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族史是什么样的?
你想过你父母有童年吗?
你知道你一些祖辈成长的地方吗?
你知道你的父母是怎么认识的吗?
你知道你爸爸、妈妈成长的地方吗?
你见过小时候祖父母桌子上的家谱吗?
你还记得小时候祖父母讲的那些家族故事吗?
你知道祖父母不是像你出生时候那样“衰老”吗?
我想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别急着否定我,往下看:
现在的小家庭,越来越独立,许多孩子对整个家族的来龙去脉毫无概念,我们的孩子一出生,我们的长辈就已经老了,很多孩子们对长辈的了解几乎为零。
也许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的长辈只是一个被病痛折磨的迟暮老人,也许是风风火火嗓门很大的奶奶,可是当孩子们真的去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孩子就会明白家族成员之间关系,也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这样,就给孩子种下了“家族观念”的种子。
当我们回头翻看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老照片时,不禁感慨,原来她们年轻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的?
@是少女诶
这是她的妈妈,不仅五官精致,气质也很仙
@高瑾禹
这位网友是一位空乘,这是他老爸,网友觉得像二宫和也,也有人说像梁朝伟。
@苏君拂
觉得她妈妈不当明星可惜了。你觉得呢?
@蕙仔-
这是她爷爷,她认为不输当今小鲜肉。明显是秒杀了好吗?
@-Hxr-
这位网友的妈妈,简直媲美90年代的香港明星嘛,只是没进娱乐圈而已。
@炸小弹児
又一位有着明星气质的妈妈,参选港姐毫无问题。
@正版清翊
他发了爷爷的照片,是新中国第一代潜艇兵。虽然照片有点模糊,看得出来颜值很高。
@Nahoha_
爷爷辈,这邪魅狂狷的一笑,秒杀好多人。
很多年前,我们的祖辈是鲜活的个体;现在,他们成了一种叫作“根”的东西。其实,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深埋的家史。
前几年很火的一个节目:纪录片《客从何处来》“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这是节目最开始给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你可能从无数个地方听到过这些问题,却从未认真思考过。
在这部纪录片里,每一个嘉宾通过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去寻找自己的祖先,通过祖辈做过的事,到过的地方,去勾勒与自己隔了几代的祖先的模样和性格。
从而得到理解,宽慰,和解,救赎。
萧敬腾的音乐天赋来自于他的阿公。上世纪二十年代,萧敬腾的阿公去台湾打拼。1945年在太平洋战争的战火中,阿公为了躲避战火前往彰化,在那遇见了阿妈。纵使时局动荡,阿公不失生活闲情,喜欢弹月琴、三弦、笛子、洞箫、唢呐、胡琴,晚年时最爱唱南管或北管。
对于阿公,萧敬腾了解甚少,更多的回忆属于台北的老城区,那片阿妈摆地摊的区域。在阿公早逝、父亲生意失败、母亲工资微薄的情况下,阿妈撑起了这个家庭,养育四个孙儿长大。回到长大的老街区,拿回阿妈的遗物,遇见旧相识的阿姨,让萧敬腾难掩悲伤,感叹从前的叛逆、不懂事。
谢娜回老家寻根以后,她才知道爷爷曾经三次被诬陷坐牢,其中一次还差点被枪毙,还有一次是因为当保长时不忍心征收农民粮食而被诬告;爷爷曾经放弃了公立学校校长一职回家当老师;爷爷即使在坐牢的时候也提醒自己“有人在浑水摸鱼,我们要站在清水中”、“莫埋怨,埋头干下去”,甚至在坐牢期间爷爷还努力发明各种劳动工具……
寻根过程中,谢娜一直抹着眼泪重复着这几句话:
“突然觉得我的爷爷很帅。”
“他是我的偶像。”
“真的很后悔现在才来了解爷爷的故事,我一直都忙忙叨叨的,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在历史之境面前,人的反应是最值得细细探究的。当散落的岁月印迹再次被后人重拾,以今日之视角再度审视过往,这样的过程,势必会让亲历者变得愈发的沉重与不安,深感自己的渺小。
整理家庭历史
让我们的孩子了解家族的历史,可以让你跟孩子有更紧密的联系。很多孩子们热衷探知我们到底从哪里来,除了告诉她“你是垃圾桶里面捡回来”这样的留下对垃圾车童年阴影方式。其实你也可以选择和孩子一起——整理家庭历史。
因为了解“出生背景”让儿童对自己的世界和个人的定位会有不同的想法。一般来说呢,小朋友是都非常自我中心,其实这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个坏事儿。因为这样,儿童能够有拥有一个“独立”的个性。
情商的一种表现,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性。如果儿童被鼓励,去了解一个人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他们就如同能够了解一颗星星在宇宙中的重要性一样。是的,一旦孩子理解了一颗星辰跟宇宙的关系,他们就会有兴趣去学习跟祖祖辈辈有关的故事,获得更多的信息。
当面临挑战的时候,幸福的家庭,就像幸福的人一样,只是在他们的人生故事里添加新的篇章,来显示他们克服困难。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技能非常重要,因为他们趋于在青少年时期就形成自己的个性。
“你知道吗”
在20世纪90年代,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家马绍尔•杜克博士致力于美国家庭研究。在那个时候,杜克博士的太太萨拉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帮助那些有学习困难的孩子们,她注意到学生中的一个现象。
马绍尔•杜克
罗宾•菲伍什
“当面对困难的时候,那些熟知家族故事的孩子会表现得更好。”她说道。
她的丈夫杜克博士感到很有趣,就跟同事罗宾•菲伍什一起,去核实这个假设。他们研发出一个测试系统,称之为“你知道吗”测试表,这个测试表要求孩子们回答20个问题。
例如,这些问题包括:你知道(外)祖父母在哪里长大吗?你知道父母在哪里读高中吗?你知道父母在哪里相遇吗?你知道家里发生过某种可怕的疾病或者事情吗?你知道你出生的故事吗?
在2001年夏天,杜克博士和菲伍什博士向48个家庭提出这些问题,并且对一些家庭在餐桌上的谈话做了录音。然后,他们将孩子们的测试结果,跟孩子们接受的一系列心理测试,进行了比较。最后,他们得出一个压倒性的结论:
孩子们对于家族历史知道得越多,他们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识,自尊心就越强,也就越相信自己的家庭做得更成功。“你知道吗”测试表从而成为儿童情绪健康与幸福的唯一最佳预测系统。
接下来,发生了意料不到的事情。两个月以后,就是9·11事件。作为普通公民,杜克博士和菲伍什博士像其他人一样感到害怕。但是作为心理学家,他们知道这给了他们难得的机遇:虽然他们研究的家庭没有受到该事件直接的影响,但是孩子们同时都经历了相同的国家创伤。这两位研究人员就回去对孩子们再次进行了评估。
“我们再一次证明,”杜克博士说,“那些对于家庭知道的比较多的孩子,他们的适应能力也更强,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减缓压力。”
为什么知道祖母去哪里上学,有助于孩子克服诸如小到膝盖擦破大到的困难呢?
“答案在于孩子的家族归属感。”杜克博士说。
故事将我们连成一家人
心理学家发现每个家族都有统一的叙事,他解释道,而这些叙事有三种模式。
首先,是上升的家族叙事:“儿子,当我们刚来到这个国家的时候,我们一无所有。咱们家很能干。我们开了家店铺。你爷爷念了高中。你爸爸上了大学。现在你呢……”
第二种是下降的家族叙事:“甜心,我们过去啥都有。然后,我们失去了一切。”
“最健康的叙事模式,”杜克博士说,“是第三种。它被称为摆动式家族叙事:‘亲爱的,让我来告诉你,咱们家有起有落。我们成立了家族企业。你外公是社区的中坚分子。你妈妈是医院董事会的。但我们也遭到过挫折。你有个叔叔有次被逮捕了。我们有座房子被烧掉了。你爸爸还丢掉过工作。但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常常像一家人一样团结。”
杜克博士称,最为自信的孩子具备他和菲伍什博士所说的“代际自我”。他们知道自己属于比自我更大的事物。
建造我们的家族树
杜克博士建议,父母们要跟他们的孩子进行类似的活动。很多场合都有利于传递这种历史感:节日、假日、大型家族聚会,甚至乘车购物。家族传统活动计划越周详,就越可能流传下来。他提到感恩节在灌木丛里藏冻火鸡和罐装南瓜的家族传统,所以孙辈们也要不得不“为晚餐去打猎”,这就像朝圣一样。
“这些传统就变成你家史的组成部分,”杜克博士说。
无论如何,家族,都是一个个体,最有价值的无形财富,而越是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越是期待,重拾中国人的家族感和寻根文化,给每个孩子前行的力量不是么?
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后代子孙追荐先贤,缅怀圣贤的日子,你要不要给孩子讲讲那些家族历史?又或者到爷爷奶奶家,静下心认真的听听他们讲关于过去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桑梓云村
▣ 合作 ▣ 投稿 ▣ 反馈 ▣
电话:029-87278888
邮箱:2040715762@qq.com
关注乡村文化
建设网上村庄
传统文化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