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琵琶行》,乃属唐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曲的一段,描写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充分显示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华。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迟”,一个“始”,刻画出了琵琶女充满矛盾的心情,到底是出来相见呢还是避而不见?同时,这种复杂的心情也为后文琵琶曲的跌宕起伏、高昂低缓作了铺垫。
“转轴拨弦三两声”,“轻拢慢捻抹复挑”,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指法手法。而“弦弦掩抑声声思”,一开始就为下文拟定了低沉抑郁的基调。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在“嘈嘈切切”的“错杂弹”中,琵琶女追忆起年少时的“秋月春风等闲度”,而作者此处用“急雨”来表现沉着的低音,用“私语”表现细碎的高音,捕捉住虚幻飘渺、一忽而逝的音乐,真正让人体味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圆润。
曲调从“花底滑”渐渐转向“冰下难”,由婉转的莺声转向幽咽的泉流,如同琵琶女从少年欢乐到老大漂沦的娓娓倾诉,如怨如泣,好不哀凄!而更令人叫绝的,则是作者的用词遣句,恰当贴切的比喻,使得读者似乎亲耳聆听到了精妙绝伦的琵琶曲。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诗人用“冰泉冷涩”来形容弦音的极其细微,用“声暂歇”来暗示“别有幽愁暗恨生”,整个江面笼罩了一层压抑着的寂静,这也意味着琵琶女正在为下面的突然迸发蕴蓄力量,诗人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描述得合情合理,尽致淋漓。
乐曲声急迫地再度响起,如“银瓶乍破水浆迸”,似“铁骑突出刀枪鸣”,淤积在心中多日的怨愤,此时此刻,被琵琶女完全倾泻出来,将自己对世人重色轻才、对丈夫重利轻情的血泪控诉,揉合进铮铮琵琶声中,令在座诸君无不震撼落泪。正当人们为琵琶女的不幸际遇嗟叹不已时,突然,“四弦一声如裂帛”,曲声戛然而止。好个迅猛的收势,不啻于给所有听众重重一击。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夜已深沉,月亮的侧影亦已移到了江心,整个江面,寂静无声,琵琶曲的悠悠余韵,依然荡漾在听者心间。诗人用他们回味乐曲时的寂然无声,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精湛卓绝的演奏技艺。
纵观全段,在描写琵琶曲时,诗人通过形象的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的声响,写出了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复杂变化以及乐声的徐疾轻重,展示了一幅形声兼备的立体画卷,也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了诗人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写这些的时候,
还是一个青涩的念高中的小女生,
却偏偏爱上了这么哀伤的文字。
20年后回头看,
早已没了当时宁静致远的心境。
再读一遍《琵琶行》,
发现了当初的匠气,
却也感叹彼时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