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枇杷在中国,中国枇杷看莆田。莆田枇杷系莆田四大名果之一,是莆田市的地理标志产品。莆田枇杷种植历史悠久,单果重为中国最大,栽培技术最先进,以果实特大、外观艳丽、肉多味甜、早熟、耐贮运等特点而闻名,主产区常太镇号称“中国枇杷第一乡”。
莆田优越地理和江南气候特点孕育出优质枇杷。莆田的枇杷承沐四季甘露,秋季萌芽,冬季开花,春季结果,夏季采摘,色泽鲜艳,果体肥大,肉嫩多汁,酸甜可口。莆田枇杷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保护范围为福建省莆田市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所辖行政区域。
枇杷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其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枇杷不仅好看好吃,营养丰富,而且还有保健和药用功效。《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中医传统也认为,枇杷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的作用,千百年来枇杷润肺已广为人知。
“润肺”正是枇杷汁品类的灵魂。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用现代化的工艺把“真田”枇杷饮料奉献给世人,是对世人健康的关爱。
“莆田枇杷”是世界最佳水果
莆田枇杷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公元3-4世纪的晋代枇杷就已引入莆田。公元14世纪时的郡守赵励修刊的《莆田县志》就有记载:“枇杷别名芦桔,夏初成熟,色黄味酸。”莆田枇杷是福建省的传统名果,以果大质优而名扬四方。
莆田枇杷品质优良,闻名遐迩,除历史悠久外,离不开莆田的地理优势。莆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位于福建中东部,温暖多雨,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霜期极短,冰雪罕见,湿润多雨,终年温和,一年四季花果飘香,成为南国有名的花果之乡。
枇杷喜欢温暖的气候条件。莆田地处南亚热带到中亚热带过渡地带,是枇杷生产的最适宜区。枇杷开花结果和其他果树不一样,是在寒冷的冬季和早春开花结果,而花和幼果的耐寒力需要有适宜的气候、土壤等多方面因素。莆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正具备适宜枇杷种植栽培的各种条件。
莆田有囊山、九华山、天马山、凤凰山、壶公山等“五山簇拥”的自然山体,为枇杷提供了广袤的生长环境;有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南北洋等“四水相依”的天然水系,为枇杷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水源;还有湄洲湾、兴化湾、平海湾等“三湾环绕”的海岸屏障,为枇杷遮挡了海上的飓风袭击。正是这些优越的山水格局,赋予了莆田枇杷幽香的气味,鲜艳的色泽,优良的品质。
莆田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正好适合枇杷不同时期的生长要求。枇杷结果生长期,需要大量水分,恰好是莆田降雨最多月份;枇杷开花期,正好遇上莆田雨少而有霜季节,有利于受粉受精;春夏之交莆田气温逐渐升高,有利枇杷幼果生长。莆田的这些气象因素恰能最好满足枇杷生长结果的要求。另外,枇杷的根系喜欢通气透水的土壤,莆田的丘陵山坡土层深厚、土质较疏松,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种下去的枇杷树寿命长,病虫害少,产量高,枇杷果子比较大。
千百年来,莆田市充分利用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丰富的枇杷品种资源和群众的传统栽培经验,不断选育枇杷新品种和创新枇杷栽培加工新技术,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枇杷生产加工能力。近年来莆田还开发了枇杷有机专用肥、节水灌溉技术、生态果园生产技术,如无公害栽培技术、绿色果品操作技术规程、果园生草技术、果草牧沼生态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等,有效地促进了枇杷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莆田枇杷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佳枇杷水果。
“中国枇杷第一乡”就在莆田
莆田枇杷品种达100多种,主要有“解放钟”、“长红3号”、“莆选1号”、“早钟6号”、“白梨”等等,其中“解放钟”枇杷是1949年莆田解放那年发现而得名。“解放钟”最大单果重172克,曾在1954年西德举行的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为中国最大、世界之冠,被誉为“枇杷王”。
枇杷种植范围在莆田最广泛,栽培技术在莆田最先进。在福建省农业厅和几所高校的支持下,莆田枇杷的主产区常太镇,已有8万亩的枇杷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被誉为“中国枇杷第一乡”。
莆田枇杷以枝条粗壮,抗逆性强,果实特大、外观艳丽、结果习性好,产量高,肉多味甜、早熟、耐贮运等特点而闻名。莆田枇杷是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范围由市政府以文件函《关于请求界定莆田枇杷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保护范围的函》提出的范围为准,包含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所辖行政区域。
1999年,;2001年,“特早熟、大果型的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科技成果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莆田万亩枇杷早钟六号技术开发”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04年,
“中国枇杷第一乡”的常太镇于1997年成立“农工贸有限公司”,建有绿色食品基地1万亩,辐射全镇5.6万亩,并建有600吨的果蔬气调保鲜库和30亩枇杷良种繁育基地。全镇共有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枇杷专业大户48户,并设有农民营销队伍、农技咨询服务公司、常太镇枇杷协会等。常太镇因枇杷果而闻名,枇杷果因常太镇而飘香。常太全镇上下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专为果品注册“常太枇杷”商标,加入了国际互联姻,办理了“绿色食品”证书。
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绿色认证则为健康保驾护航。从枇杷种植、果实采摘、产品加工以及商品流通,保障各个环节的安全是行业的立足之本。常太镇按照《莆田枇杷标准综合体》的要求,大力推进项目区果园建设标准化、布局区域化、栽培规范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贸工农一体化进程,提高项目区的科技含量,确保生产出无污染、高品位的绿色水果。
“果中之皇”枇杷备四季元气
枇杷树冠呈圆状,树干颇短,一般树高3至4米。叶厚,深绿色,背面有绒毛,边缘成锯齿状。枇杷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果肉柔软多汁,风味甘甜,肉质细腻,是营养的保健水果,被誉为“果中之皇”。
枇杷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优良水果。枇杷,又名蜜丸、金丸、芦枝、琵琶果,中文古名芦橘等。枇杷与樱桃、梅子并称初夏果品三姐妹。枇杷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西汉时作为珍异之果进贡朝廷;公元6世纪东渡日本,后来欧美和东南亚都积极引种。于是,“果中之皇”的枇杷走向世界各地。
莆田的枇杷因有优越的地理气候,承沐四季甘露,秋季萌芽,冬季开花,春季结果,夏季采摘,呈天然美味;加上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莆田枇杷色泽金黄鲜艳,果体硕大,肉嫩多汁,既可口又营养。能有如此优良的枇杷,全赖莆田这块神奇的土地和丰富的人文。
尤其是莆田“常太枇杷”,吸纳了秋冬春夏四季雨露,是最优质的绿色“百果之王”。“中国枇杷第一乡”培植出来的“常太枇杷”,甜酸适度,味美爽口。而且经检测,“常太枇杷”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钾,钙,镁,锌等矿物质,Va和Vc等多种维生素,具有显著的润肺健脾,止咳平喘,滋阴壮阳,扶正固本,养颜益寿之功效。从1999年起,常太镇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沈阳、新加坡等大城市举办了十二届枇杷节暨枇杷推介会,以“常太枇杷”为龙头的莆田枇杷,现已闻名海内外。
黄澄澄的批杷,十分惹人喜爱。中国明代农学家王象晋介绍栽培植物的著作《群芳谱》里说:“枇杷秋荫、冬华、春实、夏热,备四时元气,他物无与类者。”枇杷树枝叶婆娑,凌冬不凋。宋代诗人刘子翚曾有“万颗金丸缀树稠”的描述。《本草衍义》上说,枇杷因其叶似琵琶而得名。传说,明代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盆枇杷,友人信中写作“琵琶”。沈在回信中幽默地写道:“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爱借用枇杷吟诗作赋。
吸纳四季元气的枇杷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有很高的保健价值。《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中医传统认为,枇杷果有祛痰止咳、生津润肺、清热健胃之功效,其“润肺”功能广为人知。
“果之冠”枇杷营养高药用多
枇杷含有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鞣质、苹果酸、柠檬酸、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 A、B、c等枇杷营养成分。枇杷中所含的有机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对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止渴解暑有相当的作用,历来有“果之冠”的美誉。
被称为“果之冠”的枇杷,胡萝卜素的含量丰富,在水果中高居第3位;枇杷中丰富的维生素B,对保护视力、保持皮肤健康润泽,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枇杷中所含的维生素B17,还是防癌的营养素,可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可预防癌症、防止老化。枇杷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营养的保健水果。对消化、止渴、解暑有一定功效,并有药用价值,尤其是枇杷润肺药理。
枇杷味甘、酸,性平,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止渴和胃、弃燥利尿等药用;也有防治咽喉痛痒、声音沙哑、肺痿咳嗽、胸闷多痰等药效;更有利肺气,止吐逆,退焦热,润五脏等功效。枇杷的全身都是宝。除营养高,药用多外,枇杷叶可晾干制成茶叶,有泄热下气、和胃降逆的功效,是止呕的良品,可治疗各种呕吐呃逆,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可以预防四时感冒;枇杷核含有苦杏仁甙,能够润肺止咳、祛痰,治疗各种咳嗽等;枇杷树梗、根也可以用来做中药,治疗疝气,消除水肿,有利关节等。现代医学也证明,枇杷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苦杏仁甙和白芦梨醇等防癌、抗癌物质。
古代医书有关枇杷的记载选
隋代医家崔禹锡《食经》记载枇杷具有“下气,止哕呕逆”之作用。
唐代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孟诜在集古代食疗之大成的《食疗本草》中说枇杷“利五脏”。
唐代本草学家日华子《日华子诸家本草》对枇杷的公用记述:“治肺气,润五脏,下气,止呕逆,并渴疾。”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乃和胃降气,清热解暑之佳品良药。”枇杷因其神奇功效被评为“果之冠”,历史上常被作为贡品。枇杷花、叶均可入药,枇杷叶具清肺和胃、降气化痰的功用,为治疗肺气咳嗽的要药。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枇杷仍和胃降气,清肺解毒之功效”;“枇杷能润五脏,滋心肺”,
明兰茂撰的《滇南本草》记载枇杷药用:“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又治小儿惊风发热。”
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本经逢原》云:“必极熟,乃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若带生味酸,力能助肝伐脾,食之令人中满泄泻。”
附录一:部分古代名人诗词中的枇杷
唐代白居易的七律《山枇杷》:“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唐代羊士谔描绘枇杷树诗句:“珍树寒始花,氤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鰯鰯碧海风,濛濛绿枝雪。急景有余妍,春禽自流悦。”(诗中描绘了枇杷树如亭亭玉立少女,不与人争春,而在万花凋零,秋叶飘落和晚秋季节里,才开始孕育花蕾到寒冬开放,迎着雾雪,独显高洁,留下金丸。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代杜甫有“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的诗句,写出了五月的江南风光,细细的杨柳枝条随风飘摆,缀满枝头的枇杷在太阳下散发出阵阵幽香。
苏轼的诗中曾提及枇杷水果:“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客来茶罢空无有,芦橘杨梅尚带酸”。(枇杷,中文古名芦橘。)
宋代陆游所写的枇杷:“难学权门堆火齐,且从公子拾金丸”;又如宋代郭正祥所写“颗颗枇杷味尚酸,北人曾作蕊枝看。未知何物真堪比,正恐飞书寄蜡丸”。(枇杷,又名金丸、芦枝,白肉种枇杷肉质玉色,古人称之为“蜡丸”。)
杨万里有关枇杷诗句:“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枝多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叶低枝重,浆流沁齿寒。长卿今在否,莫遣作园官”。(金橘即枇杷。)
宋代宋祁对枇杷树的花、叶、果写实的诗句:“有果实西蜀,作花凌早寒。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土都不可寄,味咀独长叹。”
明代沈周描写枇杷诗句:“谁铸黄金三百丸,弹胎微湿露渍渍。从今抵鹊何消玉,更有锡浆沁齿寒”。(层层苍翠的群山之中,黄澄澄的枇杷,挂满枝头,有人喻为“黄金丸”,有人称之为“小金锤”。)
附录二:枇杷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村子里有一个小伙子名字叫阿祥。阿祥自幼丧父,他母亲既做爹又做娘,艰难辛苦地将他养大。阿祥对自己的娘十分孝顺,是个十里八村都出了名的孝顺儿子。
有一年,阿祥的娘突然得怪病,整日咳个不停,特别是到了夜里,咳起来像敲毛竹罐头一样,特别厉害。阿祥为了给母亲治病,访遍方圆百里的老中医。可是母亲的病没治好。眼看母亲的病越来越厉害,竟然都咳出血来,阿祥急得团团转。一天,阿祥跑了很多地方,采摘草药回家煎,喂给母亲喝。由于疲倦他倒头就睡。睡梦中,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身边,那老头一股仙风道骨,白胡子飘到了胸口,他笑咪咪地摸摸阿祥的脑袋,说道:“阿祥呀,你不要着急,你母亲的病有一种东西可以治好的。”阿祥一听,高兴得跳起来,当即一把拖住那白胡子老头,既兴奋又焦急地说:“老爷爷,老爷爷,快告诉我,那是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我又要如何才能够得到?”
那白胡子老头子微微一笑,说:“阿祥,那是一种野果子,到现在还没有名字,我给它取了个名,叫‘黄金果’。这‘黄金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人发现,你的孝心感动了我,所以我特地来告诉你。”阿祥听了那白胡子老头的话,真是高兴极了,看来母亲的病是有救了。于是,他一把拉住那白胡子老头的手,激动地说:“老爷爷,老爷爷,你快告诉我,这黄金果它长在哪?”白胡子老头撸撸胡须,笑着说:“这‘黄金果’长在山坳里。你去把它连果带叶都摘来,果子鲜吃,树叶拿来煎汤吃。告诉你,‘黄金果’对付咳嗽称得上是百发百中,吃后你娘的毛病保证好。”说完,那白胡子老头冲着阿祥“哈哈哈”地大笑三声,突然离地而起,一下子便无影无踪了。“老爷爷,老爷爷……”阿祥当即叫了起来。这一叫他惊醒了,这才发现,原来却是一个梦。
虽然这只是个梦,可阿祥却当了真。他认定这是自己的孝心感动了神仙,仙人才托梦给他。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天不亮就起了床,匆匆带了点干粮,便带着一些工具,找黄金果去。阿祥一处处地找过去,不找到黄金果决不罢休。他爬上爬下,就是找不到那老爷爷说的黄金果。可一想到娘,浑身就有了力气,于是,鼓足信心,翻山越岭继续找。突然,阿祥一脚踩了个空,竟然从一个山岙里摔了下去……也许是阿祥命不该绝,也许是阿祥的孝心感动了上苍。阿祥跌下去时,中途正好有一棵大树把他给挂住了,要不然他可惨了,摔到那山岙里就是不死也得掉层皮呀。
说起来也真是巧,大难不死的阿祥抬头看了看那棵救了他生命的树,不由惊呆了。天呀,这棵树上竟然真的长满了一颗颗金黄金黄的果子,这不就是那白胡子老头所说的“黄金果”吗?阿祥顿时喜出望外,高兴极了,这可真应着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古话呀。他当即爬到树上,随手便摘了几个黄金果尝尝,只觉得那野果子酸甜可口,味道真是好极了。于是,兴高采烈的阿祥当即手忙脚乱地在树上采了一大筐野果子。然后,他又摘了许许多多的树叶,这才用根绳子捆在树上,小心翼翼地攀着绳子滑下了山,匆匆直奔家中而去。
顾不上休息,阿祥一进门,就直奔他娘的床头而去。跑到母亲的床头,他当即从那筐里取出了几个黄金果,用双手捧着递给了他娘,一边动情地说道:“妈,你快吃吧,这是能治你毛病的黄金果!只要你吃了这个黄金果,你的毛病就会马上好起来的。”阿祥他母亲当即眼泪汪汪地接过阿祥递给她的黄金果,点了点头,连皮也不剥,塞进嘴里就大口吃了起来。
说来也真是奇怪,阿祥他娘那个病本来已经咳得快支撑不住了,连医生也说没啥办法好想了,可是当她吃了阿祥摘来的那些黄金果后,马上就明显地感到气也不太急了,人也舒服多了。阿祥看见娘吃了黄金果之后气真的不急了,兴奋得难以言表。顾不得煮饭吃,当下就去灶间,将摘来的黄金果的叶子放在药罐里,煎汤给他娘吃。阿祥的母亲一边吃着阿祥采来的黄金果,一边喝阿祥用那黄金果树的叶子煎成的汤。一连喝了七天,奇迹出现了,那四邻八乡的医生都认为看不好的咳嗽毛病,竟然一下子完全好透了。
这个消息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村里的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阿祥的母亲,问她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得知是一种神奇的黄金果治好了她的咳嗽毛病,人们都觉得奇怪,不是太相信。为了日后乡亲们咳嗽时也能治疗,在母亲的指点下,阿祥叫了几个小伙子到山上把那棵黄金果树给掘回来了。而村里的乡亲也纷纷来讨黄金果吃。之后,纷纷来向阿祥讨黄金果的种子。一时间,在阿祥的带动下,这个小村庄里家家户户全都种上了黄金果。时间一长,人们见这黄金果的树叶长得像琵琶,便开始把黄金果叫为“枇杷”了。时间一长,四邻八乡的乡亲也看他们的样,纷纷在自家的田头地角种起了枇杷。就这样,枇杷慢慢地遍植整个山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一带便形成了“五月山村树满金”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