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复习签到53: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复习签到53: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

2020-11-09 00:52:18

组队对抗惰性,跟着大师兄,一起签到学习!


“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的第一轮《古代文学》复习正式开始啦!第一轮复习主要以【通读和精读教材】为主,精读的速度不宜过快,不然会有遗漏。今年,大师兄将陪着大家一起读教材,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一举拿下。

每个人的复习进度不一样,如果觉得自己惰性比较大,很难自主安排复习时间。那么,建议跟着大师兄一起复习。每天坚持打开“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师兄推送的教材内容,然后签到

大师兄会按照教材顺序,每天在公众号推送【复习内容】,有书的,可以跟着一起划重点,没有书的,可以做一下笔记。希望参加2019文学考研的师弟师妹们一起坚持学习!每天学习完,都可以在下面留言【签到】发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监督你学习!坚持才是胜利!加油!


第一章 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董上德撰)

以听众为对象的说话、说唱艺术,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宋、金、元时期,说话和说唱艺术日益繁盛,它们偏离了以“雅正”为旨归的诗文创作传统,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是其一大特点。它们的成熟与发展,推动着古代叙事文学逐步走向黄金时期。


第一节 说话艺术

说话 说话“四家” 话本

“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口传故事的传统,可远溯至上古神话传说,那时尚未产生文字,神话及传说只靠口耳相传。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隋代笑话集《启颜录》载,杨素手下散官侯白,以“能剧谈”而得到杨的器重,杨的儿子玄感曾对侯说:“侯秀才,可以(与)玄感说一个好话。”见《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侯白《啟顏录》。这是目前所知关于“说话”的最早记录。唐郭湜《高力士外传》也提及“说话”:“每日上皇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或讲经、论议、说话,虽不近文律,终冀悦圣情。”可见唐代宫中已有“说话”活动,它是取悦皇帝的一种方式。至于宫中“说话”的内容,尚不得而知;不过,唐代民间“说话”,有讲叁国故事的,有讲士子与爱情故事的,其名目仍可见于文献之中。前者如李商隐《骄儿诗》,有“或謔张飞胡,或笑邓艾喫”句,反映出当时已有说叁国故事的活动。后者如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有“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句,并自注:“又尝於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一枝花》,即为唐传奇《李娃传》所本。。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商业化的特点。宋吴自牧《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载,戴书生、周进士、张小娘子、宋小娘子等专讲“史书”;谭谈子、翁叁郎、雍燕、王保义等专讲“小说”,是为“说话”专业化的具体表现。又宋周密《武林旧事•瓦子勾栏》载,仅杭州一地,就有“南瓦”、“中瓦”、“大瓦”、“北瓦”等为数眾多的供各种艺人(包括“说话”艺人)演出的场所,“说话”的商业化於此可见一斑。当时的“说话”,有“四家”之说,各有门庭,自成路数。“四家”的名目,据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载,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后一种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輒成”之类。宋洪迈《夷坚支志乙集》卷六:“江浙间路歧伶女,有慧黠,知文墨,能於席上指物题咏应名輒成者,谓之合生。”,与以叙事取胜的前叁类显然有别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可见,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準的。

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之为“话本。关於“话本”,过去通行的提法是“说书人的底本”,但考诸现存的宋元“话本”,此说疑问颇多。

话本”的称谓,可能在唐代已经出现如唐代“敦煌变文”中。有近人拟题的《韩擒虎话本》,是关於隋初大将韩擒虎的民间传说故事,卷末有“画本既终”的字样,“画本”疑为“话本”之讹。今存宋元话本常出现“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之类套语,可见“话本”含有故事文本之义。而套语的出现,也说明“话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格式化”。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叁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叁国志平话》等;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緻,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错斩崔寧》、《碾玉观音》等;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上引周兆新论文,将宋元话本分成四类,除上述叁类外,还有“文人独立创作”一类


第二节 小说话本

现存的小说话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 爱情故事 公案故事 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

现存宋元小说话本的数量难以确定;又因其文本几乎仅见于明人刻印的集子,连元刻本也极为罕见,所以对其时代归属,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文献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下列作品是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话话本:《张生彩鸞灯传》(见《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叁塔记》、《简贴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以上见《清平山堂话本》);《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张古老种瓜娶文女》(以上见《古今小说》);《错斩崔寧》(又题《十五贯戏言成巧祸》)、《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以上见《醒世恒言》);《碾玉观音》(又题《崔待詔生死冤家》)、《西山一窟鬼》(又题《一窟鬼癩道人除怪》)、《定山叁怪》(又题《崔衙内白鷂招妖》)、《叁现身包龙图断冤》、《万秀娘仇报山亭儿》(以上见《警世通言》)等。此外,近年发现元代“福建建阳书坊所刊刻”的《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页,详见黄永年《记元刻〈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页》,载《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是如今仅见的元刻小说话本,《醒世恒言》的《郑节使立功神臂弓》是其增订本以上对作品的判断,参考程毅中《试谈小说家话本的断代问题》,载《尽心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及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至于故事题材流行于宋元后经明人搜集整理、增删加工的作品,在明冯梦龙的“叁言”等集子中应当还有一批欧阳健、萧相愷编订的《宋元小说话本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在考订作品的时代归属时採取“稍宽”的标準,共收宋元小说话本达67篇之多。又,朱东润《宋话本研究》(载《中西学术》第2辑,復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亦对宋代小说家话本有所考辨。然而,章培恒认为今存“宋代话本”有狠多问题,基本靠不住,详见其论文《关於现存的所谓“宋话本”》(《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繫,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故事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些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权做个‘得胜头回’”,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述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係。显然,入话的设置,乃是说话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领会“话意”的动机正话,则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小说话本的题材内容,如宋罗燁《醉翁谈录•小说开闢》所言:“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但若就旨趣而论,不管是何种题材,都往往以爱情或公案作为叙事的“兴奋点”。爱情故事,在当时狠受欢迎,所以,艺人的素质,着重表现在“烟粉奇传,素蕴胸次之间;风月须知,只在唇吻之上”见《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所谓烟粉、风月,是男女交往故事的代称。在礼法森严的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的“窃玉偷香”,是一种挑战礼法、追求自由的大胆行动,艺人们以此作为表演内容和体现水平的标志,恰好说明这个时代创作的趋向。

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又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出身于贫寒的装裱匠家庭,生得美貌出众,聪明伶俐,更练就了一手好刺綉。无奈家境窘迫,其父以一纸“献状”,将她卖与咸安郡王,从此,正值豆蔻年华的秀秀,身入侯门,失去自由。其后郡王府失火,逃命之际,她遇见了年轻能干的碾玉匠崔寧;秀秀见他诚实可靠,便主动提出:“何不今夜我和你先做夫妻?”而胆小怕事的崔寧却不敢应允。秀秀道:“你知道不敢,我叫将起来,教坏了你。你却如何将我到家中?我明日府里去说!”秀秀素知崔寧的为人,这番话明显是要激发他的勇气,让他与自己一道挣脱束缚,寻求美好的生活。又如《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写周胜仙初见范二郎,便暗中喜欢,独自思量:“若是我嫁得一个似这般子弟,可知好哩。今日当面挫(错)过,再来那里去讨?”为了捕捉这难得的机缘,她敢想敢做,主动接近范二郎。显然,璩秀秀和周胜仙的行动,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作者对她们的肯定,实际上表现出平民百姓对封建传统的轻蔑

小说话本的另一突出内容是公案故事。宋元时代,官府昏庸、吏治腐败现象的日趋严重,是导致大量公案故事产生的主要原因。它反映出民众对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关注,以及对生存权利、社会治安的深重忧虑。像《错斩崔寧》,讲述由一起命案引发的一段冤情,就颇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的刘贵,酒后失言,致使其妾陈二姐以为丈夫要卖掉自己,连夜逃走;结果,醉而未醒的刘贵被小偷谋财害命。案发后,涉嫌杀人在逃的陈二姐与她刚在路上结识的崔寧双双被捉拿归案。当地府尹不堪察案情,不听陈崔二人的申辩,滥用酷刑,屈打成招,造成冤案,致使无辜者人头落地。小说中有一段议论,狠能反映当时的人对这件冤案的看法:“这般冤枉,仔细可以推详出来。谁想问官糊涂,只图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所以,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道不得个死者不可復生,断者不可復续,可胜嘆哉!”这一番感慨,其实也是对的官府作出的严正批判。此外,《合同文字记》、《叁现身包龙图断冤》、《简贴和尚》等篇,也从不同侧面的反映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人们还可以从中见到当时的世态民情与社会风纪。

宋元小说话本描写细緻,生动逼真,字里行间留存说书艺人的风致,表现出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等特点


第叁节 讲史话本

平话 讲论“古今” 《五代史平话》 《全相平话五种》

宋元的讲史话本,又称“平话”。现存宋编元刊或元人新编的讲史话本,大多标名“平话”,如《叁国志平话》、《武王伐紂平话》等。“平话”的含义,盖指以平常口语讲述而不加弹唱;作品间或穿插诗词,也只用于念诵,不施于歌唱,参见丁锡根《宋元平话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另外,称之为“平”,当是强调讲史话本虽脱胎于史书,而语言风格却摆脱艰深的文言而趋于平易或以为“平”是“评论”之意。但讲史话本的评论文字并不突出,且小说话本亦有评论,故不取此说。

讲史,衹是一种概称。《醉翁谈录•小说开闢》云:“说征战有刘项争雄,论机谋有孙庞斗智。新话说张韩刘岳,史书讲晋宋齐梁。”其中,“新话”与“史书”对举,可见“讲论古今”才是讲史的全貌。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又有王六大夫,元系御前供话,为幕士请给,讲诸史俱通,于咸淳年间敷演《復华篇》及《中兴名将传》。”王六大夫所讲,即为宋人抗金復国故事,属“今”的范畴。

现存宋元讲史话本中,宋人编的有《梁公九諫》、《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此据丁锡根编《宋元平话集》。《梁公九諫》是讲史话本的早期作品,凡九段,叙述唐狄梁公(仁杰)九次进諫,反对武则天策立武叁思为储君;段落整齐,文辞古朴,简明扼要。《宣和遗事》分前后二集,记述北宋衰亡、金人入侵和南宋建都临安的经过。其中含有梁山伯故事,像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叁十六人聚义梁山、宋江受招安征方腊等,略具后来《水滸传》的雏形,其叙事简略,类似纲要。《五代史平话》或以为《五代史平话》刻於金朝,分梁、唐、晋、汉、周五个部分,断代编述。它以《资治通鉴》为主要依据,吸收新、旧《五代史》的某些内容,幷捏合了一些民间传说故事。各部分大体以编年为经,以事件为纬;综观则颇合史书框架,细读却饶有说书情趣。像《五代梁史平话》叙述黄巢出世及早年经歷,将黄巢塑造成一个有异秉的奇人,富于神异和传奇色彩。又如《五代晋史平话》写石敬瑭早年与哥哥发生争执,其兄“被敬瑭挥起手内铁鞭一打,将当门两齿一齐打落了”。从此敬瑭不敢回家见父亲,浪荡出走外州。颇为生动地刻划出石敬瑭蛮横的性格。整部《五代史平话》规模较大,在演述兴衰的同时,大体贯串着儒家的正统史观。但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仍是黄巢、石敬瑭、李克用、刘知远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元人编刊的讲史话本,今存元至治建安虞氏刊印的《全相平话五种》,即《武王伐紂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幷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及《叁国志平话》。五种书,版式一样,均为上图下文。文字粗率,时有讹误,似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文字与图画合刊,显是供人阅读之用,其读者对象当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众。它们与《五代史平话》一样,既依傍史实,又杂以民间传说故事,有虚有实。如《叁国志平话》中的张飞,史有其人,但书里的“张飞捽袁襄”等情节,则是民间艺人的虚构。因此,宋元的讲史话本,实是传统的史传文学与民间口传故事结合的产物,亦文亦野,别成一家


第四节 说经话本

说经 “诗话” 《大唐叁藏取经诗话》

说经,其原意是演说佛书。今存的宋元说经话本,衹有无名氏的《大唐叁藏取经诗话》。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菩萨蛮》(见《京本通俗小说》,《警世通言》卷七题作《陈可常端阳仙化》、《花灯轿莲女成佛记》(见《清平山堂话本》)两种小说话本,讲参禪悟道故事,亦属说经(说参请)一类。这部作品,卷末有“中瓦子张家印”款一行,或断为宋刊,或疑为元刻王国维持前说,鲁迅持后说。至于“诗话”一体,王国维在所作“跋”语中说:“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

《取经诗话》全书分上、中、下叁卷,各卷分若干段,数量不等,凡17段。每段均有标题存本缺第一段,第八段亦有残缺。其末尾必有诗一首或二、叁首,总括该段故事内容,揭示佛法无边、信佛则逢凶化吉的宗旨。就“诗”与“话”的关係看,“话”是主体,演说蕴含佛理的故事;“诗”是一种辅助手段,便于听众或读者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取经诗话》叙述唐僧一行六人,往西天求请大乘佛法。上路不久,遇见一“白衣秀才”,自称:“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獼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于是,取经队伍由六人增至七人,但除唐僧、猴行者外,其餘诸人幷无名姓称谓。猴行者神通广大,已成为故事的主角。各段故事有详有略,其中不乏精彩的片段。如“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讲师徒一行进入树人国,唐僧命小行者去买菜,小行者被人用妖法变作驴子,猴行者前往解救,将作法者的妻子变作“一束青草,放在驴子口伴”。两相斗法,结果,作法者不敌猴行者。又如“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讲猴行者降伏白虎精,描述生动,情节奇异。然而,因是“说经”的缘故,有些地方显出深厚的说教意味,如“入香山寺第四”,称蛇子国的大蛇小蛇皆有佛性,故它们“见法师七人前来,其蛇尽皆避路,闭目低头,人过一无所伤”。这样的情节,平淡呆板,了无趣味。总之,《取经诗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经话本的风貌,也反映出中土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融会的情况。


第五节 诸宫调

孔叁传首创 连用多种宫调的说唱形式 《刘知远诸宫调》 《天宝遗事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据宋王灼《碧鶏漫志》卷二载:“熙丰、元祐间,……泽州孔叁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有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如宋代的唱赚、鼓子词等即限用一个宫调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而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少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这一说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箏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王氏南诸宫调的特点。

诸宫调又称“话本”,像《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以“这本话儿”代指将要说唱的故事;120回本《水滸传》第51回写诸宫调演员白秀英的开场白:“今日秀英招牌上明写着这场话本,是一段风流蕴藉的格范,唤做《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这说明诸宫调与民间说话是孪生的艺术种类。诸宫调作品中出现的代言体叙事代言体叙事指摆脱叙事者的视角,直接模拟作品中人物的声口,与小说话本对人物声口的模拟,有着密切的关係。

宫调的曲目,仅《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所提及的就有8种,元杂剧《诸宫调风月紫云亭》也提到多种诸宫调曲目,朱平楚编《全诸宫调》附录一有所考辨,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所写故事,或是风流情爱,或是铁骑刀兵,或是歷史风云。可惜大都散佚无踪。今存者除《西厢记诸宫调》外,尚有《刘知远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刘知远诸宫调》,不知撰人,仅存残本。原书共有12卷,现只剩下一头一尾,合计5卷这5卷分别是: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第一、知远别叁娘太原投事第二、知远充军叁娘剪发生少主第叁、知远探叁娘与洪义廝打第十一、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第十二。其间亦有残缺。作品叙述刘知远发迹及其与妻子李叁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其具体情节、细节与《五代史平话》及南戏《白兔记》,均互有出入。语言质朴,文句时有错讹,当非文人手笔。

《天宝遗事诸宫调》,元王伯成撰。原作已经失传。今存辑佚本,共60套,衹有曲词,没有说白。作品叙述唐天宝年间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及“安史之乱”所导致的二人的生离死别;其间有对李、杨悲剧命运的同情,亦有对杨玉环、安禄山“私情暗通”的谴责,还含有对“玄宗无道”的批判,思想内容较为复杂。其文辞则以典雅流畅见长。


第六节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对《会真记》、《商调蝶恋花词》的超越 歌颂爱情与抗争 男女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塑造 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质朴奇俊的语言风格

《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董解元,名字已佚,“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他的生卒年不详,大概成名于金章宗完颜璟在位期间(1190~1208);元代戏曲、曲艺界尊崇其作品的“创始”之功,对他极为推重元钟嗣成《录鬼簿》将董氏置於全书之首,注云:“大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又,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影写洪武间刻本於董氏名下注云:“仕於金”;而该书《啸餘谱》本作“仕元”。疑董氏生活於金、元时期。至於是否曾做官,则暂无确证。。

《董西厢》的本事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原作一方面以婉曲深挚的笔触描述张生与鶯鶯的相爱;另一方面又肯定张生“非礼不可入”的行径。曾经热恋鶯鶯的张生终因追求功名拋弃了恋人,甚至称之为“尤物”,而赢得“善补过”的赞誉。在文坛上,儘管《会真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人们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多有不同于元稹的看法,如宋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词》卷首即称:“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明确谴责张生的薄情。然而,赵作衹是《会真记》的一个说唱改本,它将《会真记》分为10段,“或全摭其文,或止取其意”,除了在每一段后加一支《蝶恋花词》外,创意不多。

董解元的《西厢记》既不像《会真记》那样夹杂陈腐的观念,也不像《商调蝶恋花词》那样对鶯鶯被拋弃的遭遇显得无可奈何,而是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由于董解元对原作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係、故事情节等作了大幅度的改动和创造,因此,《董西厢》成了一个以大胆追求婚姻自由为基调,充满乐观进取精神的爱情故事。董解元开宗明义,自称“曲儿甜,腔儿雅,裁剪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倚翠偷期话”(卷一)。所谓“倚翠偷期”,是指张生与鶯鶯邂逅相遇、心生爱幕、私结终生、矢志不渝的违抗礼教的行动;作者对此特意拈出,幷不避有伤“风化”之嫌,以“曲甜腔雅”自许,显示出非凡的创作胆识和蔑视礼教的豪迈气概。

《董西厢》中的张生,虽然从小习儒读经,但幷不是“书虫”。他是一个珍惜青春、充满生命活力的年青人。在庄严的普救寺,他偶然见到眼含秋水、容貌清雅的鶯鶯,不禁“胆狂心醉”,竟然忘形失态,不顾寺僧法聪的劝阻,意欲造访鶯鶯居所,还说:“便死也须索看。”更为突出的是,当他爱上鶯鶯以后,“不以进取为荣,不以干禄为用,不以廉耻为心,不以是非为戒”(卷一)。作者正是以这“四不”,改造了《会真记》中“非礼不可入”的张生形象。在以后的情节中,张生敢爱敢恨,敢于承当对恋人的责任和义务。他修书请兵,退贼解围,保住了鶯鶯一家的安全。为了鶯鶯,他不假思索,义无反顾。所谓“不以功名为念,五经叁史何曾想”(卷叁〔中吕调•棹孤舟缠令〕),是他执着追求爱情的写照。当然,他对“功名”尚未放弃,当情事显露、老夫人令他“上京取应”,他也觉得“功名世所甚重,背而弃之,贱丈夫也”,于是“发策决科”去了。幸而他一直思念鶯鶯,中举后回到了她的身边。这与《会真记》中的张生形象大不相同。

崔鶯鶯的形象,较之《会真记》,显得更为鲜明丰满。一方面,她长于深闺,却嚮往外面的世界;少女怀春,萌发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另一方面,母亲“治家严肃”,从小就被禁錮的鶯鶯,也知书识礼,深深懂得应遵守礼教的规范。张生的出现,及其月下吟诗、请兵退贼等举动,激发了鶯鶯对眼前的年青书生的情思;然而,她虽渐渐爱上张生,但内心却翻起了巨澜,产生强烈的衝突。因为,这既要衝破老夫人的管束,更要衝破礼教对她的束缚。在《董西厢》里,鶯鶯的性格,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她先是唯恐“辱累先考”(卷四〔中吕•鹃打兔〕),因而压抑着对张生的情感,后来经过内心的激烈衝突,终于觉得“报德难从礼”(卷五),作出了大胆的越轨行动。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在描绘她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中,完成了对鶯鶯形象的塑造。

除张生、鶯鶯外,《董西厢》还塑造了红娘、法聪、老夫人叁个人物形象,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强调了男女主人公反礼教斗争的艰巨性。其中,老夫人对崔、张恋爱的从中作梗,是作品的一个大关节,正如红娘所言,冷峻的老夫人“教两下里受这般不快活”(卷四)。董解元注意表现两代人的思想衝突,也深化了原有题材的社会意义。

在艺术方面,《董西厢》充分发挥了诸宫调说与唱相辅相成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既曲尽其妙地叙述了男女主人公波澜起伏、好事多磨的恋爱故事,又深入细緻地刻划出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作者借助说白与唱词,把张生的痴迷、鶯鶯的娇羞,还有婢女红娘的爽朗机灵,写得维妙维肖、生动传神。像写张生接到鶯鶯书柬后的情状:“清河君瑞,读了嘻嘻地笑不止。也不是丸儿,也不是散子,写遍幽期书体字。叠了舒开千百次,念得熟如本传,弄得软如故纸。也不是闲言语,是五言四韵、八句新诗。若使颗朱砂印,便是偷情贴儿,私期会子。”(卷五〔仙吕调•满江红〕)活画出一个情痴的傻气与憨态。

《董西厢》的语言,既不太文,也不太俗,呈现出质朴奇俊的独特风格。像“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儘是离人眼中血!”(卷六〔大石调•尾〕“马儿登程,坐车儿归舍;马儿西行,坐车儿往东曳:两口儿一步儿离得远如一步也!”(卷六〔黄钟宫•尾〕这样的句子,写得酣畅淋漓,令人读来满口生香。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创造方面也受到它的影响。


学完,记得签到哦!

回复“签到”,参与

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活动


重大消息:

2019最新版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正在火热预售中!(点击查看详情~)

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温馨提示:

在“文学考研”微信公众号首页:

回复“真题”,可下载各大高校文学考研历年真题

回复“签到”,可查看往期“古代文学”复习签到内容;

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回复“测试2”,可获取现当代文学基础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