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2022-05-01 18:50:48

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duersi

知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过程和方法  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duersi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时间


duersi

三课时

教学过程


duersi

一、导入解题

1、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2、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3、文体知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称“歌行体”。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duersi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湓浦(pén)     铮(zhēng)  倡女(chāng) 贾人(gǔ)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ù) 徙(xǐ)   谪(zhé)     

浔阳(xún) 荻花(dí) 管弦(xián)    

声声思(sì) 六么(yāo)  嘈(cáo)  舫(fǎng)

钿头(diàn)    敛容(liǎn)  虾蟆(há má)

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阑干(lán) 唧(jī)

嘲哳(zhāo zhā) 呕哑(ōu yā)

2、解读小序。

⑴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⑵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试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⑴江头送客闻琵琶    ⑵江上聆听琵琶曲

⑶歌女倾诉身世苦    ⑷同病相怜伤迁谪

⑸重闻琵琶青衫湿

补充:我们也可以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内容: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在江边的三次闻曲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3、课文诵读:齐读和男女同学分段轮流朗读结合。

duersi

三、品味鉴赏

鉴赏要点: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

(一)“浔阳江边闻琵琶” ——谁解风物情?

1、赏析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

齐读第一段,再讨论分析:本段中的景物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①“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2、找出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分析其作用。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身旁无物,唯有明月、江水绕船,孤单冷寂之意,不言自明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3、找出描写诗人生活环境的句子,试赏析这些语句,看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写江州的生活环境,住宅杂草丛生,禽兽哀鸣,更苦的是没有朋友知音。诗人的失意寂寞,孤苦无聊,也通过这些景色描写来反映,其遭际与琵琶女何其相似!

4、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谁解琵琶声

1、找出文中三次描写听琵琶声的句段。

2、第一次演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方法和作用:侧面烘托音乐的美。

3、第三次演奏: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重闻琵琶青衫湿。方法和作用:侧面烘托音乐的感人。

4、重点鉴赏第二次弹奏。

⑴齐读第二段,分析琵琶女的弹奏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并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琵琶女弹奏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调弦。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特点:倾诉悲情。

第二阶段:第一乐曲。

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特点:急切愉快。

第三阶段:第二乐曲。

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特点:幽愁暗恨。

第四阶段:第三乐曲。

诗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特点:激越奔涌,高亢雄壮。

曲终阶段: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特点: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余音绕梁阶段: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侧面烘托。

绘制音乐旋律变化图。

其中重点是三个阶段:

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第二乐段:“间关莺语花底滑……凝绝不通声暂歇。”(婉转低沉)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雄壮)

描写音乐的方法。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拟声词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大量的比喻:

      比喻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

曲中含情,用感情演奏-描摹音乐:琵琶女,以情演曲;白居易,以情绘声。

思考:音乐能够传递出人的心声,人生如歌,那么,我们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的轨迹呢?

清脆圆润沉浸在往昔回忆中的幸福与快乐

沉吟冷涩置身于现实生活的窘迫与凄凉

高亢激越传达出女子愤怒的抗争与呐喊

⑸配乐朗读

(三)“江中听诉身世苦”——谁解青衫泪

1、齐读第三段。

指名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及其原因

要点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琵琶女人生遭遇与乐曲的暗合:年轻时春风得意的愉悦——琵琶声的清脆圆润;年老色衰时孤独寂寞冷的抑郁——琵琶声的婉转低沉;回忆往昔时落差巨大的愤激——琵琶声的激越雄壮。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2、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指名朗读第四段,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原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3、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

琵琶女                   诗人
京城女     -------身份 ------- 京城官
色艺双全   -------昔日 ------- 才权并重
独守空船   -------今日  -------谪居卧病

受侮辱的艺人形象         受排挤的知识分子形象

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经历的四点相同之处来历相同(琵琶女: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我自去年辞帝京)才华相同(琵琶女:名属教坊第一部白居易:歌咏佳句尽为白公所占)遭遇相同(两人都是由备受赏识沦落到如今的凄凉境地)情感相通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他们是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4、讨论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duersi

四、总结拓展

1、诗歌的两条线索: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然后两线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主题上。琵琶女的身世是一条明线,诗人的感受是一条暗线。明线从具体形象上反映主题,暗线则从事物本质上揭示主题。一个反映民间的变化,一个反映朝政的变化。全诗结构严谨,叙事和抒情同时进行,不仅推动了全诗叙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不断暗示了诗歌的主题,深化了诗歌的内容。

2、归纳概括诗歌的主题:抒发了被贬谪的悲苦心情,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不公与扼杀。

3、黑格尔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能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阅读下面这首描写琴声的诗歌,就其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写一段200字以上的赏析性文字。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要点:全诗可分为两大段。前十句为第一大段,描写颖师所弹奏的优美琴声。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宛转,好象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似的,他们在切切私语,卿卿我我地谈着、笑着、倾诉着对琴声十分的描写形象、生动,使人不仅听到了“昵昵尔汝”之声,而且也仿佛看到了一对青年男女亲昵的情状,把人们引入到琴声的意境中去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的时候,音调陡然一变:“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刹那间,琴声变得激昂高亢,好象勇士们慷慨赴敌,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战场,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这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一会儿,却又是:“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达随飞扬”,声音又转成了舒缓、悠扬,好象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象那柳絮随风颠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正当人们悠游四方的时候,却又“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这时琴声变成了百鸟喧闹,猛然间似乎有一只高贵的凤凰引颈长鸣,鸣声谐和、清亮。继而,琴声又变高了,而且越弹越高,“跻攀分寸不可上”,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顶的时候,已是“畏途巉岩不可攀”,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情景真是惊心动魄。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忽然,又音调低伏,“失势一落千丈强”,好象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这一大段,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弹奏的琴声变幻莫测,把琴声的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充分地以形象化的语言摹拟出来,使人完全沉醉在丰富优美的琴声中。 
  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听琴的感受。这一大段是说:自己虽然不懂音乐,可是听了颖师的弹奏,一直坐立不安,眼泪湿透了衣裳。不禁急忙止住颖师,请他不要再继续弹下去了。“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就是说:你的弹奏本领太高强了,直使我的心时而如火热,时而又如冰寒。我的感情剧烈波动得再也禁受不住了。乐曲还没有演奏完,诗歌却告结束。真是飘然而来,又戛然而止。这一大段既说明了诗人感受之深,同时也衬托出了颖师弹奏的高明。 
  这首诗先用一连串贴切、生动的比喻,描写音乐形象,把人带入美妙的琴声中,然后才点出这是颖师所弹奏的琴曲,并以自己感受之深,加以赞叹。这是一种倒点题法,在这里使用这种写法,更能增强感染读者的效果。


往期精彩

《蜀道难》教学设计

《蜀道难》教学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课件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课件

《登高》教学设计

《登高》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