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成型于清代光绪年间,繁荣于民国时期。内容广泛,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如今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及我们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
艺术特色
是有广东人写的不带歌词的谱子,把奥扩珠江三角洲的民族音乐、汉乐、潮州音乐。纯乐器的,具有岭南特色韵味的乐种,也称粤乐。中西古今结合,自成一格。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旋律亮丽,节奏明快,结构独特。
早期作品
本世纪20年代初至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创作曲达300多首,其中50余首已流传于海内外。主要作品有《旱天雷》、《雨打芭蕉》、《平湖秋月》、《步步高》等。解放后,广东音乐又有长足的发展,涌现了不少出色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其中如《鱼游春水》、《山乡春早》、《喜开镰》等。亦广为流传。
兴盛时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吕文成、何柳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弓”乐队也发展成“软弓”。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持续发展。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成为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三件头”,又称“软弓”。后来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定型下来。代表曲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礁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
代表人物
吕文成一生以创作、演奏音乐为己任,他毕生致力于广东音乐、粤曲艺术的介绍、传播、革新和发展,在广东音乐史上写下了可贵的篇章,留给人类一份珍贵的民间音乐遗产(中国政协中山市委员会评
20世纪30年代,吕文成把二胡的丝线外弦换为钢线,并采用了两腿相夹琴筒的演奏方法,成功地制成了高胡,并运用了二、三把位走指法和滑指法,丰富了表现力,使高胡成了广东音乐和粤剧伴奏独具一格的主奏和独奏乐器,增加了演奏形式,促进了广东音乐的发展。他本人也赢得“二胡博士”、“二胡王”的美誉。此后,吕文成创制的“高音二胡”被正式定名为“高胡”,是为广东音乐中的灵魂乐器,对促进广东音乐演奏形式的发展意义重大
吕文成演唱和灌录了大量广东音乐唱片,为粤乐的流行推波助澜。他的作品极富艺术技巧和群众性,集粤韵音乐创作精品之大成,是一百多年来广东音乐流行作品最多的一位民族曲艺名人。
传承意义
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 广东音乐经历了萌发期、发展期、成熟期。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
广东音乐开放性地选择、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及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的有益成分,并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形成了拥有一批杰出的作曲家、演奏家和代表性乐器及其组合的独特民间音乐品种,因其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被国外誉为“透明音乐”,在国内外影响力远远超过我国其他民间音乐形式。
在海外,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音乐。广东音乐被他们称为乡音,像一条海外华人与祖国家乡联系情感纽带,对海外华人吸收中国文化传统,学习历史文明起到重要的作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亟需加强保护和扶持。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