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分享:春归物外——心灵回响

分享:春归物外——心灵回响

2022-04-19 01:00:43



琴箫吟游《春归物外》


文:发烧李


清代养生名家石成金云:“养生必先养心。”

古人又云,静以养神,养心需要安静,即《黄帝内经》中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今,“龙源”近日面世之马常胜这位梵音歌者,心灵音乐家、古琴音乐家和香港著名洞箫演奏家谭宝硕,两者合作的琴箫和吟唱之《春归物外》的专辑。细听这清静虚无,禅意空灵之“春归物外”,而有“人在境中”一般,那种庭院春色,花香鸟语,小桥流水,碧波轻漾,静谧灵秀,古朴恬淡,烟雨濛濛之江南古镇,尽在琴箫吟唱中浮现不已。

缘因于本辑创作之时,马常胜这位佛乐创作界最受瞩目之心灵歌者,幽居江南小镇,其抚琴于江南庭院中,古宅,或轻吟于静室曲廊,抚今追昔,神会古人,无数音乐思潮如当湧。

谭宝硕,自幼便学书画及箫笛,师承岭南派,且深谙制作洞箫之堂奥。于1993年制作出一支中国音乐史最大之洞箫,多年来致力于洞箫演奏及制作之研究殊有建树,其演奏被誉为“灵魂深处的箫声。”

马、谭两者之技艺已趋化境,尤其是即兴音意相会宛若天成。

聆听这《春归物外》令人趋于心态平和,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古人诗词之美,这些前人留传之精粹,华夏文明之瑰宝,她形象地刻画天地万物,人间际遇,山水草木,感人至深。

在首曲《春归物外》里,马常胜操抚下之古琴,其琴音之古朴沉静,松透清幽,质感鲜明,余音袅袅,这可是与近咪收录及李小沛老师混响和后期制作之到位不无关系;于动静跌宕之间的琴音重现了这由禅城梁球先生采材于明代祠堂毁后留下之佳木研制仲尼式古琴之声。

待至谭氏这发至“心灵之声”之悠扬厚润的超长的洞箫响起时,其琴箫互答,畅然心至,教人神往,“春归物外,人在境中“之马氏吟唱于琴箫遨游之中的禅远意深之梵音,他那宽厚沉实,饱满祥和及在”点滴传真“收录下而带有自高远辽阔青藏之地开旷豁达之声,这”心灵歌者“发乎心底之”琴歌“,道出”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外境所扰“和”淡泊名利,物我两忘“之境界。

在这里还有唐诗,以及唐、五代、宋、元、清等古词和等,或琴箫和鸣,或马氏吟唱,于品茶或有焚香之间聆听,真会心如静水,超然物外,通体愉悦,融化于无尽禅意,神游于远山近水矣。



香港《音响技术》杂志2016年7月号CD特稿:发烧李

发烧李,原名李炳实,资深乐评人,香港《音响技术》杂志CD特稿专栏作家。




春风大雅秋思美

——我听唱片《春归物外》 

赵建人

 

一直一直梦想着,穿上一身仙风道骨的古老装束,去到久远的唐诗宋词里好好游走一回。可是,一颗心还没有被蓝莹莹的火苗淬炼到这种程度,于是,只好踌躇着并且犹豫着……

于是,只好回来听唱片:《春归物外》。

《春归物外》,是这张唱片的片名,也是里面第一首乐曲的曲名。箫声起了,古琴响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归大地暖人间,这春天,它一点一点仿佛弥满了宇宙间一切的一切。它是箫涧秋在芙蓉镇里的早春二月,它是茅盾先生礼赞过的白杨树上细细的萌芽,它像杜工部品尝的二月新韭一样鲜嫩水灵,它是苏老夫子喜爱的绵绵细雨之后刚刚拱出泥土的一支新笋……

“春归物外,人在镜中。春归物外,人在境中。”琴箫合奏声中,一个清朗朗的嗓音在吟唱,真诚素朴,发自内心,幽幽古意,穿越时空,把我们带回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那个时代,去会一会“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人比黄花廋”的李清照,来到欧阳修的醉翁亭里小坐、品茗、叙谈……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拿到唱片时,正好是申城梅雨季节,闷热潮湿难捱之中,听到这一曲《忆江南》,心里顿时感到凉爽愉快清净静谧了许许多多。书案上,微燃的灯花慢慢残落,屏风上,画着的美人蕉花朵变得暗淡模糊。闲来酣梦中,又看到了江南梅子黄熟时的情景。夜色微茫中,船上有人吹着笛子,细细密密的雨丝,正从天上飘洒而下,不知是谁,悄声细语在驿站小桥旁。这首曲子最美的,莫过于作者借助对梦中江南初夏独特夜景绘声绘色、贴切细致的描写,尽显对故土风物的深深思念之情。笔致含而不露,凝炼蕴藉,情景交融,余韵袅袅不逝。所以,这样的诗歌,这样的音乐,才会使人读了,听了,禁不住与之共鸣,为其感动,并且久久的难以忘怀。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心里真的十分佩服龚定庵先生这种辽阔旷远、茵茵芳草时时在胸的崇高悲悯襟怀,惜乎自己乃一介草民,即将垂垂老矣,于是,一腔灼灼热情郁郁勃发之后,也只能多听几遍《花雨》一曲,借马常胜、谭宝硕二位先生的古琴和洞箫,来浇一浇胸中块垒了。

小时候,受家里长辈的熏陶和督导,开始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养成了业余写作的兴趣之后,各种版本的唐宋诗词及其普及读物买过不少。一有空闲,时时欣赏研读背诵,其乐无穷。三十多年前,上海辞书出版社出了一部《唐诗鉴赏辞典》,细细读之,获益匪浅。年年岁岁,光阴荏苒,此书常伴左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良师益友。进入中年,购得由四川省人民剧院几位话剧演员朗诵的五碟一套《唐诗三百首》CD,喜出望外。遂狠下决心花费了三四个月,跟着碟中演员的朗诵,竟然把那三百余首唐诗一一都背了出来。后来,又幸遇香港雨果公司出版的两张一套《唐诗欣赏》,。他的朗诵嗓音华美,气质高雅,声情并茂,激情洋溢,大气磅礴,加上易有伍先生配上了精彩的背景音乐,这样的好碟一再聆听反复品赏,真是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出由董卿主持的十集《中国诗词大会》,我兴趣盎然,每集必看,有几集还温故知新,又看重播。及至最后一集播出,我已远游万里之遥的欧洲,只好回国后上网补看,以遂心愿。《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反响热烈,广受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我真的想不到,在如今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人人心里都奔着一个“钱”字而去的社会里,中国竟然还有如此众多的古典诗词爱好者!那么,只消好好地做一番宣传,广而告之,唱片《春归物外》各方面都制作得如此精美完善,它肯定会拥有许许多多的粉丝的。

《春归物外》一碟,汇聚两岸三地艺术名家心血,出品人欧阳永青、田峰诚邀香港洞箫制作、演奏大家谭宝硕先生、台湾古琴大师马常胜先生精心编曲演绎(马常胜亦同时担任其中的古诗吟唱),高艺松录音,著名天碟录音大师李小沛先生担纲混音及后期制作。以古琴、洞箫二重奏加上古法吟唱的独特艺术形式,尽显中国古典诗词之美,碟中十二首乐曲,大多为谭宝硕、马常胜二位先生即兴创作,录音之先只有大致提纲,并无完整详细乐谱,如此音乐,犹如山间清澈的泉水,完完全全自然而然从他们心中汩汩流出,然而演奏中他们却配合默契,丝丝入扣,音乐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足见二位驾驭乐器之熟练超凡能力,足见二位对音乐甚至对人生的超凡感悟。如此纯美音乐,聆听者足以从中感受到朴实、自然、纯洁、温润、谦厚、清雅……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和传统品格,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文化品味和书卷之气。此碟文案撰写异常精美,字字珠玑,可谓咀含英华,口角盈香,经得起人们反复品读玩味。十多首唐诗宋词,翻译成英语,亦贴切纯正,神完气足,可见译者功力非凡。而尤其出色的,要数谭宝硕先生的书法,无论行楷,无论隶书,皆于潇洒流丽中显扎实厚重,颇具鉴赏价值。

要说《春归物外》一碟的录音质量和录音效果,往日的审美观念和描述方式都已不太适用。什么“动态凌厉”,什么“犀利爆棚”,什么“音场深阔”……都无法用来确切形容这张唱片绝佳的录音质量和录音效果。“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假如你好好静下心来,仔细听完其中的十二首乐曲,就会禁不住由衷地赞叹这种秋风乍起,夜凉如水的清净美妙境界。这张唱片对音乐中微弱信号的捕捉非常出色,演奏中马常胜先生的手指在琴弦上轻轻抚动的声音、马常胜大师吟唱中用气的微妙感觉、他胸腔共鸣的细微的振动效果、以及洞箫乐音缓缓逸出时的那种似乎在空中留滞飘动的感觉等等,我们听起来,都是那么的清晰细致,那么的可感可触,那么的纤毫毕露。总而言之,这张唱片的录音具有“清”、“凉”、“净”、“松”、“软”、“糯”、“醇”、“静”这八大优点。对于每一个音响发烧友来讲,李小沛老师确确实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完全崭新的录音审美体验,而这种全新的录音风格和录音品味,又是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儒雅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朋友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这是一碗文火慢煮得相当到位的冰糖银耳羹,盛在一只恬恬静静的青花细瓷碗里,看上去稍显浓稠,间或还洒落着几颗殷红的枸杞,又扑面而来几丝隐隐淡淡的桂花香味,之前在冰箱里冷藏过一两个小时。夏日炎炎,你从屋外急急跑入,从慈母手中接过它,未及抹去额头沁出的汗珠,速速饮之。此时此刻,你的齿舌之间冰清玉洁的奇妙感受,怎能以一“爽”字来形容?

要是做人能做到了如此境界,那肯定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意识的人。

赵建人,从年轻时代起一直喜欢欣赏音乐,喜欢玩音响器材和唱片,并且一直爱好业余文学创作,退休前工作于上海远洋运输公司(COSCO SHANGHAI)党委办公室,已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书评、译作、音乐评论等计三十多万字,二十多次获得各种征文奖项。曾三次获得“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个人”称号;三次获得解放日报举办的书评征文奖,作品散见于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远洋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团结报、南方日报、深圳商报、音响世界杂志等。《总有一种力量时时催我奋进》一文获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25周年征文”一等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