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门遁甲》一上映我就看了,忍了很多天,看见骂它的文章很多,终于忍不住了——
你们别骂了!再骂它真的会拍续集的!
其实,飘渺仙侠奇功大战幻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太难看。
毕竟,徐克是拍出过《黄飞鸿》、《青蛇》和《新蜀山奇侠》,监制过《倩女幽魂》系列和《笑傲江湖》的大家。
即便袁和平,也是常常拿动作设计奖拿到手软的人,代表作品包括《黑客帝国》和《卧虎藏龙》啊!
但是,只能说,大艺术家要作妖要颠覆自己,普通观众是拦不住的。
作为一个爱电影的人,每年没看几部武侠片就觉得这一年白过了。
其实,武侠是个大范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老百姓对行侠仗义的行为有多热爱,武侠小说的生长土壤就有多肥沃。
武侠片根据武打风格可以分为四大类:
动作片
就是普通人或者特殊职业:保镖、警察等的人,真枪真刀的实干,追求拳拳到肉、血肉模糊的畅快感。
参照《警察故事》、《杀破狼》系列。
功夫片
也就是武打片,主角比动作片的打的招式要套路一些,也要高明一些,但也还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
参照《黄飞鸿》、《霍元甲》、《师父》。
武侠片
各路武侠小说改编都在此范畴,里面的人动辄飞檐走壁,再不济也得有独门兵器。气功?没有还配叫武侠吗!
参照《新龙门客栈》、《东方不败》、《仙鹤神针》。
仙侠片
顾名思义,比武侠更飘渺一些,除了飞来飞去这些基本功,还得来点千里眼、顺风耳的奇招,千年人参万年灵芝也是随处可得的。
参照《蜀山》、《风云》、《四大名捕》。
最后一种,就是《奇门遁甲》。
武侠遇上外星人,无法归类。
我是从小学开始看武侠小说的。
小时候我家住在教师宿舍区,在三年级的时候,一次去一个老师家里串门,看见了一套小说,欧阳云飞的《九龙刀》,一翻开就看上瘾了。
一发不可收拾。
从此,每天晚饭后我都去他家里看一会儿书,但又不敢拿回家,怕被家长念叨。
有个发小的妈妈是印刷厂职工,家里囤了大量武侠小说。
我们周末常常钻进他家,一人一部小说,读得如痴如醉。
那时候我最爱古龙,那些没有时代背景的世界里,英雄们不问前世今生,书里的友情厚如醇酒,爱情又浓烈浪漫,加上诗一般的行文风格,总使我欲罢不能。
我常常纠结于自己到底应该做小鱼儿还是花无缺,到底应该是楚留香还是陆小凤,左右为难了。
后来跑去县图书馆办了个借书证,开始把书往家带了。
但妈妈是老师,藏在哪里她翻不到呢?我哥的小说不知被她没收了多少次啊!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和她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
我本能地意识到“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于是,厨房成了我的藏书首选地。
柴堆里、米缸深处、屋梁和瓦片的间隙里,都留下了书本的踪迹。
感觉我的这些秘密,我妈到现在都不知道~~
六年级开始,全班有一半同学都在传阅金庸古龙卧龙生。
另一半,在读琼瑶亦舒岑凯伦。
然后,那些不安于室的少年的心啊,开始动笔编织他人的人生了。
我就是其中一分子。
当时看了《东方不败》和《六指琴魔》,对林青霞姐姐迷得不行,我的武侠小说,就是为她度身定做的。
故事大概是说书生乔羽生上京赶考,路遇住在古墓里的皇甫青袅,无意卷入她的灭门仇杀中,在两人经历一系列的打怪升级后,皇甫依然不能放下复仇包袱,最后牺牲了爱情,在古墓里青灯佛前了却余生。
12岁的我,每逢数学课就埋头写字,一本练习册被我写满了,是班上第一个完成“著作”的人。
我煞有介事地设计了一个封面,贴上各种剪贴画,隆重地写上书名——《绝魔琵琶女》,还给自己起了个“白鹤”的笔名……
我的“书”在同学中传阅,我享受着灼热的艳羡,内心窃喜,终于乐极生悲,“书”传丢了,杳无踪迹。
后来,慢慢地,高中以后就不看武侠小说了,但对武侠电影,是一部也不愿意错过。
还记得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上映时,我和同学冒着大雪,步行去五道口电影院看首映。
回来时冷得直打哆嗦,但内心无比喜悦,感觉像是久别的杨过小龙女重逢了。
往后,虽然武侠电影日益式微,但每年总会有一两部精品。
日子那么平淡,要不是每年还有武侠电影可以等待,生活简直没有盼头。
像现在,我一边打着字,一边想着暑期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
这个系列,据说还要拍23部,想想就激动。
不过,期盼着的电影一上映,看完了,一年也就过去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