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桂忠在《杨式太极拳学练释疑》一书中阐述练“斜飞式”这一式的动作要领时,认为从“倒撵猴”最后一式的定势开始,左脚尖内扣60度,然后提右脚,向右前方上步,脚尖朝南偏西落地。这样一来可以确保身躯自然端正,重心稳定,转换轻灵,八面支撑。
但这样大大降低了“斜飞式”的难度和运动量,消落了健身效果。不过年老体弱的人可以按照这一技法运动,身强体健的中青年人大可不必这样做,那么应该怎么练“斜飞式”式既做到转身平稳轻灵、八面支撑又能自然圆活?
要稳稳当当轻轻松松地做好“斜飞式”,就要从稳稳当当地从做好“倒撵猴”开始,为做好“斜飞式”打好稳定的基础。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对做好“倒撵猴”非常精准地阐明:“用沉劲松腰胯”,还指出“其要尤在松腰沉气也。”
所以在做“倒撵猴”定势时,一定要坐实左腿,松腰落胯沉气,沉肩坠肘,虚领顶劲,周身相合,吸气蓄劲,蓄势待发,为做“斜飞式”作好从意念到形体上的充分准备。
随即“先转腰、开胯,随转腰右腿向右后渐渐迈出,才会显得轻灵,同时可避免上体前俯。”(《杨澄甫85式太极拳完整版》)。
傅氏三代在《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中也是这样说“右腿提起的同时腰胯渐渐右转,随转,右腿提回弧形伸向右后方迈出。腰动、手动、右腿也在不停地变化。”此时随右脚前迈转身、两手左采右挒而开展呼气。
《教练法》中还强调“要求左胯内收坐实,下盘稳固,腰要松、沉直,中轴一定不能弯,才能使内劲支撑八面,才不会左右歪斜和前俯后仰。”所以转动的过程中要以腰为轴,以腰为主宰,身随腰转。
当然不要忘记松腰沉气、屈膝松胯、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另外右脚落地不能太远,太远则落地沉重,失去轻灵;也不能太近,太近则不稳,不能支撑八面。
杨澄甫在他的拳论中还说:右掌向右后上方挒出时,劲要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于脊背,由肩到肘、由肘到手,节节贯穿,身、手、步协调,说到一齐俱到,不先不后。这样才能迈步轻灵圆活。
从“倒撵猴”的定势到“斜飞式”的完成,就是从合到开的过程,正如李雅轩在他的太极拳精论中所谓的“如一势之开,不但四肢开,而心意胸脊必先为之开;如一势之合,不但四肢合,而心意胸部必先为之合,凡一切动作必须由内达外,所以称为内功。”
我刚开始演练“斜飞势”时,转身不稳,不是前倾就是后仰,有时勉强转过去了,但动作僵硬。后来牢记上面的技法要求,按照这些要求去做不但轻灵稳健,而且收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提手上势先合后开,先蓄后发,先曲后伸,打的是 劲。 劲功夫在腰腿。整个动作充分表现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特点。
太极拳的发劲同其它内家拳一样,非常强调自身稳固与动作之协调,不能出现发劲后身形不稳的现象。
初级水平的发劲常表现在梢节上,不懂得身法的配合,不理解发整劲的含义,因此劲道显得零碎、单薄。
中级水平的发劲,已能做到配合身法,但因缺乏心、意、气力互相统一的内劲,因此劲道往往偏直、偏僵。
劲为太极拳八大劲法之一,非下苦功不能窥其奥妙。太极拳讲究用身法打人,不强调用手。
所谓“打手不见手,见手不为能”。当身架定形后,四肢也就停止了。四肢的变化是整个动作形成的组成部分,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提手上势歌诀
两手相合来抱拢,右手上旋左下按。
如若推进为挤劲,提高上旋乃上势。
右手上旋左下按,坐身屈腿向前看。
两肘微弯气贴背,提手上势乃一体。
教你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斜飞势
斜飞势,当打完第三个倒撵猴,以捋状,劲传递于两臂,两臂合,劲下传脊背到腰,腰微前环,劲下到腿足,左腿屈蹲,右腿出伸迈向西南角,脚跟着地,同时右臂由左臂下方伸探向东北角,右掌指尖与右脚尖形成对拉,右肩靠,右脚踏平,内劲由脚而腿上传到腰,贯脊,腰松,以螺旋劲从东北大幅度拧旋转,转向西南角,同时带动右臂掌(劲传到右臂),从东北向西南角捌出,劲到右手指尖,左脚随右臂掌的挒出逐渐内扣由东北扣向南。左臂随腰,配合右臂掌下采到左胯前,与挒出的右臂掌对拉,百会与两肩,两胯对拉,百会与尾闾、两足对拉。
斜飞势主要以靠挒来完成,其中腰的大幅度转动,锻炼了带脉,牵动了两肾,使内劲有力迁转与传递。体现了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整劲,也体现了劲由背发.斜飞势此式大开大展须螺旋转动,比较难打,协调性、整体性较强,外形须达到外三合,内要达到内三合,内外互合,上下相随。要想做到这些,必须有内在动力的援助才行。
当折腰,右手指向下扎时,劲已由上下行到足,右腿坐实,劲由足腿上送到腰,腰松折(左脚微里收呈虚步,右臂随腰下沉向前四指朝下,大拇指朝上,劲由腰通脊到臂达掌指(掌心朝左)带劲下扎,左掌相应落在左膝旁。手指与脊背与腰自然上下对拉,足与脊背腰上下对拉。为了防止低头,臀突、臀下沉,百会上领,肘下坠,所以百会与两肩、两肘、两胯、两臀要对拉,与足也对拉。
看看各位太极名家斜飞式实战用法
(口诀:斜飞着法用不空)
1、杨澄甫:
甲直立,如乙对敌正面不能进,想换绕侧面进打,甲随绕时,即用右手如大鹏展翅,往斜上方掤去,自乙膊下至身时左足用直劲,右足为弓式,左右手皆能用。
2、杨振铭:
由倒撵猴式,设敌人以右脚在前,自我右侧用右拳向头部击来,我即向右侧斜上一步,右手用掤劲粘住敌人右手腕,如敌人翻手向下,用腕力压我右腕,我急顺势用左手握住敌人右手腕,敌人缷身后坐,我即弓腿用右小臂向敌人之右腋下用开劲斜击。
如敌人用左手虎口向里横握我之右肘,我乘机沉肩坠肘,手尖向上手掌向内,用手背用敌人之右耳部挒去,如敌人用大力向外推开,我又沉肩坠肘将右手翻转,手心向上握拳向敌人胸部击去,按斜飞式之变化,藏有采、挒、肘、靠,四正四隅方式,变化无穷。
3、杨振基:
《太极拳体用全书》述此用法是:“如敌人自右侧向我上部打来,或用力压我右臂腕,我即乘势往下沉合蓄劲,随即将右手向右上角分展,用开劲斜击,同时踏出右步,是膝坐实。”此式主要用采挒法,左为采手,右为挒手,挒手通过往下沉合化去对方来力也蓄住劲,随即松肩垂肘以右挒手向对方耳部打去。动作运转时,意念在手掌,定式时,右手劲点在合谷穴处,左手在虎口。
4、杨振铎:
设对方以右拳由我右侧向我头部击来,我即向右转体,提右腿向右侧斜上一步,顺势以左手握住对方右手腕,用开劲大幅度地以右臂斜击对方头部或右腋下。如对方又以左拳击来,我可在对方又以左拳击来,我可在对方向右转体之际,速屈肘以进击,或以背靠出均开。
5、李雅轩传授 陈龙骧、李敏弟:
假定对方以掌向我胸腹部击来,我即身势含蓄以右手在前向左回挂来手,顺势以右手前挥击对方脸部。
6、陈微明:
吾击右掌或右拳时,敌若以左手从右肘采其左手,腾出右手,向其太阳处击之,此即挒劲也。
7、郑曼青传授 黄性贤:
对方用左手分开我右掌时,我以左指尖叉其胸口,如其再用左手下撩,我则用右手由下抄上化解,同时两掌击其胸部,如对方再用左手击来,我则腰右转,左手采拿其手,上右步,右臂向上往前横掤还击。
8、崔毅士传授 崔仲三:
对方由右后以左拳向我袭来,我急转身,以双掌的绞合、合抱,将其化解,同时以左掌控制其左腕,上右步进身,以右臂的开劲,进击对方颈部,将对方挒倒。
混淆的原因是因为都是用的开劲,但是区别在于一个是发力的时候是虚前胯,一个发力的时候是虚后胯,虚前胯是把对方向后扔出去的,虚后胯是把对方向前搓出去的,
一种说法:斜飞式是以臂关节向外列;野马分鬃是以肘关节向外列。发力得劲点不同。
杨式野马分鬃是分靠,挒手向对方腋下插进用肩背靠击对方。
斜飞式挒手高于前者!用虎口击打对方颈部(耳根、颈动脉)。
斜飞式力点在掌外侧。
斜飞式 :用腕部侧面挒
斜飞是靠劲,野马分鬃是挒劲。
打的时候是有变化的,不要拘泥于必须是某个劲,每个劲都可以相互转化,太拘泥招式往往会钻牛角尖!每个人见解使用可能是不同的!
野马分鬃里有撩阴掌正手反肘,当然还有身法在里面,有棚捩,也有肘靠,还有蹬地直线劲,
以左势为例。“野马分鬃”的用法是:当对方用右掌向我击来,我即用右掌格击并向右下捋去,左脚同时上步别在对方腿后,左肩随即顶在对方的右腋窝下,左臂横在对方胸前,以腰为轴,力集背颈部,向左分出,力、意全在颈部。上述动作要几乎同时进行,发力要圆、整、狠。
“斜飞势”是破腿法的招势。
如果对比赵堡架的野马分鬃,野马分鬃原始上应该是进步招法,斜飞式是针对侧面敌人,不是进步招法。
斜飞式和野马分鬃两式,在行拳过程貌似相近,但还是有其区别之处。就象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一样。
斜飞式和野马分鬃(右式)皆为左手之挒助长右手之掤,因而在以挒助掤这点上是相同的。区别在于同样是以挒助掤,这一助长后的掤劲,其表现的势是不一样的。
斜飞式在以挒助掤过程中,强调一个“斜”字,这一斜字,虽不能与形意拳“牮柱之势”等同,也与吴家曲中求直有别,二水以为,其目的是在斜中放长劲路,以达到左脚与右手的左右相连、上下相随。气势上有身前一个球体由左后往右前旋转之意。
而在野马分鬃中,劲势在以挒助掤过程中,两手犹如野马奔跑时背后的鬃毛,忽左忽右的由中往两边作由上往下的运行。忽左忽右之间,更注重挒、掤两劲的节奏变化。
当然,要认真作好这两式,必须有中定劲为前提。
加入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们交流分享!获取海量太极拳教程、视频资料(最新增加40张DVD资料,关注回复“下载”即可),一起学习交流探讨太极拳吧!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