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发现惠城之美 | 一个古老城镇发展为繁华都市的故事

发现惠城之美 | 一个古老城镇发展为繁华都市的故事

2020-11-24 00:31:46

时过境迁

以水东街形成

“一街挑两城”的古城格局

仍保持着旧时的街巷肌理

同时也为惠州留下了

文脉丰富的历史遗存

……

水东街

一街挑两城

在惠州东江与西枝江的交汇处,江面开阔,东新桥横跨大江两岸。而连接东新桥东侧的正是惠州当年的“旺地”

惠州历史上有“一街挑两城”的城市格局,其中“两城”指惠州城府和归善县城,而“一街”指的就是水东街。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全长730米,宽14至18米,东连惠新西街,直通归善县衙;西接东新桥,与旧时惠州城府隔江相望。以水东东路为主轴,向南北延伸出众多街道,形成典型的鱼骨状街巷空间格局,现存传统街巷十条,临街为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

东新桥位于东江与西枝江交汇处,旁边是惠州历史上最大、商业最繁忙的航运码头。而水东街得益于天然的地理优势,在清末民初,几乎聚集了惠州所有的工商业,因此被称为“旺地”。1928年,水东街改造,骑楼群初成规模,吸引了各色往来的商旅,客栈、商店、银楼、作坊、药店等纷纷落户水东街,一时水东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货物琳琅满目,商铺通宵达旦,兴盛时商号多达上百家。

,,一把火烧掉水东街200余间骑楼店铺,大半条街被毁。,从此水东街就大不如前了。直到抗日胜利后,惠州各商号相继复业,水东街才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行走在水东街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排崭新的仿古建筑,墙体为灰白相间,房屋亦整齐一致,虽有几分岭南风格,却比传统的骑楼少了些韵味。街道两旁的店铺尚未外租,百米长的街道上少有人气。与东新桥头衔接处,立约5米高的方形尖顶石柱,四面均刻有“水东街”三字。再往前行,两侧是拆迁后的民居废墟,废墟之后终于得见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骑楼群,短短700多米的街道呈现出一街三貌的形象。整齐划一、鳞次栉比的骑楼群仿佛在向世人昭示这里当年的繁华;一楼一顶的临街骑楼构造、西式风格的屋顶壁面,都在告诉人们这里曾是商业中心区。如今,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临街的骑楼已多有破旧,老化严重。支撑骑楼的粗大柱子很多已经开裂,外墙的缝隙长出各种植物与剥落的墙体相映,竟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沧桑感。骑楼多为两层,临街的两边形成两条长廊,楼上住人,楼下为人行道,故当时人们对水东街有着“雨天行人不忧雨”的说法,只是现今走廊大多堆了杂物,或是在后续的修建中筑起了墙体,当年行街的便利已难实现。

时过境迁,以水东街形成“一街挑两城”的古城格局仍保持着旧时的街巷肌理,同时也为惠州留下了文脉丰富的历史遗存。传统骑楼商业区仍延续着其商贸功能,只是古时的金铺、布行、烟馆、商号都已烟消云散,独剩一些鲜花香烛店、生活用品店、五金店、药铺依稀还在顽强抗争着。水东街两江合抱,因水而发展,见证了惠州古、近代工商业兴起和多元文化交融;骑楼虽已破旧,却形象记录了惠州从一个古老的城镇发展为繁华都市的故事。

铁炉湖街

明清古街区

铁炉湖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惠州桥东,是桥东最值得保护的古建筑群。铁炉湖明清古街东接原归善县衙(今惠州桥东),西及白鹤峰苏东坡故居,南起铁炉湖,北至滨江东路,总用地面积约2.2公顷。现存50米以上的传统街巷5条,总长700米,是以铁炉湖、和平直街及和平横街为主,铁炉湖一巷和铁炉湖二巷等其它街巷为辅的传统街区格局。

铁炉湖明清古街区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一处市级文保单位明清古街,二处不可移动文物铁炉湖裘屋、小北门和十处历史建筑。

铁炉湖街始建于南宋,为原归善县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南宋绍兴年间,任礼部尚书郎兼资政堂赞读的陈鹏飞,因忤逆奸相秦桧被贬逐惠州舍人巷(今桥西都市巷),又遭当地官员逼迁至铁炉湖畔聚族而居,其后代在铁炉湖等地繁衍传承。明万历六年(1578年),陈鹏飞后代因督造城墙有功,获赏铁炉湖,陈氏利用筑城余砖剩石,修筑铁炉湖堤岸与路面,形成现存的街巷格局。

相传,铁炉湖原是一个由大小两处集水洼地连成的水塘,水塘中间架有一桥,整个水塘形似葫芦。后来,逐水而居的人们在附近建起了打铁坊,淬火用水皆取于此塘。经年累月,这个“供打铁用水的葫芦”便被人们简称为“铁葫芦”。陈鹏飞谪惠后,因讳“葫芦”与“俘虏”谐音,故此将“铁葫芦”的后两个字易位,并呼其同音曰“铁炉湖”。自此,“铁炉湖”获赠的“艺名”沿用至今。

铁炉湖街住户大多为陈鹏飞的后裔,明清传统民居成片,整体风格协调统一,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还算保存完好,其中裘屋和及陈宅历经数百年的沧桑,依然彰显着豪门世家的气韵。在铁炉湖街东北侧的白鹤峰,是国内唯一一处经史料考证的东坡故居遗址,虽现也推翻重建,但原址仅存古道和古井,是东坡当年寓惠时所留印记的最好见证。

桥东片区历来湖塘众多,到了近代,随着惠州城市的开发建设,铁炉湖被填塘为市。如今的铁炉湖街,带着悠悠古韵,成为桥东市场的一部分,和谐地融入熙熙攘攘的市集,演绎着另类的繁华。偶入眼帘的古民居,让人恍如穿越时空,行走在惠州版的清明上河图中。摊档之间,小贩街坊说说笑笑,彼此熟识的信任,溢于言表。

古老的街区,如同这个城市的脉搏,让人感知它的活力和状态。而铁炉湖的,则是律动舒缓,恬静悠然。铁炉湖街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从它名字的轶闻里可以读到,更是渗透到每一处屋檐墙角,散发着知足常乐的气息,在现代市井的喧闹中,固守着古朴安逸的情怀。

裘屋——铁炉湖上的明珠

许多家宅建筑都讲究整体构造的统一,追求规规矩矩的对称美,然而位于惠城区桥东铁炉湖街上的明清古宅裘屋,则以自出心裁的设计独树一帜。

裘屋是惠州裘氏始祖时顺公在清顺治年间从江西建昌府新城县移寓归善县城后所建。裘屋的名人有六世祖裘粲及清末惠州著名雕刻家裘集裳。六世祖裘粲是“倡捐千金”修城墙、热心公益事业的惠州名贤。生于1876年的裘集裳是清末惠州著名雕刻家,自幼酷爱书画,青年时曾师从惠州著名画家李星阁。又精通丝竹,曾精制24支洞箫,各以四季花卉命名,其吹奏的箫音悠扬动人,被世人誉为“鹤峰箫客”。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的裘屋,在当地曾是赫赫有名的望族豪宅。在战争的烽火中也没有被严重破坏,但因年久失修,政府正在全面按原貌复原修缮。

裘屋整体建筑坐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硬山顶,阴阳瓦,青砖墙体。裘屋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720平方米。为阔三间,深三进,带左右横屋的四合式院落布局。据资料记载,前院置有门楼,门楼设屏门,前堂左右设耳房,中堂设花罩,正中设神龛,左右有厢房。各堂之间有天井,各进之间以廊房联接。

走访裘屋,院内较为狼藉,被拆卸下来的砖瓦、木构件堆积一地,工匠师傅说,这些到时都要重新装砌回去。正在做木雕的师傅,是江西来的,而裘屋始祖也是从江西南昌迁徙而来,虽说可能只是巧合,然而同地同根的延续,经隔三百多年后,仍让人感慨万千。

中堂阁楼上的花罩式雕窗,保存依然完好,在中堂地面上还看到一块立向木匾,上面阳刻“太常寺傅”字样,“傅”字有所缺损。在修复中的门板木雕,图案精美,古朴精致,岁月的痕迹依然湮灭不了曾经的气派。

裘屋里的木雕、浮雕、砖雕,都精美绝伦。连廊的门楼的拱劵上,饰有精美的浮雕造型,且无一相同。飞檐上挑出的工艺不算繁复,却也充满层次感,金黄色的瓦当上刻着“金玉满堂”的字样,与爬满青苔的青砖墙相互辉映,沧桑尽显而华丽不失。

多面墙上的砖雕花窗,上刻花卉、铜钱、如意、蝙蝠、喜字、回文等寓意财福祥瑞的图案,工艺独特,花样繁多,组合不一,大小不同,交互用于建筑中,形成独特的隔断,装饰呆板的墙面。镂空营造出的通透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视觉,在居家院落里,仿如园林建筑,充满自然之趣,对称和写意相结合,又增加空间层次感,充满含蓄的意境美。

细看还可以发现,两旁横屋的墙壁上方是砌有菱形孔的青石板,据说这样的设计具有排水通风的作用。过去桥东湖塘众多,铁炉湖又临近东江,每到汛期都会洪涝浸屋的现象,这些孔就是方便泄洪的。石板切孔时用的是正菱形,实用和美观融为一体。

从裘屋现存的建筑装饰构件和设计理念可以看出,这些皆出于能工巧匠之手,可想当时裘屋建造时主人对细节的讲究和和用材的气派。

300年光阴荏苒,期待修复后重生的裘屋新貌再焕光彩,也许已不是原汁原味的裘屋气息,但那些保留下来的,没有在时光洪流里被淘汰的一砖一瓦,一器一物,注入新的血液,古今结合,用全新的方式去延续老屋百年沧桑的血脉。

半村半郭桃子园

据说在惠州桥东塔仔湖有一处私家园林,名曰桃园。晚清才子江逢辰曾为之撰联:“不深不浅湖水;半村半郭人家。”透过对联宛若看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偏几经寻找而不得,想见之心愈加迫切。

沿路经街坊邻里指点,终于在惠新东街一个极不起眼的角落里,即今桃子园社区9号见到了“桃园”。庭院正门是一座典型的岭南风格清代建筑,高约5米,为青砖清水墙,檐下墙壁上的浮雕壁画依稀可见。门楼的气派可见当年的繁盛。绿色的铁门紧锁,门额上镶嵌的石匾正是江逢辰的墨宝。匾额右侧篆书横刻“桃园”二字,左侧楷书竖刻:“归善城南木荆岗,今名桃园,其实无园无桃也。靖山通守先生,曲江贤裔,世属于兹九百年,将筑园树桃实为故事,则世德流长,更可必矣。光绪二十六年甲子六月城西江逢辰密弇甫题并记”。

桃园为清末惠州名士张靖山于光绪二十三年(1894)所建的私家园林,位于塔子湖东面木荆冈,即今天桥东桃子园一带,后人又将园林称为桃子园。张靖山出自归善桃园“大姓”张氏家族。旧时塔仔湖是农户赖以生存的水源,湖狭长而广袤,湖中有印山,张氏久居于此,至明代,已是名门望族,出过张志规、张玉堂等名士儒将。受历代书香门第的濡染,张靖山爱好结交文人雅士。园林建成后,院内亭台楼阁、碑刻、假山一应俱全,布局玲珑别致,经常名士雅集,成为当年一个鼎鼎有名的园林,众多的名流都曾在这里吟诗作对,把酒言欢。其中不乏江逢辰、李星阁、符翕、黄灿芳等当时著名的书画界名流。当中数才子江逢辰与张靖山友谊最为深厚。

相传一天,张靖山到江家看江逢辰作画,看完画后,向江逢辰直言画中不足之处。江逢辰听后说:“仁兄不妨站远一点,站到门口再认真看看如何?”张靖山依其所言,站到门外,认真端详该画。江逢辰见后哈哈大笑,而张靖山却被笑得莫名其妙。后来张靖山才恍然大悟:原来江逢辰耍他——称他是“门外汉”。从幽默的调侃中可见两人交情不浅。而张靖山的桃园建好后,江逢辰也是第一时间为园林撰联,并在此留下不少墨宝。

如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张靖山与江逢辰的深厚交情传为佳话,而当年作文酒之会的桃子园的园林却早已不在了。四周建满了密密麻麻的民宅,要看符翕手书的“梅坞”和黄灿芳的墨迹“小桃源”,都要在小巷几经周转才能找到。现存的桃园庭院主要有书房和会客厅及一些碑刻,现在群众通称“张屋”就是“桃园”所剩的部分。 如今的桃园里住着的是一些外来租客和几户张氏后人,但他们对桃园的历史以及张靖山都不甚了解。半村半郭的桃子园林随着它的辉煌过往消散在无情的岁月中。


 大家都在看 

陈奕威到惠城区督导学习宣传贯彻的精神工作

惠城区掀起学习贯彻的精神热潮(九)

美翻啦!西湖花灯博览会昨夜亮灯!这里已成为惠城最美的地方!

进一步完善花灯亮化美化和组织安全保障 确保游客平安观灯

惠城故事 | 他们是守护碧水清流的人

惠城区召开区委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的精神

惠城区委常委班子集体瞻仰高潭革命旧址重温入誓词

实施“两强一提”工程,打造干事创业首善之区

来源:《发现城市之美.惠城》;

责编:陈美君  编辑:何燕婷;

由惠城发布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