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唐诗三百首中最潇洒的一首诗,第三联诗句中的境界我辈只能仰望/我把宋画放大了 10 倍,吓死!

唐诗三百首中最潇洒的一首诗,第三联诗句中的境界我辈只能仰望/我把宋画放大了 10 倍,吓死!

2021-01-25 01:11:16

唐诗三百首中最潇洒的一首诗,第三联诗句中的境界我辈只能仰望

在唐诗300首当中有不少是写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诗歌。这样的诗歌代表的诗人的思想境界,对于我们养成豁达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就写出了作者那种超然脱俗的人生态度。

不过要说到唐诗300首当中最潇洒的一首诗,还应该是下面的这首古诗。尤其是第三联当中的两句古诗非常经典,而它所体现的人生境界是我们所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只能仰望。

这首古诗就是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第三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这首古诗当中最精彩的两句。我们都知道王维好佛,他在他晚年的生活当中,甚至直接隐居山林,研修佛法。而在他中年以后的诗歌当中都有着浓重的禅机意味了,而且这种禅机,主要在于对山水诗歌的描写当中来体现。虽然直接看诗句看不出什么来,但是读过以后却觉得韵味悠长,这个就是王维的风格特点。

写这首古诗的时候已经是王维的晚年时期了。当时的王维虽然职位不算很低(右丞相),但是他也看到仕途的艰险。所以大概在40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而且写这首古诗的时候,王伟已经年过半百。以他本就豁达的心态,再加上对于佛理的参透。使得这首古诗非常的潇洒自如,非常的心态平和。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豁达人生有着积极的帮助。

这首诗歌一开始“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写的是王维万年的生活状态。他直说自己在中年以后就开始喜欢佛法,直到晚年的时候才终于在终南山边陲按加静心修行。

在这里居住的王维非常的自由。“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趣来的时候经常独来独往的穿行于山林之间,游玩自赏,有快乐的事情的时候甚至还会自我陶醉。一个人远离朝堂,不再去想世俗之事,这种状态王维是心满意足的。

而后,这两句古诗是王维最经典的,最潇洒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找源流,坐着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这两句的意思其实就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水流的尽头,无路可走,不妨就直接坐下来看云卷云舒。这两句其实写出了一个修道者的人生境界。有此豁达的人生态度平常人是不可能所具备的,人生的豁达在于个人的修行。

如果深挖,这两只古诗可以看出否极泰来的意思。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无论事情多么艰难,最后都能过去。

最后这两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同样延续了前面两句的自由。偶然间在山林当中遇到一个乡村老人,两人可以谈笑聊天,甚至忘了时间,忘了回家。多么自由的人生态度,就好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对于王维来说,他对于大自然的美好已经十分清楚,他最经典的山水田园诗都是专注于描写大自然的清丽景色。而他最重要的就是在说明大自然如此美丽人生,为何不可以在这美丽的自然当中,随遇而安,处处作乐呢?大自然如此美好,已经足够包容我们挑剔的人性,我们不妨在自然当中任性一回,不被世俗所缠扰,倒也是一件人生乐事。

然而这其中的态度我们今天有多少人能够悟到?不要说去做了,就是真正能够想透其中道理的人,能有多少呢?一千多年前,王维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而在今天。我们依然在世俗当中苦苦挣扎。对于诗人所勾勒的世外桃源,我辈依然只能仰望。因为,我们不甘心。

唐诗三百首经典诗句,“同为天涯沦落人”是否说的一事无成的我们


唐诗300首当中有一首经典长诗,在我们上中学的时候也曾经是我们的语文课文,而且需要大篇幅的背诵。

这首古诗就是白居易的《琵琶行》。

白居易这首唐诗,大概有680个字。是唐诗300首当中比较长的一首古诗。限于篇幅,我们不在此将全文展示出来,而是分几个部分简单概括下,

第一部分,就是写的白居易送别客人的时候,听到有人弹琵琶然后大篇幅的写了琵琶女所弹奏琵琶的美丽的音乐。第二部分结合琵琶女的命运,让白居易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情,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句就是那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当时的白居易,已经45岁,职位就是江州司马。他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写出了大量的讽喻诗。就像我们很熟悉的《卖炭翁》,还有那个《观刈麦》等。这样的诗歌在民间有点很高的传承度。。这样的诗歌显然很不受欢迎。而且由于一次次的得罪权贵,也使得白居易最后也卷入了朝堂的纷争当中,因为诗篇被诬陷,被接连贬为江州刺史,江州司马。

白居易虽然在朝堂当中,也曾有心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但是经历了此等的诬陷,内心非常失落。而在担任江州司马的任上。白居易结识了这个琵琶女,为琵琶女的身心遭遇而感到同情,既而联想到自己因为被诬陷儿断送了大好前程,更加觉得人心险恶,和琵琶女之间生出了同病相怜之意。

失意的人生,总要找到一个出口,才能寻求到内心世界的平衡。不管是白居易还是琵琶女,两人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此处的。过往的那些荣耀已经成为历史,面对现状,他们都心怀叹息。

更为深刻的,乃是白居易在诗歌当中蕴含的这种对自己前途渺茫,很可能一事无成的这种担忧。琵琶女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弹琴技术高超,冠绝京城,甚至被同行嫉妒,然后在当时也收获了很多富家子弟的青睐。但是这终究属于下九流,所以等到年老色衰的时候,自己很快就被冷落了,最终也只能嫁给商人。商人重利轻别离,所以,琵琶女很多的时候只能独守空房。

在这其中白居易可能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白居易年少成名,后来却遭遇波折,在政治上一事无成。白居易也是16岁的时候就已经金榜题名,后来在京城当官,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却遭遇这样被贬的经历,岂不是和这个琵琶女一样高开低走?到了年纪越大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真的一事无成?

他们都是如此。而作为今天的普通人的我们,很多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我们今天读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时候,也蕴含着对我们人生失意的哀叹。每个人都渴望成就一番事业。每个人也都渴望风风光光的过完这一辈子。但是很可惜,大多数的我们都来自尘埃,最终也归于尘埃。我们属于那大多数,我们大多数都是平庸的,都是碌碌无为的,虽然有很多的鸡汤说我们可以成就自己,但是很遗憾这不是事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在当时虽然被贬,但是有很高的地位。他在当时能够把一个琵琶女视为知己、和他同病相怜,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唐诗三百首钩沉:一生好佛的王维也曾有如此描写美女的诗篇


我们都知道,王维是一个崇尚佛学的诗人。在他所留下的诗歌当中,有很多都有禅机意味。按说在一般徒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是极少提到女性的,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是讲究禁欲的。

但是在王维的诗作当中,却有一首古诗对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肯定了它的美丽姿色,也写出了他的人生经历。还入选了唐诗三百首。且看: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这首古诗题目就是《西施咏》。前两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就是对西施美貌的肯定。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王维所在的唐朝,其实都是看脸的时代,所以王维就写到在这样一个看脸的时代,姿色出众的西施怎么可以怎么能够长时间处于低贱卑微的地位呢?

随后两句写的是西施的人生经历。“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最开始的时候,西施不过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但是后来却成为了吴王宫中的妃子,她的人生经历跨度很大,可谓一步登天。

后面两句写的是作者的一种思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平时的她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吗?只有在显贵了,以后大家才看到他,原来真的是天生丽质,天下少有哇。

这几句作者的意思其实很清楚。一个越国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夜之间一步登天,原因就是因为她遇到了喜爱她姿色的人。这个看好这名女子姿色的人权力有多大,这个女子的地位就有多高。这样的逻辑适用于一切的权臣,当然也写出了王维对于当时的权臣的一种讽刺。

而后的两句写的是西施因为地位的提升,在宫里的生活状况。“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有多少女子为她梳洗打扮,她甚至都不用自己穿衣服,自然会有侍女伺候她。对比前一句的浣纱女,今日西施的境遇,真可谓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因为吴王非常的喜欢她,所以对于西施以前的事情都全然也不放在心上,也不会计较。“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这更加说明权臣的权力之大。“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而当时他们在一起浣纱的同伴,现在却没有可能和她一起同来同样了。毕竟西施,现在已经是宫里的妃子,他们依然要在越溪里整日浣纱。

这几句其实隐含了王维的一种讽刺。说讽刺的对象,不过是那种世俗的心理。对于西施来说,当年你们都在一起浣纱,你一定就比那些女孩子漂亮吗?可为什么你进了宫当了妃子,就感到自己成为了珍宝呢?你和那些浣纱女,不是一样的出身吗?这里明写西施,其实却写的是那些飞扬跋扈的纨绔子弟。他们因为有了皇帝这棵大树。所以他们恣意妄为,根本不管朝廷法度,所以王维在这里对于他们的批判是显而易见的,很有讽刺意味。

最后两句写的是诗人的一种警告。警告单些东西效颦的人,。光想学的皱眉邀宠是不可能的。

所以王维的这首古诗,虽然通篇写的是对于西施的赞美,但是其实批判的是那些依靠皇帝的宠爱却唯利是图,见利忘义、飞扬跋扈的人。尤其是在当时,奸邪小人把持朝廷,纨绔子弟飞黄腾达,他们飞扬跋扈影响了整个朝局的稳定。而真正的有才之士起来没有办法得到朝廷的肯定只能一生穷苦,这表达出了王维内心的愤慨。

或许这就是人的通病。在王维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人,在今天依然有这样的人。1000多年了人人性亘古不变,果然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

原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才是最美丽的风景 


化君说:

期望你是立春的风

清明的云 夏至的阳光

小满的溪水 立秋的银杏树 大寒的炉火

那么我将成为

惊蛰的芽尖 谷雨的白雾

大暑的冰镇西瓜 和 冬至的热粥

▌立春

春立正月节,梅花在冰雪中静静地绽放,竹儿在泥层中准备着萌发。不待冰消雪释,便已是“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的朦朦春色了。

▌雨水

正月中,东风解开了冰封的寒意,春雨来了,树木开始发芽吐绿。林梢拂过的风,有着二八女子微笑的温柔。寂静了一冬的鸟儿,开始呼唤同伴,雀跃飞翔。

▌惊蛰

惊蛰二月节,万物在冬眠中被滚滚春雷声惊醒,劳碌的一季又开始了。

▌春分

春天过去了一半的光阴,即将进入风和日丽、万红千翠争媚时节。春分时节,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

▌清明

三月温风如酒,清香而明洁。墙头风急数枝空,满溪红片向东流,清明节后,该是惜春时节了。

▌谷雨

鸟弄桐花,雨翻浮萍,作为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过后,天气开始渐渐热了。春去夏来,残花尽,绿叶浓。

▌立夏

古语说,夏为“假”,万物假借此时不顾一切的生长,夏是最宽容的季节。

▌小满

四月中,万物“小得盈满”。小麦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尚未成熟。小满时节,阴气开始逐渐减弱,阳气上升,夏季开始了。

▌芒种

麦子熟了,田野里开始弥漫新麦的清香。水稻田里,人们开始忙着播种,稻田里一片怡人的新绿。

▌夏至

夏至日是一年中夜最短、昼最长的一天,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极致。

▌小暑

暑天的清晨最美,雾气朦胧,阳光也温柔了许多。午后溽气凝为云山,雨欲来时,风总是先到。无论是变幻无穷的晚霞,还是星空、虫鸣陪伴的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时光。

▌大暑

大暑时节,天热到了极点,人们“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于星斗满天之夜作“感凉会”,夜晚的乐趣,总是层出不穷。

▌立秋

七月节,秋季轻盈展翅,由此才称“飞龙秋,游上天”,秋明空旷,野色浩无主,秋波横流,秋爽媚人,秋怀难耐。

▌处暑

七月中,暑气开始退伏潜藏,以待来年了。秋风渐肃,鹰感肃气击鸟而祭,万物收成而祀,自然之境神圣而庄严。

▌白露

苇丛拂晨光极目苍凉,清露凝雪莹遍地残芳。芦荻无花秋水长,淡云微雨似潇湘,秋容憔悴。那伊人在哪里呢?

▌秋分

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过了一半。秋分之后,雷收声,燕飞走,夜越来越长,秋水蹉跎逐渐凝滞。

▌寒露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自此,萧萧秋意重,依依寒色浓,归鸿将急于南飞,秋残如血的季节到了。

▌霜降

白昼秋云散漫远,霜月萧萧霜飞寒,冬天已经在急迫地叩门了。霜降是一季的结束,在冬藏中,新一季又将萌生。

▌立冬

立冬,朔风起,水始凝冰。五天后,地始冻,拂晓朔风悲,就“蓬惊雁不飞”了。

▌小雪

小雪在十月中,此时雪还未盛。雨遇寒,将霰为雪,霏霏绥绥,天地间就变得静了,更显人声的喧吵。

▌大雪

待早上一睁眼,冰封的窗户就亮得耀目。使劲推开雪封之门,雪龙飞舞,飞雪弥天,银装素裹,洁白纯净。

▌冬至

冬至首先要送鞋,它是生之始,故也称“亚岁”,重要性仅次于除夕。岁月要走过,所以,亚岁迎祥,履长纳庆,送鞋是为纳更多的吉祥。

▌小寒

十二月节,白日隐寒树,野色笼寒雾。旧岁近暮,新岁即将登场,寒冷鸿飞疾,坚毅的鸿雁已先开始启程北飞了。

▌大寒

阴寒密布地面,悲风鸣树。大寒后十五日,壮阳就会出地驱逐阴寒,这就是立春。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周而复始

万物美景都在眼中心中

绘画 | 茶鲤的鱼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我把宋画放大了 10 倍,吓死


2018047

细节之美

宋画,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

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艺术史家高居翰曾赞叹宋画之美: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已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

大多数宋画尺幅不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画笔的运用和意趣的表达。当我们把这些画放大,细细品味这些作品的局部时,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1

《踏歌图》 马远 191.8 x 104.5 cm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宫廷画家马远,作品多是“高大上”的题材,比如参加皇帝宴会的《华灯侍宴图》、与文人墨客相聚的《江亭望雁图》...

偶尔,他也画几张“农乐”题材的画,比如《踏歌图》。

主题是“踏歌”,人物占的比重也并不大,但他们在整幅画中却极为引人注目。也正是田埂上尺寸很小的带着几分醉意的 4 位老农,将“踏歌”这种古老的歌舞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踏歌图》中的 4 位老农

画中的老农寥寥数笔,但却生动至极。

4 位老农手舞足蹈,仿佛正踏着一致的节拍正在欢快前行,下面是根据马远的这件作品做出的踏歌动图,你可以体验一下。

《踏歌图》动图

2

在马远的作品中,最具风格特征的当属《寒江独钓图》。

在这幅不足半米的作品中,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并且更加突现出了一个“独”字。

《寒江独钓图》 马远 26.7 x 50.6 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当我们将画面中心的那一叶扁舟放大,细节更是惊人。

身着长衣的渔翁,身体并不舒展,而是团坐在船的一角,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渺远的意境和想象余地跃然纸上。

仅凭渔翁的这一个动作,“寒江”的冷已是触及皮肤。

《寒江独钓图》局部

由于渔翁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

天气虽有些寒意,但渔翁仍保持谨慎。马远呈现的是他的侧面,不过画面放大后,我们还是可以从渔翁的眼角与神态感受到他的全神贯注。

《寒江独钓图》局部

3

《江帆山市图》 佚名 28.6 x 44.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帆山市图》未署名,很难考证作者是谁。但据笔墨画风分析,应是接近北宋燕时代的作品。

整幅画用色清雅,两峰回抱,山寺、野店隐现其间,庙宇坐落山坳,依山而筑。谷间云雾袅绕,飞鸟阵阵,一派繁忙景象。

《江帆山市图》局部

这件作品的尺寸也不大,但画中的景物用笔极其细腻,写实严谨。凡船只结构,山寺、野店等建筑,无不描绘精确,栩栩如生。

4

《溪山行旅图》 范宽 206.3 x 103.3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此图是他传世的唯一真迹,也是台北故宫的天字号重宝。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隐藏的范宽签名

这幅画最有趣的就是画家的签名。

范宽的签名相当隐蔽,如果不是将这件作品放大 10 倍,那隐藏在“运输人”右侧树丛中的签名恐怕不会被人发现。

局部

除此之外,放大后的《溪山行旅图》的也经得起审视,甚至每一个局部图都可以是一件作品。

实际上,画过《溪山行旅图》的不止范宽一人,南宋初年的朱锐也曾有一幅不足 30 厘米的此类题材的小画。朱锐的《溪山行旅图》虽没有范宽那雄强的气势,但却更显雅致。

《溪山行旅图》 朱锐 26.2 x 27.3 cm 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么一幅小画上,人物的神态、动态刻画的十分微妙。与范宽不同,朱锐的“行旅”更加突出的是旅途中的劳累,骑毛驴的文人身体松垮,目光有些涣散,赶路的辛苦一览无余。

《溪山行旅图》局部

5

(下图请横屏观看)

《寒雀图图卷》 崔白 23.5 × 101.4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擅长画花鸟,他以非凡的才艺推动了当时的花鸟画发展。

虽是宫廷画家,崔白却个性散漫。他不愿每天在宫中等候差遣,想辞去公职,宋神宗见此状况,特许他非御前有旨无需听差。每天“闲逛”的崔白,激发出了无限潜能。

《寒雀图图卷》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描绘的是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寐的景象。画家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左侧三雀,已经憩息安眠,处于静态;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此图的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

《寒雀图图卷》局部

画中的 7 只麻雀形态各异,生动异常。

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不是从静止状态下能观察到的,画家必需具备精湛的绘画描写能力,而且时常到郊野观察,在偶然中见到此种生动有趣的一幕,然后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

实际上,可以被放大的宋画并不仅限于这几幅。

宋人的绘画来自于对自然细致的观察,他们每次拿起画笔,就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人无可比拟的。

一套传世奇书竟造就了无数国画名家!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陆俨少……


在中国的画坛上,有一部传世奇书。

它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备受推崇,为世人学中国画之必修之书。

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以数计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把它作为进修的范本。

这就是在中国书画界如雷贯耳的传世经典——《芥子园画传》

康熙年间初版本的扉页

画坛巨匠齐白石,幼年家贫好学,初以雕花匠为生。

20岁那年,随师外出做活,见到一主顾家有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传》。仔细翻阅之后,发现自己能画,故如获至宝,遂借来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画了半年之久,勾影了16本之多。

从此,他以所画为据来做雕花木活,既能花样出新,画法又合规则,为其后来绘画打下良好基础。真到晚年,白石老人还念念不忘此事,说《芥子园画传》是自己的启蒙老师。

齐白石

著名国画家潘天寿,14岁到县城读书时,从文具店买到一部《芥子园画传》,成了他学画的第一位老师。在无人指导下,他照谱学画,如醉如痴,终成一代大师。

山水画名家陆俨少,从小喜画,苦于无师。12岁到南翔公学读书时,得到一本石印的《芥子园画传》,像得到心爱的宝物一样,如饥似渴地临摹,从此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

《介子园画传》也影响了黄宾虹,傅抱石等一代艺术家,他们都把《芥子园画传》作为进修的范本,称《芥子园画传》为启蒙之良师,毫无过誉。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一部三百年前的画谱,何以有如此魅力?

《芥子园画传》又称《芥子园画谱》,作为中国绘画入门的教科书,此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最具系统性的入门读物。

《芥子园画传》首次刊刻于康熙年间,该书详细讲解了中国画的用笔、写形、构图等基本方法,门类齐全,体例完备,很好地表现了历代名家绘画的技法,同时并在理论上汇集了历朝画论的精髓。

在编撰和刊行过程中,《芥子园画传》的经历颇为曲折。

此书最初是由清初名士李渔之婿沈心友延请王概、王蓍、王臬兄弟三人共同编集,书名来自李渔在金陵的别墅“芥子园”。

先是沈心友藏有明代画家李流芳课徒稿四十三幅,王概在此基础上整理增编了九十幅,同时又附上了临摹的古代各式山石四十幅,从而构成了完备的绘画技法体系,此为《芥子园画传》的初集。

二十年之后,王氏兄弟再受沈心友的委托,共同编撰了《梅兰竹菊谱》和《翎毛花卉谱》,采用木刻五色套版印刷,此为《芥子园画传》的第二集和第三集,世称“王概本”。

至光绪时,原版早已磨损严重,画家巢勋临摹原刻的三集,并增编人物画法,黑白石印刊行,世称“巢勋本”。

后来,《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此次出版的《芥子园画传》,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传》可以欣赏、可以学习、可以观摩、可以借鉴,画传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相信这本画坛传世经典一定会对学画、爱画者有所裨益!

芥子园画传》 (全4册)精装藏书版/原价498 元/套/优惠价:218 元/套


好消息:福建华莱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旗下中国第一人工智能猫狗直播平台MGO.TV即将正式上线, 融资目标20亿,直接秒杀阿尔法狗!!!

当您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您身边的朋友们时,您在他们的心目中,会变得更有价值了!

【超级重磅:美国有HOLLYWOOD,印度有BOLLYWOOD,而中国影人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就是打造自己的HUALLYWOOD!2016年艰难熬过一年零七个月后,本人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颁发世界第三大影视基地华莱坞的商标所有权证书。在所有的民间传说中,凡是真命天子出世,总是会伴随着天降吉祥等等异象:几年前央视为了顺利获得本人手中CNTV国家顶级域名,国家信息产业部竟突然宣布所有个人不得持有CN域名;此次为了彰显HUALLYWOOD的与众不同和注定的不平凡,国家工商总局居然也破天荒出现连续七个月买不到打印纸这样难得的奇闻异事。所以此商标项目将来无论落地哪里,都将毫无疑问地问鼎中国顶级影视帝国荣耀,而福建仙游无论是气候条件,还是自然环境、人文历史都是不折不扣的理想首选,千亿产业谁来主宰,我们拭目以待!】 

欢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传媒达人张国节真诚邀请您关注“中国智囊团”微信公众平台号:“chinatvceo”  或扫一扫以下图片密切关注最新动态,相信很快就会有惊喜发现,说不定还能因此而改变你的一生命运。记住一定要加关注哦(顺便推荐一下“独立制片人”公众微信平台:“mtvdiy”,影视编导控们千万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