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周易序卦传第2周② 无妄大蓄颐大过

周易序卦传第2周② 无妄大蓄颐大过

2022-06-16 18:47:07


往期课程列表点上方蓝色名关注后可得

2018邁悅易經基礎探究群由Freda老师主持教学易经基础。转载请注明来自“船布诚易经帮”。

本易经基础课程力求做到通俗易懂,配有图片直观理解,不故弄玄虚。欢迎在留言评论区对相关内容进行探讨雅正。


获取以前的周易课程,长按文末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点公众号内菜单“易课”按钮。


序卦传第二周 周二诵读


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When the return took place, there is no misbehavior; hence followed by Wu Wang.
Given no misbehavior, there is the accumulation; hence followed by Da Xu.
Since accumulation took place, keep it by nourishing; hence followed by Yi.
Yi denotes nourishing. Without nourishing, there is no progress; hence followed by Da Guo.



序卦传学习, 字解:

今天继续学习序卦传里的 无妄 大蓄 颐,大过 四个卦。古字和现代汉字,即使同形,意思却有天壤之别,理解某字的古意可更好理解周易。解字学习 和 字。


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
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
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佛堂註解:

一旦有了不虛妄、有誠心不妄動, 也就是沒有懷疑, 天必無絕人之路。則自然能夠積蓄精力與實力,存蓄久了 就多, 自然可以累積反彈的能量。

     所以說無妄卦之後接著是畜卦,大畜指有很豐富、篤實的 存積,然後便能有所滋養,在物、人來說是自己培養自己、滋養自 己,在人事社會上則指社會、大眾已能自足、自安的存蓄了。 從這個卦序中,我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悟, 由谷底的反彈必須循序漸進, 不可躁進, 而更重要的是, 必須修心養性, 累積實力。所以大 畜卦後面接著是頤卦。頤卦的意思就是養,不能有所滋養、養育便不可以有所行動, 同時,要注意養必須符合養物的道理,與自養自成之道理,然後才 能具備有所前往之條件,大過卦接在頤卦之後便是這個原因。
     頤卦的意思就是養,不能有所滋養、養育便不可以有所行動。 滋養生息是修行者須要留意的細節。 到底,我們是修補元氣, 還是養虎為患呢?好事和坏事養成的契機, 都潛藏在不知不覺中。 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 正是這個道理。 同時,要注意養,必須符合養物的道理,與自養自成之道理,然後才 能具備有所前往之條件。 序卦傳的排序是很有意思的,宇宙萬物, 有情眾生, 在頤養性情以後, 就蓄勢待發,蠢蠢欲動,大過卦接在頤卦之後便是這個原因。
  大過卦是指能有所往,而且大膽行動,全力以赴,就可以有機會亨通、暢達的卦象。同理,萬物萬事都不可能持續的一往前進的,所謂盛極必衰。


倪海厦版


无妄---石中蕴玉之课,守旧安常之象

因复于道,合于正理,则无妄,故复之后受以无妄。卦乾上震下,此言动以天则为无妄,如动以人欲则生妄矣。故无妄之义大也。


大畜---龙潜大沟之课,积小成大之象
无妄则至善,可以积蓄,故大畜为序卦。畜为止,又为聚,止而后聚,此卦天至大,而在山中,有所畜至大之象。外止内健为畜象,吾人视万物外则无欲,即止也。内则运行不断,必有大积蓄在其中。


颐卦---龙隐清潭之课,迁善远恶之象
万物畜聚之后,必有所养,无养不成,故颐者,养也,次大畜之序卦。上艮下震,乃上止下动,外实中虚象,如人含颐物于口中象。人之口所以饮食,乃能养人之身,此为颐。此论颐养之道,大至于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人之养生,养形,养德,养人,养才,皆属颐养之道。


大过卦---寒木生花之课,本末俱弱之象
颐者,养也,万物养而后能成,成而后动,动则有过,故大过次颐也。大过乃论过失之大兴过人之大事也。举凡世间事之大过于常者,皆是也,古圣人尽人道非过于理之正,如今之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皆遇之也。遇人之大事,本不常见,故非常人能为之,如尧舜之禅让,汤武之放伐,即立不世之功,乃过人之大事。


其他網絡資料:

复则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事物恢复到它的自然状态,是由事物发展本身的法则决定的,是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复归本原没有虚假,所以接下来是“无妄卦”。无妄是真实没有虚妄的意思。天雷无妄,象征天上打雷,要存正念,不可有妄想。)

有无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懂得而且能够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没有妄念,真抓实干,定会有收获,所以接下来是“大畜卦”。大畜是积蓄丰满的意思。山天大畜,天藏于山中,形容积蓄之大。)

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有了丰富的储备,就可以用于养育,(大畜之后就可以奔小康了),所以接下来是“颐卦”。颐是营养、养育的意思。山雷颐。)

不养则不可动,故受之以“大过”(没有饮食营养,就不能行动,(没有足够的物质,拿什么来颐养;坐吃山空可能导致社会动荡),所以接下来是“大过卦”。大过是大为超过的意思。泽风大过,泽下吹风,可见超越常理。)


字解:

解字 合 字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和,相譍也。从口,禾聲。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和,相呼应。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龢,調也。从龠禾聲。讀與和同。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龢,协调。字形采用“龠”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读音与“和”相同。  

①本义,动词:不同声音、言论相互响应,协调合拍 hè。      
和诗 和章    和光同尘       /     应和     一唱一和       曲高和寡
咊(和),相譍也。——《说文 • 口部》
                   
和,声相应。——《广韵 • 过韵》
                   
和,调也。——《集韵 • 过韵》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 • 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 • 郑风 • 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 • 中孚卦》
                   
和五声。——《吕氏春秋 • 慎行论》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 • 燕策》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列子 • 周穆王》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商君书 • 更法》
                   
《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后汉书 • 黄琼传》
                   
(赵炳)又尝临水求度,船人不和之。——《后汉书 • 方术传 • 徐登》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乐府诗集 • 杂曲歌辞 • 焦仲卿妻》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史记 • 汲郑列传》
                   
先令八妇人襞采笺,制五言诗,十客一时继和,迟则罚酒。——《南史 • 陈本纪下》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宋 • 苏轼《前赤壁赋》
                   
(郑)絪等从而和之,议始定。——《资治通鉴 • 唐顺宗永贞元年》

②形容词:谐调的,无冲突的 hé。     
和蔼 和气  和亲 和畅 和缓 和洽 和顺 和谐    和风 和服 和文   和好 和睦 和平   和局 和棋  和乐 和美 和善 和尚    和暖 和煦   和议 和约  和事老  和风细雨 和颜悦色       /       讲和 求和   共和国      风和日暖  兄弟不和  心平气和
 和,谐也。——《广雅 • 释诂三》
                   
和,顺也。——《广韵 • 戈韵》
                   
和,不坚不柔也。——《广韵 • 戈韵》
                   
和无寡。——《论语 • 季氏》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 子路》
                  
 和于身也。——《战国策 • 赵策》
                   
同寅协恭,和衷哉。——《书 • 皋陶谟》
保合大和乃利贞。——《易 • 乾》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 • 中庸》
阴阳和而万物得。——《礼记 • 郊特牲》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 学而》
周公初基,新作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书 • 康诰》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周礼 • 春官 • 大司乐》
                   
凡和难,父之雠,辟诸海外;兄弟之雠,辟诸千里之外。——《周礼 • 地官 • 调人》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周礼 • 天官 • 食医》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孙子 • 行军》
                   
弩张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银雀山汉墓竹简 • 孙膑兵法 • 兵情》
                   
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左传 • 隐公四年》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左传 • 文公十八年》
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左传 • 昭公二十年》
                   
(史伯)对曰:“殆于必弊者也……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禆同,尽乃弃矣。”——《国语 • 郑语》
与楚以和。——《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颜色愈和。——《史记 • 魏公子列传》
                   
风习习兮和暖,百草萌兮华荣。——汉 • 王逸《九思 • 伤时》
                   
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洁行,称为顺妇。——汉 • 荀爽《女诫》
                   
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三国志 • 蜀志 • 谯周传》
                   
岂谓上灵无鉴,复使圣躬违和。——《魏书 • 献文六王传 • 彭城王》
                   天
朗气清,惠风和畅。——《晋书 • 王羲之传》
                   
金灶新和药,银台旧聚神。——北周 • 庾信《仙山》
                   
风神雅淡,识量宽和。——南朝 • 陈 • 徐陵《晋陵太守王厉德政碑》
                   
身或不和则药石之,针灸之。——唐 • 李华《国之兴亡解》
                   
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唐 • 孟郊《择友》
                   
心远居无陋,神和生自足。——唐 • 张说《早霁南楼》
                   
情不交,则万邦不和。——唐 • 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
                   
清和好时节,微风吹袂衣。——唐 • 白居易《首夏病间》
                   
漠漠纷纷不奈何,狂风急雨两相和。——唐 • 白居易《惜落花赠崔二十四》
                   
至于夔,(舜)则独无所让,而又称其乐之和美者,何也?——宋 • 王安石《夔》
                   
秦桧以和误国,二十余年,而天下之气索然而无余矣。——宋 • 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③动词:将粉状固体和液体均匀揉合 huó。      和面 和泥
 一开冰带井水,和粉杂生香。——北周 • 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船铁和青铜。——唐 • 杜甫《岁晏行》   
松脂蜡和纸灰。——宋 • 沈括《梦溪笔谈 • 活板》
作白饼法:面一石,白米七八升作粥,以白酒六七升酵,中着火上,酒鱼眼沸,绞去滓,以和面,面起可作。——《齐民要术 • 饼法》
                   
塑像和成一块泥,哄杀俺全然是你。——明 • 冯惟敏《僧尼共犯》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 林觉民《与妻书》

④动词:麻将等游戏中按规则将花色凑齐 hú。     
和牌      和了个满贯     /       碰和
⑤副词:谐调地,无冲突地 hé。    和解 和谈 和议
⑥动词:连同,连带,共同,伴随 hé。      和盘托出 和衣而卧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五代 • 李煜《捣练子 • 秋闺》
                   
设有违误,纠察灵官奏请分别示罚。其最重的,徙植津亭驿馆,不特任人攀折,兼使沾泥和土,见蹂于马足车轮。——《镜花缘》
⑦名词:总数 hé。     和数        /        饱和 总和
 勾股和,即勾与股相併之数。——清 • 梅文鼎《勾股举隅 • 和较名义》
⑧连词:表示并列 hé 。   /        人和人 天和地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 • 岳飞《满江红》   

⑨介词:与,跟 hé 。      和你在一起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宋 • 秦观《阮郎归》
 当时闻语,和俺也恓惶。——金 •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你和他从头里传消息,沿路上曾撞着谁?——元 •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
  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明 • 汤显祖《牡丹亭 • 如杭》


老浦识字:有一次一个外交官给我发微信,说他在准备一个演讲稿,让我给他详细讲讲“武”字。我明白他的意思,是想通过汉字“止戈为武”来说明中国文化的和平传统。我告诉他,“止戈为武”是对“武”字的误读,如果用汉字讲和平的意愿,最好用“和”字来说明。
甲骨文“和”      是吹奏乐器的会意。

“册”  是排箫的象形,三角形是聚合的含义,意思是将声音聚拢起来。
“禾”   表示禾管,合起来表示用禾管制作的吹管乐器,引申为吹奏音乐。
吹奏乐器是中国最早的乐器。浙江河姆渡出土了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最早的功用是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引诱猎物。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上孔洞,吹奏出尖锐的声音。

《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
伶伦是黄帝的乐官,他创作了音律,是中国音乐的创始人。黄帝命令他砍伐昆仑山的竹子来制作箫管。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虞舜时代的乐舞《韶》和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大夏》,都是用排箫来伴奏的。
演奏排箫要使多个管乐相互配合,在保持各自音的基础上吹奏出和谐的音律,这就是 和而不同 的原始含义。
下图是“和”字的金文、篆文、隶书和楷书,从这个字形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吹奏排箫的含义。金文在甲骨文基础上,在表示聚合的三角形下面增加了两个“口”,表示用口吹奏不同的竹管。而“禾”字就更具装饰性。

最能体现“和”字原意的是成语 “琴瑟和鸣”。
古诗《棠棣》是歌唱兄弟亲情的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琴和瑟都是古代弹拨乐器,一起合奏要有很默契的配合。这句诗的意思是: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协奏。兄弟今日相会,祥和欢乐敦厚。
从此琴瑟和鸣就成为夫妻和谐的代名词。如果赶上朋友婚礼,你在送给他们的礼物上写下“琴瑟和鸣”的祝福语,是很恰当的。
至于“和”   这个字形,是龢这个字形的简化俗体字,两种字形在古代同时使用,简化字将“和”确定为标准字。
多说一句,这次我到日本旅游,最重要的目的是去奈良参观者正仓院藏品展览,他们收藏了很多皇家珍宝,很多国宝来自大唐、大宋。参观这个展览,我第一次见到了两样只是听说却从未见过实物的乐器:箜篌和尺八,这都是中国唐代的乐器,在中国早已失传,箜篌日本有两具存留。我们只能在一些诗句中想想这些美妙的乐器,如《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唐·李贺的《 李凭箜篌引》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唐·王昌龄 的《箜篌引》“微雨沾衣令人愁,有一迁客登高楼,不言不寐弹箜篌。”等等。

而尺八,在中国已经失传,在日本却一直有很好的传承,以至于国际上误以为尺八是日本的传统乐器。

展厅一直在播放尺八演奏的古曲,让人在异乡的土地上,穿越回自己的故国,令我心中百感交集。


地山谦老师


              地山谦:千字文里说周易
                       2018年4月3日

 《千字文》每四字一句,共二百五十句,一千个字。通篇首尾连贯,句式排列整齐,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地山谦探赜索隐,援易以为说。

    【1】“天地玄黄”。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坤文言: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2】“日月盈昃”。丰卦彖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3】“寒来暑往”。系辞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4】“露结为霜”。坤初六:履霜,坚冰至。

    【5】“知过必改”。蹇卦象曰:君子以反身修徳。益卦象曰: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6】“祸因恶积”。系辞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7】“福缘善庆”。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8】“临深履薄”。系辞传云: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9】“节义廉退”。节卦彖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系辞传:禁民为非曰义。乾文言:利者,义之和也。遁卦上九:肥遁,无不利。蛊卦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10】“升阶纳陛”。升卦六五:贞吉,升阶。象曰:贞吉升阶,大得志也。升卦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11】“索居闲处”。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节卦初九:不出户庭,无咎。

    【12】“弦歌酒宴,接杯举觞”。需卦象曰:君子以饮食宴乐。未济卦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13】“祭祀蒸尝”。观卦:观,盥而不荐,有孚颙(yóng)若。豫卦象曰: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萃卦: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14】“焉哉乎也”。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革之时义大矣哉。比之匪人,不亦伤乎?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地山谦易眼看世界,观天下,难免挂一漏万,牵强附会,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贻付之一笑!

群友讨论

这是船布诚《嘀咕书》中的一段:

倭人降,天下大庆。

友至,问形势。

明棠公曰:『兄可卜之。』

友执六钱而得,曰:『坤遇剥。』

公曰:『天下有战也。』

友曰:『龙战于野?』

公曰:『然也。坤为野,起于中原;艮为东北,取东北者为天下主。』

友曰:『遇剥又何说?』

公曰:『剥,降气之卦也。阳,降四为豫,降三为谦。豫谦,大坎之象,河江也。』

友曰:『如何观之?』

公曰:『剥,艮上坤下,自东北而降,一过河,二过江,终于西南。』

友曰:『如此,弟不出,与兄乡游,养暮耳。』

注:明棠公是船布诚老师的祖父


上面这段我想了几年,没看出个所以然来,船布诚自己的占法说是自己想的,我又感觉与文不搭,一直矛盾中。这占法,自古以来就是个迷一样的问题。我选择这个卦例研究,是因为1:明棠公本人我认为是易学造谣深厚的人。2:是这卦例应验了。3:是卦例本身的条理很清晰。不是说直断怎么样,信口开河的那种,而是以一种占法展开的论述。而这段话中隐藏的那种占法,他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这是我一直想知道的。

  这卦例我觉得是价值最高的一种。所以从中可以发现,里面有秘密。这秘密是一种方法,有他的结构条理,那么靠影子找出实体,很难。知道的不会说,会说的不知道。目前的局面。


这一段,如果听了船布诚老师的千聊课剥复卦旋,很好理解,一个人的思维框架先被否认了当然想破脑袋都不能理解的。

嘀咕书我们看到的是部分中的部分,所以对明棠公思维的理解我们是不可能超过船布诚老师的,这是思维推导的简单逻辑。


占法是周易中各个象量与实际中客观事物的缜密对应,其阐述开来,光解释就得一天,理解得一年。


 船布诚易系出春秋左传,这就是他们的存在。


卜后卦解前挂,可否?

不可以,先卜为一事,一事尚不能解之,足见有象不明,再卜,更乱,乱则思更乱。要是自己没有空洞无物的观察力,看什么都乱。即使是非常高的高手,被象玩也是经常事。




期待大家多多參予誦讀討論和寫字練習,對圖感興趣的也歡迎自製圖文


您的分享转载就是对我们的支持!

欢迎对学易经有兴趣的同好加入易經基礎探究群,群里还有更多的内容和语音哦




想看往期课程,扫下面二维码关注后点按钮"易课"

喜欢就加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