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语文周练复习大纲

语文周练复习大纲

2022-06-22 18:50:42


  各位小伙伴,109日将进行本学期第一次语文周练,现将已学篇目及已发放资料汇总如下:

l  现代文

贾平凹《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预习卷1

l  文言文

1、《诸子喻山水》(全文背默)

全文翻译卷1份、字词预习卷1份(附加句子翻译、通假字整理作业)、默写卷1

2、《秋水》

全文翻译卷1份、字词预习卷1份、字词分项目整理共享讲义1

3、《前赤壁赋》(全文背默)

全文翻译卷1份、字词预习卷1份、字词分项目整理共享讲义1份、简答题示范1份、默写卷1

01

《秋水》字词整理 

一、通假字

1 牛马:通“辨”,辨认

2 拘于也:同“墟”,指所居之处

3 人九州:通“萃”,聚集    

4 不似末之在于马体乎: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二、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秋水:按时

顺流而行:向东


2. 形容词意动

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认为……少

伯夷之义者:认为...

方存乎见:认为...


3. 形容词作动词

今我睹子之难也:走到尽头

三、一词多义

1、而

顺流东行,至于北海(连词,表修饰)

东面视,不见水端(连词,表修饰)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叹曰(连词,表修饰)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不盈(连词,表转折)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不虚(连词,表转折)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表转折)

自以比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连词,表并列)


2、之

 我谓也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今我睹子难穷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在大泽乎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计中国在海内,不似稊米在太仓乎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不似毫末在于马体乎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万川归(代词,指大海)



3、始

  于是焉河伯旋其面目(才)

  吾弗信(起初,开始)


4、知

尔丑(知道,了解)

   不何时止而不盈(知道)

  不何时已而不虚(知道)

  水旱不(觉,影响)


5、以为

以为莫己若者(认为)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以此来获取)



四. 特殊句式

(一)定语后置

1.     闻道百

2.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垓下之围》

3.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种树郭橐驼传》


(二)宾语前置

1.  以为莫己若

2.  我之谓也

3.  又奚以自多(介词结构宾语前置)

4.  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


(三)判断句

1. 我之谓也

2.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四)被动句

1.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 方存乎见少(这句不是被动句!见,表被动,但整个句子不是被动句!)

3.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4. 然今卒困于此《垓下之围》

5. 函谷举《阿房宫赋》

6. 得不焚《项脊轩志》


(五)介词结构后置

1. 莫大于海

2. 今尔出于崖涘

3. 籍独不愧于心乎《垓下之围》

4. 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黄州快哉亭记》

 整理者:孙于茗、何彦泽、陆胤佶

           祝君逸、许德濠、徐圣泽

校订:刘玉洁

02

《前赤壁赋》字词整理 

通假字


1 举酒客:通“嘱”,劝人饮酒

2 浩浩乎如虚御风:通“凭”,乘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作动词

不知东方之既:显出白色


2形容词使动

襟危坐:使……正


3 动词使动

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4 名词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飞:向南

西望夏口,望武昌:向西、向东


5 名词作动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也:向东进军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6 名词意动

鱼虾而麋鹿:把……作为伴侣、把……作为朋友


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

1 游于赤壁之下

2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 不绝如缕

4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5 托遗响于悲风


(二)谓语前置

1 渺渺兮予怀


(三)定语后置

1 客有吹洞箫者


(四)宾语前置句

1 而今安在哉?

2 而又何羡乎?


(五)判断句

1 固一世之雄也

2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03

《前赤壁赋》简答题答案示例

通观全文,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怎样将景、情、理有机结合的。

思路提示:循着文章的脉络,分别梳理景、情、理的内容

1


本文虽然重在抒情说理,但始终以记游为表层线索,将景物描写贯穿全篇。由乐转悲、再由悲转乐的情感流动过程,对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哲理思考都熔铸在写景过程中。

第一自然段 点染了辽阔渺远、令人心旷神怡的赤壁秋景,由此景引发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感,表达了诗人泛舟赤壁的游乐。

第二三自然段 从“扣舷而歌”,到箫声呜咽,再到“苏子愀然”,心情由乐转悲。江上清风明月之景引发对一世之雄曹操及其风流散尽的联想,抒发人生幻灭、生命短暂之悲叹。

第四五自然段 以明月、江水、清风阐发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展现适意自然山水的审美化人生,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愉悦,心情由悲转乐。

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一贯到底,情感的转折过程自然蕴含文章的意理。情由景生、理寓情中,写景、抒情、说理三者交融一体。

2

文章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月色水光令人心旷神怡,由景入情,表达作者内心的爽快;接着展开主客问答,客由明月清风联想到历史人物的兴亡,发出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叹;苏轼由流水、明月两种景物的动态变化,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回答了客的问题,表现了旷达的心境。

3

文章以记游为表层线索贯穿始终,重在说理、抒情。首段写月夜泛舟,作者为湖光山色所醉,沉溺在自然美景中,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之感,心情颇为畅快。继而由此景联想到英明得意如曹操终究湮没于岁月,产生时光短促而宇宙无穷的慨叹、憾恨。接着以江水、明月阐释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旷达乐观的态度。总的看来,情由景生,理寓情中,景、情、理结合得格外自然。

4

全文的情感线索由乐转悲,又由悲转乐,阐发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情与理都融合在月夜泛舟的景中。

第一节作者泛舟夜游,描写了辽阔渺远而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作者与友人沉浸其中而忘怀世俗,十分愉快。第二、三节作者歌唱引得客吹箫相和,箫声凄切,情感由乐转悲,“苏子愀然”问话引出客的议论,客由江上清风明月之景联想到了曹操,通过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抒发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悲哀;第四节作者以水、月为喻,阐释了变与不变的哲理和不为物役、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最后,建议同学们复习时老老实实地巩固课文相关文学文化常识、重要字词句以及文章内容。

Ps:由于编辑问题,无法将文档直接导入,需要电子稿的同学可在QQ或微信上找陆胤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