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楼主从小就是一个喜欢古代文化的人,开始只是看个热闹,后来多看了两本书,才发现,太阳底下无新事,而古人的文化智慧和审美远在今人之上。
很多不靠谱的古装影视剧和各种模仿古代文学的垃圾堆网络小说的盛行,使得人们对古时候的许多事情有一些误解。比如身边人会有这样的论调“公主有什么好?古代公主都是和亲的!”
这个,楼主才疏学浅,想到哪说到哪,说的不好的请指出,轻拍~阿里嘎头。
第一个说说杨贵妃。阿环曾经是楼主很讨厌的一个人,因为隋唐演义和长生殿都写她排挤了梅妃,唐爱牡丹宋爱梅,楼主对善良娇弱才情堪比黛玉的梅妃有着深深的同情。后来才知道,梅妃是宋人杜撰出来的,再回头看杨玉环的生平,假如我要是皇帝,我也会对阿环百般宠爱。
提到杨贵妃,很多人都说,杨玉环胖啊,唐朝人的审美就喜欢胖的。
可是,杨玉环真的是胖么?今天的女孩子都以瘦为美,节食也好健身也好,为了减肥无所不用其极。十个女大学生里,有八九个都要嚷着减肥,谁要是干吃不胖,或者从胖变瘦,从瘦变胖,必定会被身边女孩子们当作话题。
杨玉环的体重未免被夸大了,人们更多的古人讲究的是“弱骨丰肌”。而“燕瘦环肥”这句话,开始指的是书法。
明杨慎说的“肉不丰是一生色骷髅,肉丰而骨不微是一田家新妇”。就是说,身上肉少的女子,再漂亮也像个美色骷髅,还硌人,有肉的女子,若是骨架太大,也不过像个田家妇女。
有的学者考证,阿环身高约165,体重约60公斤,绝对不胖。她体态纤秾,资质丰艳,是一个身材姣好的美女。
所以,楼主觉得今天的女孩子盲目节食减肥是一种病态。你又不当明星当模特需要上镜,对自己下那么狠的手干嘛?楼主有个小姨上大学为了减肥两年大姨妈没来… 后来大补了赤枣乌鸡才有了姨妈…天涯一直说,身高160体重100斤是胖子,真是够了!
古人比我们明智多了,欣赏骨架小而丰盈有肉的美女,纤瘦如飞燕,只好临风起舞,看起来美不胜收。真正得宠爱的是丰盈的合德。赵合德沐浴时,如三尺寒泉浸明玉,皇帝都跑去偷看,飞燕效仿她,让皇帝倒足了胃口。
再说说阿环的才情。
现在的电视剧小说挺扯淡,给女主杜撰了一张天仙的脸蛋,一点微末才情和各种身世曲折外挂就能横行世间,举世为之倾倒,男人都爱她女人一半恨她一半辅佐她,披荆斩棘最后功成名就走上人生巅峰系列了。
每当想到甄嬛传里一首诗词也没写,如古诗词复读机般的女主也能成为后宫才情第一人,我就在想,是不是真把古代世家女子当成白痴了。
阿环除了胖,最著名的是容貌。
“三寸秋波回漫水,一双纤手语香弦。”
“春风图画面,名花倾国妍。”
还有长恨歌,以及李白给她写的清平调,不说了。原来楼主不喜欢李白的诗,觉得他怎么那么狂,后来看了清平调,方知太白不是不会写秾丽词藻,只是他不爱写,他若真想做随波逐流,做个歌咏太平的御用文人,这世上写浓词艳赋的人几乎都要被他比下去。
阿环的美貌在后宫首屈一指,唐玄宗不惜把儿媳妇夺来,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美的不可方物。
可是空有绝世美貌就能得永久之幸么?看曹丕的甄妃,亦有倾城之色,还有才情,不久还是失宠了。阿环死时三十八岁,封贵妃时二十六岁,在封贵妃前还当了五年的道士。
明皇一直不是一个专情的人,儿子女儿一大堆,之前什么刘华妃,赵丽妃,皇甫德仪,武惠妃,儿子都杀了好几个,可他在遇到了阿环之后也能专宠一人了。
玉环的才情,史书上记载,她擅长弹琵琶,击磬,吹笛,歌舞出众,胡旋舞跳的极好,通晓音律,在全唐诗里有一首诗《赠张云容舞》。
这个履历表看似不多,细细看来,玉环的才能,放到今天也是十分出众的。
首先,琵琶是民族乐器里最难的。楼主没学过可也知道“千日琵琶百日筝”,打好基本功就要几年,弹好了更难。好比今天的钢琴,钢琴还算入门快的一件乐器,学的人成千上万,有几个敢当得起“擅长钢琴”四个字?音乐学院的老师都未必。玉环琵琶弹的好,有许多公主贵妇想要和她学习,也有巴结逢迎的意思,同时也说明了,在音乐鼎盛发展的唐朝,阿环弹琵琶的确很好,至少胜过那些在御前演奏的乐工们。
唐玄宗是个音乐素养非常高的人,作了《霓裳羽衣曲》,单单是为了练习羯鼓,就打断了两大箱鼓槌,音乐家李龟年都不如他打断的鼓槌多。
阿环是音乐家,也是舞蹈家,明皇写《霓裳羽衣曲》,她跳舞,两个音乐素养极高的人在一起,可以说是知己。
在今天,又有哪个女子“通晓音律,精通几门乐器,是舞蹈家和音乐家,歌声也出众,长的还非常漂亮,肌肤白嫩,性格也机敏,文学素养不差”
嗯?范冰冰能行么?还是哪个女演员能当得起?
玉环的才情,很少有人能够比拟。,只是凭借自己的资质和能力为家族带来了无上的富贵尊荣,就成了红颜祸水,我呸。
阿环写的那首诗,虽然不说多好,但今天的所谓才女,有几个能写出来呢~
顺便说一下,历史上很多著名的美女都是长的美,擅长歌舞音律,有的琵琶不错。
冯小怜,聪明机巧,有美色,肌肤吹弹可破,能歌善舞,擅长琵琶,。
大周后,貌美,精通音律,能歌善舞,尤工琵琶,通晓史书,冰雪聪明,还创造了各种妆容。
萧观音,容貌娇艳,擅长诗词音律,弹的一手好琵琶,还能自己做歌词。
赵飞燕,艳丽非常,歌舞十分出众。
西施虽有天姿国色,也在越宫调教了三年,学习歌舞体态。
绿珠,美貌不消说,善吹笛,又善舞,能自制新歌。
只想说,音乐舞蹈才华和文学才华都很重要。人家西施貂蝉长的绝美,还通晓歌舞,所以我们……
第二个,说说裹小脚。很多人一提到古代女子就是都要裹小脚,其实真没那么夸张。
楼主的太姥姥,东北汉族人,祖籍是天津还是山东不太清楚,应该是北方人,裹着一双真正的“三寸金莲”,走不动太远的路,。大家对裹脚缠足的印象大多来源于家里裹脚的女性长辈,就像镜花缘里写的可怜的唐寅,四个脚趾折断,血肉模糊,足成了枯骨,天天缠,又是塞明矾又是缝布的。女子从四五岁开始缠足,简直是痛苦不堪。
但是,并非每一个朝代都这么丧心病狂的缠足好么。
长话短说。
缠足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说夏商时期的,有说晋朝的,有说隋朝的,最著名的说五代李煜的妃嫔窅娘的。
窅娘的缠足并非畸形的缠足,用帛缠足使其纤小,把脚屈上,像新月一样,再穿上素袜,显得舞姿优美。李煜觉得妃子们缠足很美。窅娘等妃嫔入宫时已经十几岁,显然不是从小开始缠足。
北宋时期缠足开始出现,南宋时在上流社会比较多见,但并不普及。
宋时的缠足和标准的三寸金莲不同,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
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
至于明代,这个有些争议。
第一,明代出土的女尸没有发现脚畸形的,或者说清代以前出土的女…就没有脚变形的。
第二,出土的女鞋也没有尺寸不正常的。
第三,,在一些与世隔绝的山村,清朝的统治始终没有能进入的那些地区,妇女不缠足。
第四,根据记载,孟玉楼和潘金莲裹脚,大家小姐吴月娘没有裹脚,而且金莲的脚也并非折足式的一样的脚,不然西门大官人也不会捧个猪蹄一样的脚把玩。
第五,明朝选宫女都是天足,去掉裹脚的宫女都能奔跑。
第六,马皇后的大脚是41号左右,放在今天都是大脚。
到了清朝,就变成折足式缠足了,写女性缠足痛苦的著作也不少了。
贴一段清朝的缠足
缠脚的经历:她母亲用织布机上的“射通”,横垫在她的脚腰下,让脚腰凸起。然后,裹扎起来,逼她走路。慢慢的,脚腰被“射通”凸断了。她因此一个多月不能下床走路。虽然脚腰折断了,但她的脚仍然臃肿难看。她母亲又念叨:你这双男人脚,怎么还不烂?她奶奶也说:难烂了,该使用法子了。于是,她母亲在她奶奶的指导下,找来半个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脚底、脚腰、脚面上,再用缠足布包裹起来,套上小鞋,让她下地行动。她的脚被划破了,血迹从缠足布中渗透出来,变黑,发腥,发臭。她经常疼得脸色苍白,精神恍惚,体重大减。缠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
这种脚,能够在里打秋千,能够跳舞,还能奔跑?
清朝开始是离京师的北方缠足的多,南方并不盛行,虽然朝廷曾下令禁止缠足,但是未和剃发留头一样达到效果,看起来未免有明禁暗兴之嫌疑。满族贵族妇女明令禁止不许缠足。
真正折足畸形式的古代女子缠足,是在清朝全面盛行的,也违背了孔夫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原则。在楼主眼中,清朝是一个极其压抑的朝代,开国时代闹了很久的反清复明,饥荒饿殍文字狱的康乾盛世,,哈哈哈哈好水。清朝的小说,每一本读起来有种异样的不适,无法想象我要是生活在那个朝代会是什么鬼样子。
清朝以前的裹脚和清朝后的缠足有些本质的区别,所以,不要一提到古代,就是畸形小脚,这个锅,南唐不背,宋朝不背,元朝不背,明朝也不背。
如果三寸金莲在南唐和南宋真的流行,为什么在清朝,畸形小脚在南方并不盛行呢。
其实今天的整容和缠足有什么区别?古人以小脚为美,今天的人以锥子脸大胸大眼睛为美。
身边的女孩子不止一个想割双眼皮,割双眼皮应该已经算不上整容了。大学同学里已经三个割了双眼皮。我一直在想,花一万块钱干什么不好,去医院在眼皮上压两道印?
都说缠足疼,整容磨腮削骨打针不疼?以小脚为美畸形,难道把下巴磨成开瓶器胸填硅胶就不畸形?
缠足开始只是少数人缠的纤直,后来经过几百年才渐渐畸形渐渐波及全国。整容一开始也不很流行,只是一些明星和有钱人才做,现在连身边的人也有不少整容的了。一提到明星,都说,哪个上镜的没整过?
真的怕有一天整容和曾经的缠足一样盛行呢。一提到古代,就说女的都缠足,有什么好的,封建糟粕,整容就不糟粕了?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