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品
1.《春江花月夜》(中国民族广播乐团演奏)
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描绘的是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是自然、历史、人生之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原名《琵琶古曲》又名《夕阳萧鼓》,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改为《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中借用《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清”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一直沿用至今。
2.《彩云追月》
这是一首合唱作品,原为民乐曲,它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彩云追月》,从曲名看,音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夜空画面呢?
《彩云追月》是一首创作于1935年的民族管弦乐曲。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节目部主任时,同聂耳一起,为百代国乐队定了一批民族管弦乐曲并灌制唱片,《彩云追月》就是其中的一首。1960年,。乐曲以具有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进,笛子、二胡的轮番演奏,弹拨乐器的轻快节奏,低音乐器的拨弦和吊钹的空旷音色,形象地描绘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曲调悠扬而抒情。
《彩云追月》不断流变,从民乐合奏到无伴奏合唱。之所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广泛流传,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论在原创曲还是改编曲中,都充满着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艺术神韵,并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表现出新的发展与变化。当代“解释学之父”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历史作为理解的对象,并不具有一个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本质。相反地,它的存在及其意义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理解而变化,被重构,持续地形成我们的传统。”
3.《新疆之春》
《新疆之春》为小提琴独奏曲,乐曲奔放流畅,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民族音乐风格,生动表现了新疆人民欢欣、酣畅的生活情趣。
★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B段的音乐采用的是新疆什么乐器的音乐素材?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气氛?
4.《父亲写的散文诗》(李健)
这首歌是李健翻唱的,不论是许飞还是李健,他们都唱出了对父辈情愫的流露,唯一的区别是年代差异,但是主题内容的导向始终是定位在“父辈生活纪实”这个落脚点上。有人说,许飞原版和李健版最大的区别不是演唱,而是编曲色彩对听感环境的影响。
★编曲对一首歌曲的影响有多大,那么听听许飞原版和李健翻唱的版本吧。
5.《乡愁四韵》(罗大佑)
罗大佑的谱曲可谓与原诗相得益彰,其实当时改编成歌曲,并没有得到余光中老先生的赞同,但后来余光中接受采访说:“罗大佑给《乡愁四韵》谱了曲,别人问我‘经过你同意了吗’,我说‘没有’,但我觉得他谱的很好,我很赞同”。余光中用的是白话文,罗大佑用的是木吉他,都是现代化的东西,可都能让人深切的体会到中国的精神韵味。整个曲子,由简到繁、由清至杂、由缓到急、由静至激,一唱三叹,思如哽咽,忽如流水,千回百转。罗大佑高超的作曲、编曲、演唱水平乃至弹奏水平,在这首歌中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据说,最早把“Rock”翻译成“摇滚”的人,便是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那位诗人余光中。我们来听一听下面这段音频,感受余光中诗里的摇滚情吧。
1.《蓝色多瑙河》
这首著名的圆舞曲华丽、明快、活泼,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施特劳斯接受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
遗憾的是,这首作品在首演时并没有取得成功。后来,小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居住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了管弦乐曲,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还有一段故事:一次,小约翰·施特劳斯回家时换下一件脏衬衣,他的妻子发现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五线谱,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记录下来的,便把这件衬衣放在一边。
就在她离开的几分钟内,这件衬衣不翼而飞了。原来,是洗衣妇把它连同其他脏衣服一起拿走了。她赶紧找到洗衣妇并拿回了那件脏衣服,挽救了衣袖上珍贵的乐谱。
这件衣服上记录的乐谱,就是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个故事也给这部作品披上了一层戏剧性的色彩。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演出最终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就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在每年1月1日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这首作品都会作为加演曲目的第二首来演奏。同时,指挥也会率领全体乐手为全世界的乐迷送上新年祝福。不过,祝福语在什么时候说,用什么语言说,每一年的指挥设计的都不一样,这也成为每年音乐会乐迷们最为期待的时刻之一。
2.《月光》
《月光》为钢琴独奏曲,是印象派鼻祖德彪西的作品,其意境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曲中有画,画中有曲”。
“印象派”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欧洲的绘画领域。印象派绘画诞生后,其影响也扩展到了音乐界,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便是第一个做尝试的人。如同莫奈一样,德彪西的音乐也充满着反叛精神。他在音乐学院求学期间常探索打破常规的作曲技法,在钢琴上连续弹奏一串串增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以及全音阶。这使他经常受到教授们的批评,他们警惕他要注意“模糊的印象主义”倾向,但这一创作方式却成为了印象派音乐的开端,也成为音乐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德彪西的创作题材摒弃了过去作曲家们所追求的深刻哲理性,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自然。与印象派绘画一样,德彪西的音乐不着眼于旋律线条的刻画,而是侧重于描绘色彩和光影,他通过音色和音响的细微变幻和流动,来表现自然界中的光和色的变化。为达到这种音乐效果,他开创了许多独特的创作手法。例如:和声上,他打破了过去的大小调体系,使用全音阶、中古调式、五声调式等;配器上,增加了一些色彩性乐器的使用比重,如三角铁、竖琴等;钢琴作品的踏板使用上他也有所创新,根据音效的不同,使用半踏板、弱音踏板和浅踏板等。
3.《Main Kaun Hoon》(我是谁)
这是印度电影《神秘巨星》的主题曲,走心的歌词、优美的旋律,与感人的剧情相得益彰,唱出了每个追梦者的心声,令无数观众感动不已。
★可以观看影片,想想这首歌与电影“对味儿”了吗?
电影音乐营销并不是近几年的新发明。《射雕英雄传》《黄飞鸿》《喋血双雄》《新不了情》等香港影视剧的主题曲,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我心永恒》也成经典之作。
电影主题曲会让听众对电影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歌手沙宝亮对《瞭望东方周刊》举例:“日本电影《追捕》,一听到它的音乐就会想起那些画面:高仓健骑上马走了。”
在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的尾声,当画面上出现一片空茫的大漠,《一生所爱》随即响起。这首表达男人的成长和无奈的刻骨相思之情的歌曲,与电影珠联璧合,让二者的生命周期都变得更长。
恰当诠释影片内容和情感,被认为是一个好的电影音乐作品的首要条件。在沙宝亮看来,歌曲对影片情感诠释要“适合、对味、准确”,比如《古惑仔》的主题曲《友情岁月》与电影气质浑然一体。
“对味儿”,还意味着歌手、影片和音乐三者的完美契合。喜剧电影《煎饼侠》用相声演员岳云鹏和饶舌歌手MC Hotdog来演绎幽默吐槽的《五环之歌》,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沙宝亮开玩笑说:“我唱《五环之歌》就不适合,如果让我唱,人家会骂死我的。”
好的电影音乐还应具备传播性和传播度。不管由谁来唱,如何运作它,都要能足够聚焦,才能传唱。
音乐人在与电影人的合作中保持着自己对艺术的匠心和品质的坚守,在鱼龙混杂的电影滥觞中,维护着音乐作为艺术的尊严。何况,真正的好音乐,听者是不会太在乎它是什么电影的主题曲。
4.《memory》(芭芭拉•史翠珊演唱)
《memory》为音乐剧《猫》中的经典曲目。其旋律动人心魄,充满生命意蕴和哲理。
音乐剧《猫》
《猫》自从1981年推出之后,曾在全球150个城市、以14种不同的语言上演,观赏过的观众超过五千万人!一提起《猫》,相信马上联想起剧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歌曲——Memory,它在《猫》剧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猫Cats》的作者是安德鲁·莱·韦伯。他生于英国的音乐世家,祖父是优秀的男高音,父亲是英国伦敦音乐学校的校长、知名风琴演奏家,母亲是小提琴家,姨妈是剧院演员,弟弟是著名大提琴手……
韦伯从小受到音乐熏陶,7岁开始作曲,姨妈带领他进入剧院,令他从小就领略了舞台的魅力,11岁时韦伯用积木和纸板盖了一个玩具剧院,而他为这个玩具剧院谱写的作品,后来还曾用在音乐剧《爱的观点》中。
20世纪80年代后,安德鲁·莱·韦伯陆续写出了《猫》《星光列车》《歌剧魅影》《日落大道》《微风轻哨》等作品,其中《猫》是韦伯首次在没有与Tim Rice作的情况下写成的,Elaine Paige和Sarah Brightman都参加了演出,《猫》的首演即获得了成功,后来还成为英国、美国的常青音乐剧之首。
5.《Vois sur ton chemin》(眺望你的路途)
这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曲,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不仅创造了法国电影新概念——阳光情感电影,同时也让法国合唱事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繁荣起来。
合唱,一种比独唱更有感染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音乐作品诠释与歌曲的二度创作上,合唱的艺术性都要“高于”独唱。这其中,合唱指挥又是整个合唱艺术的灵魂,他起到把控和驾驭音乐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指挥,在合唱音乐的处理上往往是非常独到的,他能够将情感多层次的表达出来,达到全方面的“立体”渲染效果。
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大师吴灵芬曾说“指挥的任务是要通过合唱队员的合作对作品进行再创作,这其中包括对原作内容、音乐、曲式及结构进行分析;了解、(解剖)、研究产生美的元素,做到心中有数,在这个过程中将原作写的很好、很美的部分用声音完善的表述;原作不尽满意的部分通过二度创作用声音尽可能的弥补;作为一个人声创造者尽可能去揭示作品的内在之美; 当指挥率领合唱团站到舞台上时就是展示作品的美;品味高尚的作品对人心灵的陶冶是无法用说教代替的。”
戏曲与戏歌
1.《天上掉下个林妹妹》(钱惠丽 单仰萍演唱)
选自越剧《红楼梦》的著名唱段,讲述的是林黛玉与贾宝玉初次见面互表印象的精彩唱段。
2.《梨花颂》(李胜素 王泓翔演唱)
这是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属于京歌。唱腔设计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词曲典雅,委婉大气。
“梨园”这个词,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京剧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于是,就用了“梨园”的名称,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
过去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
比如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琴师,到了第三代梅兰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钥,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再举一例:梨园界有名的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谭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谭元寿则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京剧界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有名的“梨园世家”。至于“梨园”一词从何而来,得从过去戏班供奉的祖师爷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谈起。
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李隆基年幼即喜爱歌舞。在六岁时,有一次他的祖母也就历史上有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大摆盛宴款待群臣,李隆基即席秀了一段歌舞表演,博得在座群臣的赞赏!李隆基继位后,在公元七一四年大力提倡歌舞、戏曲,选定了“梨园”做为活动场所。“梨园”是当时唐朝离宫别殿里一个广植梨树的果木园,是供帝后、皇亲国戚们饮宴、游戏的地方。李隆基自选乐师与宫女,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自己培训演员,遇有不到之处,亲加指正。他所成立的这个歌舞戏曲班子,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所规模宏大的国立戏曲学校。因为第一个戏曲班子建立在梨树果园中,所以后世戏曲演员就被称为“梨园行”。
(文稿编撰|钱瑞华)
(版面编辑|谷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