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字号,我们想到的通常是百年老店,然而大同有一个老店,据说已传承了两千余年,可谓中国最古老的字号。
琵琶老店在大同市城区大西街四十六号,原名东胜店,系一位韩姓店家经营。“琵琶老店”四字牌匾,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亲笔书写。
相传,西汉元帝时,有个美丽的女子,姓王,名嫱,字昭君,年纪很小就被选入皇宫,当了一名普通宫女。,也有友好交往,当呼韩邪单于要与汉朝联姻、永结亲好时,汉元帝慨然许诺并在后宫挑选宫女,又将年号改为“竟宁”,希望国家能长久安宁。王昭君不甘忍受深宫的寂寞和凄凉,于是自请远嫁匈奴,担任“和亲使者”之重任,汉元帝便将昭君以“公主”身份赐给呼韩邪单于。
呼韩邪单于娶了王昭君很是高兴,封她为宁胡阏氏(相当于汉人的皇后),两个人生有一个儿子。呼韩邪单于死后,前阏氏生的儿子雕陶莫皋继为单于,按照回族“父死娶后母”的风俗,王昭君又做了少单于的妻子,又生了两个女儿。王昭君教化匈奴妇女纺纱、织布、制衣……很受匈奴人尊敬爱戴。她死后,匈奴人民在大黑河畔(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修建了气势巍然、独立苍穹的昭君墓。
传说王昭君在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出塞路过大同(平城)曾在此店小住。每当日落西山,灯烛点燃之际,王昭君便怀抱琵琶弹奏,倾诉思乡之苦,琴声如诉如泣,激越时如珠落玉盘,舒缓处似高山流水。在寂寥的夜里,哀怨的琴声,满城都听得真切。据说通晓音律的民间艺人将曲谱记录下来,在平城百姓中传唱,演变成为后来的大同民间戏曲“耍孩儿腔”。
临别时,昭君将琵琶留在店里以作纪念,韩姓店家为纪念这位和平使者,遂将店名改为“琵琶老店”。
当昭君继续上路,大同百姓夹道欢送。过了武州塞,看见了外长城。汉马停步不前,只得换上匈奴的坐骑。昭君扶着马背说:“连马也知道留恋国土,我却要离乡远去。”当她看到一望无际的烽火台,想到为了两国和好,永不交战,毅然换马北上。这就是“汉马不过边城”的故事。至今此地还留下昭君乘骑的蹄痕,此地也遂称”蹄窟岭”。
民国二十五年,大同人氏白志谦的《云冈石窟寺记》一书中,记载了六个旅馆,其中介绍琵琶老店时称“该店设施尚好,饭菜每人每日一元”,可见当时琵琶老店是大同的名店。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也曾下榻过此店。
这座千年老店是一处临街建筑,古朴典雅的大门楼临街而立,“琵琶老店”的牌匾一直挂到了解放后。进了门楼,是40余米长的走廊,走廊往南是宽阔的中院,东西两边建有许多房屋。出了中院往南,则是更为宽阔的大院,大院里套着东院、南院等小院,两小院都是大同四合院式结构。整个老店南北长100余米,房屋约数十间。
不难想象,从建筑格局来看,当年琵琶老店作为一家客栈,经营上是分档次的。中院里那些普通的房屋,大概用来接待普通客人,南边大院里的房屋建的较为讲究,都是两出水的瓦房,除了店家居住外,大概主要用来接待一些有身份和有钱的客人。据说到了20世纪30年代,琵琶老店依然生意兴隆,被列为一类旅店。1960年该客栈才停业。
琵琶老店在后来的旧城改造中不复存在,如今只剩一块牌匾躺在市博物馆内,成为文物,谈及不免让人叹息。
魅力大同综合出品,转载请先至后台询问
无条件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