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上方“箫笛逸家”
文化丨箫讯丨交流丨分享
【禅院钟声 】
“禅”乃梵语,静思之意,泛指与有关事物。乐曲运用箫、椰胡、古筝及几件打击乐器乐器通过精美别致的编配表现出寂静空灵的佛门意境,将人们带入那禅门禅心,静谧而诚灵的禅院,脱离那纷繁复杂,炎凉世态的现实生活。
(点击视频即可收听)
古筝:尚靖雅 箫:丁晓逵 椰胡:尚祖建 打击乐:王若琪
《禅院钟声》是著名的粤曲曲牌,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此曲的作者崔蔚林先生,世人却知之者甚少,以至经常有出版者误将此曲署名为“古曲”。崔蔚林(1911~1975年),又名崔肇森,广东番禺南村镇员岗村人,粤乐演奏家、作曲家。崔蔚林出身豪富之族,而挤身于梨园之列,寄情于音乐之乡,因以玩家而入行,因入行而成大家。其技艺精妙,乐思纵横,以《禅院钟声》名世。
粤乐演奏家、作曲家:崔蔚林
挖掘它的创作历程,可细说如下:崔蔚林的名曲《禅院钟声》创作于1939年至1940年之间。,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作这首曲子的时候,崔蔚林寄居于一个旅馆之中,馆舍之侧有一佛寺(在今天的庙街),晨钟暮鼓,木鱼声声。有一天,他愁绪满怀,面对此情此景,灵感蓦地袭来,于是创作了《禅院钟声》。今天,我们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还可以听到钟声和敲打木鱼的声音。
据说,崔蔚林创作乐曲首先是用洞箫吹奏,慢慢地寻找合适的曲调,想到一句就把它记录下来,然后慢慢地连缀成篇。这首传世之作也是这样创作出来的。此曲最早就是用洞箫演奏的,并且灌制了唱片,但如今已经很难找到其原声唱片了。,常被填词歌唱,慢慢地变成了粤曲中常用的曲牌。
由于当时中国处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之下,国破家亡,作者精神极度压抑,愤懑满怀,写此曲以抒发情怀。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这时期,,都怀有同感。因此,这首曲成为市民的共鸣之音,一经问世便很快流行起来。
单纯从曲题来看,“禅院”是一种居士,也就是好佛之士的聚散之地,不同于“僧寺”那种寺门佛僧的居所,一般大小市镇皆设有这类“禅院”,提供给一些遁世修佛之徒,不一定是出家和尚的去处。作者这里选“禅院”而不是以“寺院”为题,其用意是明显的:主要是描写一些遁世修佛市民的心声,这是一种与世无争、超然出世的冥想。在那种纷乱压抑的社会中,许多人会产生这类消极遁世思想,于是禅院就成为他们的向往之地,在听到禅院传来的钟声时,不免兴起无限的幻觉,很希望能处身于一个宁静的环境中。这首曲子就是描写这样一种意境。
⊙素材整理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长按识别公众号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