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专家授课——第十二天(二)
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乐器研究
——以Lute类乐器为例
“”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丝绸之路是两汉时期中国开创的以长安为起点,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同时也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2018年4月1日下午,四川音乐学院夏凡老师如期与胡琴项目组的各位成员见面了。作为乐律学方面的学者,她从乐器学背景讲起,从全新的角度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首先,夏凡老师讲到了乐器学的研究背景以及常用的乐器分类法,并阐释了Lute琴的基本定义。通过夏凡老师展示的文献、图片及音频,学员们了解到了古代文明源流背景下的Lute类乐器,以及古代丝路乐舞艺术中的Lute类乐器。其借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范、自成影响而又影响十分深远的文化只有四个。那就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再没有第五个了,诚然这个文化交汇之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敦煌和新疆。”新疆是古代丝路艺术文化交汇多元区,而敦煌是艺术文化交流中心区,在这两个贯通中西文化的地方必然也融合了丰富多元的音乐文化。
随后,学员们欣赏了用当代琉特琴演奏的文艺复兴时期伽俐略的作品,同时与潮州琵琶音乐做对比。又欣赏到新疆本土弹拨类乐器都塔尔、弹拨尔等演奏的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以及南音音乐《梅花操》,体会了异域音乐中独特的音乐元素的运用。临近结束,学员们积极提问,并与老师讨论了有关乐器声学方面的问题,夏凡老师建议大家要放宽视野,不但要以演奏者的视角考虑,还要有物理声学方面的思考。夏凡老师的讲座不仅使学员们收获满满,同时也意识到作为当代胡琴艺术人才所肩负的责任与希冀。
夏凡老师以Lute类乐器为例,并在的文化背景下,为学员们展示了乐器如何在不断流变与传播的过程中,与其他文化、文明交互,不断的塑形成不同的乐器样态,以及不同文化对同一类乐器音响的不断规约,使其成为一种类型化的乐器。这也对前几日,杨正文教授、陈波老师、金艺风教授的讲座中所提到的民族文化交融互溶等观点的实例回应,也使我们进一步的打开视野,重新思考胡琴艺术的多元文化特征,以及胡琴文化多元性形成的历史原因等等。同时,夏凡老师以乐器学、声学等视角对胡琴艺术进行了“解读”,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胡琴艺术的全新视角。
项目组席玲玲老师为夏凡老师颁发专家聘书
文案:杨眉
图片:杨眉、何紫艺
责编:阿拉腾珠拉、杨扬
更多信息,关注胡琴音乐人才培养微信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