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知行学园
国学冬令营课堂回顾篇(一)
2018年01月23日,鄱阳湖知行学园九位弟子历经约700公里的路程约23小时后抵达江苏无锡江阴江南书院。他们是黄忠葵(从武汉至江南书院),黄灿松,骆剑洛,蒋跃冬,廖健芳(前五位参加第四期经典时习班),陈晓鹏,陈凤萍,郑滢婷,谭娇娇(后四位参加第七期儒学研修营)。
胸怀家国
当天下午,学子们参加2018年国学冬令营开营仪式。江南书院一砖一瓦无不体现王奶奶多年的心血,视频中王奶奶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其朴实纯良的品质。"亲爱的家人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创幸福人生",这是王奶奶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内心会感受到家的温暖,因为江南书院承载着光明的心愿—坚守中华文明。在此衷心祝愿王奶奶身体安康!
唐元平老师在分享其治学之路时谈到一个人缺乏明确的信仰,心灵是漂浮不定的,游离于世事浮沉。而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中断很大原因与中国传统庄重的礼制有关,外在的形式可以加深民族的内在力量。信仰可以是宗教信仰也可以是非宗教信仰。儒家是生命的学问,求道之人需要陪伴和尊重,胸怀天下的确需要更大的勇气与担当。唐老师在2012年至2017年通读二十六史,从2010年至今读《论语》已有1300多遍。其三心三随三度理念别具一格: 吃放心,睡安心,聊开心; 随时读经,随处学习,随机运用; 活出温度,展现亮度,追求高度。活着是最大要务,故意睡懒觉是最大的不孝。我们要做灯塔,越黑暗越活出自己的光彩。任何群体都会有英雄也有狗熊,关键看自己选择。唐老师已将历史融入生命,而他每天也在书写自己独特的历史画卷。
杨汝清老师在讲授《孝经》与幸福人生时回忆起自己曾经用大半的生活费用来买书,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就用了158元来购买二十五史,一天三餐是2+4+4共10个馒头,可见老师对经史的热爱。老师从2010年就开始推动儒学的发展,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追随本心做事。孔孟之道呵护人性,以文载道,天命是回归人的本性,本性为善。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孝是基础,天伦关系是我们与父母一生的联系。善待父母才能善待他人。儒家提供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处理原则就是"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扬名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孝之本。不孝有三: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无后为大。述而不作,用严谨的态度求学:以儒家解释儒家,用经典诠释经典。人生总要经历磨难,以积极阔达的心对待,心定心不乱心有所止,然后有得,找到生命的快乐和价值。
朱岩老师分享其由艺臻道历程时可见其游于艺,臻于至善的态度。将中国文化艺术与道统结合,以器物追求为起点而悟道是最高点。艺术的本质是对道的追求,中国是礼乐之邦,雅正而不偏狭,乐而不淫(淫,过分义)是艺术的原则。用八毛钱的笛子苦练十年,求得三五知音相伴。箫笛悠扬,德才兼备是学子们对这位老师的概述。朱老师还谈到"家国无广场,中华文明无喧哗",礼正者,雅乐也;多才多艺风流也。切记雅是生活精神的追求不可流俗。君子是一辈子的事,锤炼克己,由内而外。艺术可悦耳可悦心,真正的艺术更可养心。一个人的修养体现在其接人待物方式上,拥有强烈文化信仰的人不会粗暴对待文化。甘心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高雅的文化才会延绵不断。中国依然会有站在文化的防线坚守道统的人。
张利民老师从古小学和今小学的对比告诉我们古小学的重要性。先秦时,小学就是认字和识文断句。以前的文字都是皇室占卜的巫官和记事的史官所用。文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要兴经学必先兴小学,追溯文字起源,古文经学讲究实事求是,考据来龙去脉,扎实全面思考。观天察地,识天文通历法。做人做事,既靠天,也靠地,更要靠自己。
董卫国老师为我们阐释《大学》开篇与整体框架。儒家文化的气质是豪迈发跃的,追求成人成物,利己利人,达己达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不要辜负上天给予的善心。心静,就是情感不妄发,定心,不浮躁,不过于计较眼前得失,有长远的眼光。有真性情的人才有真学问,君子不会放纵自己更不会丧失人格底线。从身到家到国到天下,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生命就是在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修行,不断提升才能德行。日新,是每天的修行都有所进步,呈现新的生命状态。君子是表里如一的: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这也印证儒家对明德的推崇。
培养君子不是培养工具,君子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君子不器。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有贤德的人和有才能的人社会都需要,人们各司其职,社会的齿轮才会有条不紊地持续运转。中庸者,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心中始终把握不变的准则。"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图文编辑:陈凤萍
微信编辑:陈凤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