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太平御览》笛

《太平御览》笛

2020-09-16 03:26:04

《釋名》曰:笛,滌滌然也。

《史記》曰: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溪,斬而作笛,吹之作鳳鳴。

《風俗通》曰:笛,漢武帝時工人丘仲所造也。本出羌中。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也。長尺四寸,七孔。

《樂書》曰:笛者,滌也,丘仲所作。可以滌蕩邪氣,出揚正聲。是故列和善吹,裁十二之音應律。荀勖樞問,依三尺二調成均,剪云夢之霜筠,法龍吟之異韻。三孔為龠,文舞執之,邠人吹也。五孔為笛,祴里衩,周師掌之。六孔為笛,羌人吹之。七孔下調,漢部用也。今之七星,古之長笛。一定為調,合鍾磬之均,各有短長,應律呂之度,雅樂部內咸用之。

馬融《自敘》曰:融性好音,能鼓琴吹笛。為督郵,獨臥郿平陽塢中,有洛客舍逆旅,吹笛相和。融去京師逾年,蹔聞甚悲而樂之。逆慕簫琴皆有頌,而笛獨無,乃作《笛賦》。

《晉書》曰:桓伊字叔夏,善音樂,有蔡邕柯亭笛,嘗吹之。王徽之越京,泊舟青溪側。伊素不相識,於岸上過,徽之便使人謂之曰:「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伊時已貴顯,素聞徽之名,便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之弄,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晉書》向秀作《思舊賦》曰:鄰家有吹笛,發聲寥亮,追想疇昔游宴之好。


《晉中興書》曰:帝舅王愷嘗置酒,王遵、王敦俱往。女妓吹笛小失聲,愷意便令黃門毆殺之,一座改容,敦神色自若。

沈約《宋書》曰:晉太始十年,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張華令郝生鼓琴,宋同吹笛,以為新引相和。


《唐書》曰:文宗時,云朝霞以善吹笛進,上為新聲雅樂,朝霞能承意變聲,頗符上旨,猶是有寵。

《世說》曰:謝仁祖妾阿紀有國色,善吹笛。仁祖死,阿紀誓死不嫁。郗曇時為北中郎,設權計,遂得阿紀為妾。阿紀終身不與曇言。


《幽明記》曰:永嘉中,泰山巢氏先為相縣令,居在晉陵。家婢采薪,忽有一人隨追,尋隨婢還家,不使人見,見形者惟婢而已。每與婢飲宴,輒吹笛而歌,歌曰:「閑夜寂以清,長笛亮且鳴。若欲知我者,姓郭名長生。」

又曰:代郡界有一亭,常有怪,不可詣止。有諸生壯勇,行歌正宿。鬼吹五孔笛,有一手,都不能得攝笛。諸生不耐,忽便笑,謂:「汝止有一手,那得遍笛?我為汝吹來。」鬼云:「為我少指耶?」乃數十指出。諸生知其可擊,拔劍斫之,得一老雄雞,從者并雞雛。

《文士傳》曰:蔡邕告吳人,曰:「吾昔常經會稽高遷亭,見屋椓竹東間第十六可為笛。取用,果有異聲。」


《古歌辭》曰:長笛續矩笛,長愿陛下保壽無極。

《傅子傳》曰:列和善吹笛,吳姬之聲,無以加也。

《西京雜記》曰: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府庫,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尤驚異者,玉笛,長二尺三寸,六孔,銘曰「昭華之琯」。

《樂纂》曰:唐玄宗時,樂人孫處秀善吹笛,好作犯聲。當時皆以為新意流美,樂人皆效之。其聲變態日增,因有犯調。犯調,即今之所尚也。

又曰:太和十年,中書監荀勖、中書令張華出御府銅竹律二十五具,命太樂郎劉秀等校試其三具,與杜夔及左延年法律同其二十二具。視其銘題尺寸,是笛律也。問協律中郎將列和,辭:「昔魏明帝時,令和永受笛聲,以作此律。欲使學者別居一坊,歌詠講習,依此律調。但識其尺寸之名,則竹絲歌詠皆得均含。歌聲濁者,用長笛長律;歌聲清者,用短笛短律。凡弦歌調張清濁之制,不依笛尺寸之名,則不可知也。」

又曰:黃鍾笛,晉時三尺八寸。元嘉九年,太樂令鍾宗之減為三尺七寸。十四年,治書令史奚縱又減五分,為三尺六寸五分。劉和之東箱長笛四尺二寸。

又曰:蕤賓箱笛,晉時二尺九寸,宗之減為二尺六寸,縱又減二分,為二尺五寸八分。

又曰:姑洗箱笛,晉時三尺五寸,宗之減為二尺九寸七分,縱又減五分,為二尺九寸二分。

又曰:《司馬法》軍中之樂,鼓笛為上,使聞之者壯勇而樂和。細絲高竹不可用也,慮悲聲感人,士卒思歸之故也。

又曰:橫笛,小篪也。漢靈帝好胡笛,有胡笛篪出於胡吹,即此也。梁胡歌云:「快馬不須鞭,拗折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路傍兒。」此歌辭元出北國,知橫笛是北國名。今橫笛皆去義觜,其有觜者,謂之義觜笛。

《國史補》曰:李舟好事,嘗得村舍煙竹,截以為笛,堅如鐵石,以遺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與舟吹之,溜亮逸發。俄有客立於岸,呼船請載。既至,請笛而吹,其為精壯,山石可裂,牟平生未嘗見。及入破呼吸盤辟,應指粉碎,客散不知所之。舟著記疑其蛟龍也。

又曰:李牟秋夜吹笛於瓜州,舟楫甚隘,初發調,群動皆息,及數奏,微風然而至。俄頃,舟人賈客有怨嗟悲泣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