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一位网友看了The Opposite of Spoiled, raisingkids who are grounded, generous, and smart about money一书后写的读后。对于有心培养孩子“财商”的父母会有启发。有兴趣的家长不妨购买或购买原书一读。
(1)
作者Ron Lieber,。第一页第一句话就是,“本书旨在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里,展开对金钱的讨论。” 我一边看,一边已经开始和孩子们,朋友们讨论其中的案例,论点。感觉非常醍醐灌顶,非常推荐。
我不会写书评,也不会逐字逐句逐章地评论,就挑一些我觉得蛮有意思的话题来说一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也许会看到你感兴趣的话题。
第一章就很有意思,直接说,为什么我们要讨论钱?钱和性一样,属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可是,学校里,家里,老师,家长,极少谈及。甚至,钱还不如性,至少后者会稍微触及,美国的小学里,就有关于青春期的教育,虽然是非常“安全”地谈及,但是至少有谈论。可是,绝大多数的学校里,根本不会跟孩子们讨论有关金钱的话题,在家里,更是凤毛麟角。
讨论,还是不讨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但是,要深究的是,为什么?为什么不说?
你害怕什么?
作者说,如果你要家长,用最坏的一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孩子,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人脱口而出“spoiled”。有趣的是,宠坏他们的,正是我们,家长。那么,如果我们不想“宠坏”孩子,那么,宠坏的对立面又是什么呢?
有人给出“被宠坏”的孩子的四大特征,大家对号入座吧。
1. 他们很少有家务事,或者其他需要他们负责做的事情
2. 他们很少有需要遵守的规矩
3. 家长和其他人,竭尽全力,帮助他们(汗,汗,汗。。。)
4. 他们拥有很多物质上的东西
作者说,在他开始收集“没有被宠坏”的孩子的特征时,发现,所有的这些特质,比如慷慨,好奇,有耐心和坚韧,都可以从教育孩子,如何使用金钱开始。
金钱不是万恶的,我们不需要视金钱为粪土,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使用金钱。金钱观,就是人生观。
很多家庭里,尤其孩子们小的时候,有关金钱方面的讨论,几乎是零。
那么,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不敢跟孩子谈钱?
当孩子们问你有关金钱的问题时,你会说什么呢?
我们家也有过类似的讨论,孩子们要么问,妈妈,我们家有钱么?老二甚至很直截了当地问,妈妈,你的银行账户里有多少钱?最开始的时候,真是很愕然,怎么会问这种这么私人的问题?(我小时候可是从来不问父母这种问题的,可是后来回忆,其实我有记忆以来,一直都是知道父母的工资的,呵呵呵。)所以就会打哈哈,回避。后来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他们想要知道,并不真的是你到底有多少钱,而是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钱,让我们过目前这样稳定的生活?会不会因为没有钱,而要搬家,离开熟悉的环境。
钱,跟security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
书里列了几个很常见的问题,大家来看看,你们会怎么回答?
1. 我们穷么?
2. 我们会搬家么?
3. 我们有钱么?
4. 如果我用自己的零花钱,为什么我不能买这个东西?
5. 你们为什么是老师,社会工作者或者心理学家,而不能像我朋友的父母那样,是医生,律师,投资银行,或者老板,那样的话,我就可以有一匹马,或者我们可以在山里或者湖边有度假屋?
6. 那么为什么不送我去上私立学校?
7. 你们赚多少钱?
每个家庭,对这些问题,都有不同的回答。对这些问题本身,背后包涵的意义,就非常值得我们琢磨和思考。总之,看了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非常有启发。
书里谈到一个孩子的经历,从小父亲就非常严苛,非常节俭,简直就像葛朗台那样。他一直以为自己家很穷很穷,如果父亲发现,母亲多花了两毛钱买汽水,都会生气好几天。孩子一直很想踢球,可是父亲以球服太贵为理由拒绝。直到成年后,父亲突然病重,在病床边,把自己的账本交给孩子。这个已经是会计师的孩子,才赫然发现,父亲是百万富翁。
也许,他父亲不想让孩子知道自己家的财务状况,是因为不想“宠坏”孩子,培养太物质化的孩子。可是,那条线,到底要划在哪里呢?
当然,作者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足够多的注意力,和篇幅,讨论如何培养不物化的孩子。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方法和“对策”。
书中还谈到了“giving”,这个话题,我也非常感兴趣。为什么给?给多少?如何给?
忘记是在这本书里,还是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是在小小孩里做的。发现,懂得分享的孩子,幸福感最强。
而且,财富需要流动,就像沙子一样,你抓得越紧,流掉越多。
接下来的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有关社会阶层,与金钱,当然啦。
这个问题,和金钱一样,属于我们都想回避不谈的话题。书里说,我们中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只是中产阶级,殊不知,其实是中上,甚至是上层。他说,在美国,家庭收入五万的,是中产阶级。如果你的收入是十万,甚至二十万的话,你就不是中产阶级了。
很多家长回避谈论这个话题,他们以为孩子们不会觉察到阶层的不同,贫与富。但是,真的这样么?
好吧,让我们先正视现实,再来问一问大家 - 这些相对富裕的家庭,“upper middle class” or “upper income” or “affluent”的家庭,应该如何跟孩子们谈论社会阶层,和金钱方面的问题?
Gratitude and Grace 感恩感恩再感恩。这个我觉得很重要,像之前讲过的,金钱不是万恶之源,有钱人不都是坏人。感恩我们所有的,无论多少。
书里讲到一个很励志的故事,有个从玻利维亚非法偷渡来美国的女孩,经历重重困苦后,成家立业,成为一所私立学校的老师,她的三个女儿也在那所学校读书,当然,拿的都是助学金。有一天她接孩子们回家,发现很异样,其中一个女儿告诉她,中午同学邀请她一起出去吃饭。她告诉同学,我没有钱。同学说,没问题,我替你付。没想到,到了餐馆,对方又对她说,你明天还我钱吧。她女儿目瞪口呆,告诉同学,我已经告诉过你了,我没有钱,今天没有,明天也没有。结果同学就不借她钱了,而她只能饿着肚子看同学吃完,才一起回学校,因为学校有规定,单独一个人不能离开或者走进学校。
我后来告诉了孩子们这个故事,问他们,如果你是那个没有钱的女生,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如果你是那个有钱的同学,你又会怎么做?孩子们想了半天,说不知道如果自己是那个没有钱的女生,会怎么想。
本书的最后一章,How much is enough?一看标题我就乐了,好几年前,跟同事聊天时,我说,我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正在吃午饭的她,吓得没把饭盒扔地上,嘴巴长得老大。
是啊,因为我有足够的钱。
我们都有priority list,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达到自己的目的,让自己过得快乐,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我想,即使比尔盖兹也是如此吧?他应该也有自己的priority list。你如何花钱,在什么地方花钱最多,最爽气,就体现出,你的人生观,价值观。
书里说到有个家庭,卖掉以前住的大房子,搬到附近一个不是很富裕的镇子,住在一所小房子里。父母对孩子们说,因为他们酷爱旅游,所以希望把省下来的钱,花在旅行上,孩子们一直赞成,没有怨言。
书里还讲到一个“笑话”,有一家人住在康州Greenwich的一所大宅子里。有一次夏天断电,父亲坚决不让买发电机,家里没有电灯和空调。他说,要让孩子们常常“受苦”的滋味。
"One of the profound challenges of having kids isthat raising them isn't simply about shaping their financial values anddecision-making skills.
Teaching them means questioning our own priorities aswell, which is a healthy thing to do in any event."
最后,作者说,"We have no idea whether our daughter will grow up to be a danceror a banker. We have no control over how much money she will make.
But we can influence how she will think about whatevershe has by being honest
about what we do with our own money now. she shouldknow how to save but also how and when to splurge. She should know how toprotect herself, too,
from her own feelings about money and those of otherswho might manipulate her. It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parenting, even more sothan getting her ready for standardized tests or her driver's licenseexam."
Happy parenting!
长按二维码关注《小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