作用,又可供过往的旅人作板凳休息用。桥正中的明间设神龛供奉观音,顶层斗拱叠涩出挑,依次抬升成多层圆锥状藻井,驼峰辅以变体瑞兽,枋上安有许多结跏趺坐的佛像,并精雕细刻着三条细龙在争抢龙珠,周围配于古典人物花鸟画,栩栩如生。
桥两头崖石峥嵘,绿树和翠竹根蔓枝连,时有三三两两的鹭鸟在树梢间自在地盘旋。远处,梯田连成一片,稻浪迎风舞动。桥下溪流潺潺,桥上遮风避雨或者纳凉的人们笑语欢声,与如水墨静置的农庄,勾画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来。
08
均溪镇——文昌阁
文昌阁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文教建筑之一。古人认为,文昌阁、文峰塔等,形似毛笔,直插云霄,接纳天地灵气,使该地文运昌盛、科举夺魁。均溪镇文昌阁位于大田县一中“毓秀园”内,始建于立县之初的第二年(明嘉靖十五年),是大田合邑之民建高阁、拜文昌、“聚发文运”这一思想意识的重要反映。
资料来源:《闽中大田文物精粹》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点击右上角→分享朋友圈
喜欢你就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