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砀山牛人】中国一代音乐巨匠,“江淮大地的阿炳”, 你知道他是谁吗?

【砀山牛人】中国一代音乐巨匠,“江淮大地的阿炳”, 你知道他是谁吗?

2021-03-04 01:58:32


关注梨都商城公众号,关注砀山人的淘宝网!


牛人推荐


尹明山 ——音乐界的泰山北斗 最牛指数★★★★★






人物简介

尹明山(1911~1981),砀山县赵楼乡王屯村人。宣统三年(1911 年)二月初八出生,家境贫寒,一家8 口,靠7 亩地为生。

11 岁那年双目失明。砀山县赵楼乡王屯村

十二、三岁时,与笛子初结缘。

18 岁,父亲离世后开始学唢呐。26 岁,母亲去世,他在砀山、宿县、涡阳、蒙城、五河一带,卖艺行乞十余年。

民国37 年 (1948 年)冬天,淮北解放之后,靠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初扬声名。

1956年,第一次登台演出,同年10 月到合肥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笛子独奏《百鸟音》、《走兽音》获得特等奖。

1957 年2 月又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演奏《百鸟音》

1958年,他和张奎明在团长刘汉文带领下,为演奏。

1958 年底,他被调到安徽艺术学校任教。

1959 年经上海音乐学院笛子演奏家陆春龄介绍去上海民族乐团任教3 个月,把传授给青年演奏员,由孔灌成唱片播放全国。1960 年他又受聘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一学期,传授笛子演奏技艺。

1985 年尹明山的《百鸟音》由音乐家蒋小凤记谱整理,发表在《中国音乐》期刊上。

1963 年他在《安徽日报》上发表《笛子春秋》一文(夏学柱记录整理),并被选为全国聋盲哑协会理事,《大公报》全文转载他的大会发言。

1981 年6 月9 日,尹明山病故于原籍,终年71 岁。




尹明山双目失明,只好在家里或在门口摸着墙根走。他虽失明,但有灵敏听觉,非常喜欢听民间艺人吹奏笛子和唢呐。他家门前不远,有条大路通往县城,经常有抬花轿吹唢呐的打门前过,他总是跌跌爬爬赶去听,唢呐声远去了,他还歪着脑袋听余音入了迷。十二、三岁时,有个货郎担歇在门口,吹起竹笛《孟姜女》。货郎忙着卖货,他轻声告诉爹:"爹,把笛子拿给俺摸摸好吧?"爹征得货郎同意,把笛子拿给他:"别弄坏。"他接过笛子,摸摸笛子有几个孔,用手指量量笛子有多长问:"爹,笛子是啥做的?"爹说:"是竹竿挖的。"问:"爹,俺来试试能不能吹响?"爹说:"你试吧?"他嘟噜一声吹响笛子,货郎一把夺回笛子:"小瞎子,瞎吹啥?"他臊得满脸通红。货郎吹起笛子走了。爹问:"你想学吗?"答:"想。"后来他爹花了几个铜板,买支小竹笛,嘱咐他:"你就慢慢摸吧。"从此笛子成为他的终身伴侣!

初期,他学吹民间小调。后来,每天早晨他拄着棍,拿着笛,向山坡树林走去,听各种鸟鸣,反复描摹。吹累了,在树荫下躺一会再吹,变化无穷的鸟鸣,仅凭一般的笛子吹奏技艺是很难表现出来,他利用一个孔眼吹出满孔音、大半孔音、半孔音、小半孔音……再加上手指按孔的"松、紧、颤、滑"等方法,形成滑音,从而能够完美地把百鸟的美妙声音摹拟下来。鸟声学到手,又来琢磨走兽音,并且向大人、同伙们询问各种飞禽走兽的形状、颜色,一一记在心里,吹奏技艺不断提高。一天,他在村头树下吹奏《黄麦割过》,把大人和孩子都吸引过来,都说:"这孩子灵,吹得像,将来可以靠笛子谋生。"可也有人说:"靠笛子不行,还得学算卦。"

十三、四岁时,因收成不好,交不起租税,在家呆不下去。娘带他到宿县逃荒要饭,每到一处,吹着笛子,挨户乞讨。人们听到他把鸟兽声音和一些民间小调揉在一起吹奏,感到非常惊奇:"小瞎子非凡,笛子吹得妙!"后来想学喇叭(唢呐),父亲不允许,而让他跟人家算卦。他对算卦不感兴趣,学了一段时间学不会,就不干了。18 岁那年,爹去世。他向娘乞求:"娘,让我学喇叭吧,将来你老了,我靠谁?我多学一门手艺,讨饭也好要一些呀!"娘含泪答应。他离家跟随刘宝琴师傅学艺4 载。满师后,他可以用唢呐、笛子给人办活谋生。

26 岁那年,娘又去世了,哥哥给人帮工,剩下他孤单一人,过着乞讨流浪生活。今天是东庄地主大寿,明天是西村富户娶亲,严冬酷暑,刮风下雨,都得要去。到晚上,破庙、牛车棚、草堆旁便是他的住处,有一年冬天踩着一、二尺深的雪,走了六、七十里路,赶去办活,两天回来后一双脚全冻烂了,脚底板沾在鞋底上脱不下鞋来,生怕瞎了双眼,又成了瘸子,想不干这一行可又没法生活下去。只有在卖艺、乞讨生命线上继续挣扎。在解放前的38 年里,他背着乐器,拿着问路棍,走遍了砀山、宿县、涡阳、蒙城、五河一带,过着乞丐般生活。

民国37 年 (1948 年)冬天,淮北解放了,他迎着旭日吹奏起"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乡政府开大会、青年参军、合作社成立、村上玩灯,他都去吹奏,不管你唱的声音多高或是多低,他在笛子上两下一翻,就能跟着你的高低音描上去,不用更换笛子,也无法更换,只有跟音描摹。这个硬功夫,是他在民间跟班伴奏时,长期摸索出来的多把位变换法,是他独创的高超技艺。吹奏的《百鸟音》最受乡亲们欢迎,声誉由民间传到县城城。

1956 年县政府派人去采访,把他请到县城去开会,请他传授演奏经验。继又请他到专区会演,第一次登舞台演奏,仿佛登上天堂,激动流出热泪。同年10 月到合肥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笛子独奏《百鸟音》、《走兽音》获得特等奖。除奖金外,还奖给他一支新笛子、一套新棉制服。晚上,他坐在省政府招待所的床上,手拿新竹笛,身披新棉衣心里说不出的暖和,彻夜难眠,、感谢》。

1957 年2 月又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演奏《百鸟音》以满(满音)半(半个音)翻(翻上翻下)滑(滑音)堪称一绝。他的特技表演,把百鸟啼鸣吹得活灵活现,获得笛子演奏家光荣称号。报刊发表赞扬他绝妙演奏的诗作。周恩来总理等党和人在怀仁堂观看他的演奏,并和他握手合影留念,祝贺他演奏成功。安徽省委宣传部长陆学斌把他送去医院,请眼科专家会诊,终因失明太久,无法治愈,只好在他上眼皮动个小手术,让他有些光感,这给了他珍贵的一线光明。

北京会演后,他被正式调到安徽省歌舞团担任笛子演奏员。1958 年他和洞箫演奏家张奎明(盲人)、唢呐演奏家刘凤鸣多次到农村、部队、工厂演出。这天,他正在黄山脚下演出,忽然接到通知,要他和张奎明去武汉演出,由团长刘汉文带领,乘坐飞机飞往武汉,给在那里视察的演奏。回来后,、感谢》的创作,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以相同的歌曲为基调,加上亲身感受,曲调婉转动听,感人肺腑。当他奏起这首曲子时,门前窗外行人,往往驻足聆听。

    1958 年底,他被调到安徽艺术学校任教。1959 年经上海音乐学院笛子演奏家陆春龄介绍去上海民族乐团任教3 个月,把传授给青年演奏员,由孔灌成唱片播放全国。1960 年他又受聘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一学期,传授笛子演奏技艺。

尹明山的《百鸟音》由音乐家蒋小凤记谱整理,发表在1985 年的《中国音乐》期刊上。他创作演奏的还有《走兽音》、《凡字调》、《小寡妇上坟》等曲。1963 年他在《安徽日报》上发表《笛子春秋》一文(夏学柱记录整理),先后收到100 多封全国各地读者来信,赞扬他苦学成才,技艺精湛,向他求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转播《笛子春秋》并配上他的笛子独奏曲《百鸟音》,受到全国听众好评。不久,,并被选为全国聋盲哑协会理事,《大公报》全文转载他的大会发言。

1981 年6 月9 日,尹明山病故于原籍(砀山县赵楼乡王屯村),终年71 岁。他那清脆悦耳的笛声,永远留在人间。

 


传承文化


《百鸟音》——《百鸟引》





     

  尹明山口传心授的著名笛子独奏曲《百鸟音》、《凡字调》、《百兽鸣山林》、《江淮晨曲》等,至今仍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保留曲目。尹明山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公认的笛子演奏大师和民族吹管乐器教育家,他教授出来的学生如吴安明、孙宝庆、载祥珍等成为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因此,尹明山被广大业内人士尊崇为“江淮大地的阿炳”。





 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国家级非遗”砀山唢呐,4月3日起,砀山县举办为期3天的百班唢呐梨园展演活动,近百家唢呐艺术团各使绝活,展示了“中国唢呐之乡”砀山县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成为2016砀山梨花节期间一道靓丽的风景。砀山唢呐已有500多年历史,全县现有唢呐班300多个,专业从业人员4000多人,演奏人员近万人。。 2013年底,砀山县荣获“中国唢呐之乡”殊荣。 2014年5月,参加美国第十届亚裔节,荣获“最佳音乐奖”。 2014年底,。(通讯员 李艳龙 记者 何雪峰)

相信尹明山老先生看到今天砀山唢呐取得的成就一定会非常欣慰。同时也希望咱们砀山人能够把尹明山老先生的笛子曲也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阿炳——原名华彦钧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传世名曲的创作者


本稿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