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要讲杜甫《咏怀古迹》,顺手查了查历代咏王昭君的诗,真是满坑满谷啊。如果高考就是以“王昭君”为话题来作文,诗人们都是如何立意的呢?尤其是后代诗人,又是如何绕开前代诗人,再翻出新意的呢?
一
先说说王昭君的事。
关于王昭君,《汉书》上记载的很简单,只说汉元帝把她赐给了单于——“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乎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
到《后汉书》,开始加戏了。加了三个情节:一是她入宫几年,不被宠幸,于是自请出塞。二是临行时光彩照人,皇帝后悔莫及。三是第一个单于死后,她上书汉成帝请求回来,皇帝命他从胡人习俗,嫁给单于的儿子。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到了葛洪《西京杂记》里,又加了情节,说昭君不肯像宫里其他女人那样争相贿赂画师,结果被画师故意画丑了。等到出塞之后,后悔莫及的皇帝一怒杀掉了许多画师。又据说画丑她的画家叫毛延寿。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
但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以《汉书》为信,没有采用《后汉书》更没采用《西京杂记》的说法。
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以上就是王昭君的材料。
下面看看诗人们是如何立意的。
扫码进我的微店,清明节有优惠活动哟~~
二
先看第一组001号:
王昭君辞并序
石崇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辞决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
哀郁伤五内,泣涕沾朱缨。
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朝花不足欢,甘与秋草并。
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这是晋朝诗人石崇写的。他以第一人称,写昭君出塞的悲痛、先后嫁给父子单于的屈辱( 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和独在异乡的巨大孤独。有两句说“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过去是匣中美玉,如今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粪上。
再002号:
王昭君
其一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日胡地妾。
其二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这是李白的。
003号:
昭君词(二首)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消残黛脸消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这是白居易十七岁时所作。
004号:
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杜甫晚年写的。
以上四首立意相似,都是写昭君之“怨”,对她寄予同情。老杜这首明显要比其他三首高一个档次。
第二组,立意换了,着意赞扬昭君和亲之举的贡献:
001号: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饶塞多。
—— 张仲素 《王明君》
002号: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 (元)赵介
003号:
绝尘扬兵赋《大风》,旌旗依旧过云中。
他年重画麒麟阁,应让娥眉第一功。
—— 葛秀英《题明妃出塞图》
第三组,既赞扬昭君的贡献,又大力肯定了和亲政策的高明。
001号:
竟抱琵琶塞外行,非关画图误倾城。
汉家议就和戎策,差胜防边十万兵。
—— 郭漱玉《咏明君》
002号:
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
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
第四组,立意跟上一组恰恰相反,大力讽刺和亲政策,认为它体现了汉朝的软弱,男人的无能,以致让一个弱女子客死塞外。
001号:
环佩魂归青冢月,琵琶声断黑山秋。
汉家多少征西将,泉下相逢也合羞。
—— 王元节
002号: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其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其二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欧阳修的两首《明妃曲》,就明确提出和亲乃是“汉计诚已拙”,皇帝“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联想到北宋对辽对金“以岁币换和平”的背景,欧阳修所作当是借史讽今。
003号:
咏史
戎昱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
第五组
001号:
王昭君歌
刘长卿
自矜骄艳色,不顾丹青人。
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
上马辞君嫁骄虏,玉颜对君啼不语。
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
纤腰不复汉宫宠,双蛾长向胡天愁。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这首认为,昭君自矜美色,不肯取悦画工,结果自身反被美貌误。把罪都推给画师,这个立意显然浅了点儿。
002号:
王昭君
刘献廷
汉主曾闻杀画师,
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
不嫁单于君不知。
立意转向指责皇帝的昏庸不明,比上一首要高明一些。
003号:
琴曲歌辞昭君怨
白居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胡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这一组显然老白最好。
第六组是嫌以上五组的立意写得太滥,着意要不落窠臼,翻出新意。只是有人翻得漂亮,有人翻得拙劣。
001号:
解昭君怨
(唐)王睿
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此诗一改人们的同情立场,从功利角度说,做阏氏显然比做个不受宠的宫女要高贵得多。
002号:
昭君村
苏辙
峡女王嫱继屈须,入宫曾不愧秦姝。
一朝远逐呼韩去,遥忆江头捕鲤鱼。
江上大鱼安敢钓,转柁横江筋力小。
深边积雪厚埋牛,两处辛勤何处好。
去家离俗慕荣华,富贵终身独可嗟。
不及故乡山上女,夜従东舍嫁西家。
苏辙这首诗角度很新颖,从日常世俗生活切入,他没说昭君苦,反倒强调她的富贵荣华,说王昭君入汉宫,后来又贵为匈奴阏氏,富贵荣华,可是哪里有在故乡打打渔,嫁给邻家小二哥幸福啊。
003号:
过昭君村
苏轼
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娶,谓是汉妃子。
谁知去乡国,万里为胡鬼。
人言生女作门楣,昭君当时忧色衰。
古来人事尽如此,反覆纵横安可知。
从昭君之事,落到人事反复无常这个主题。苏轼这首诗做得并不高明。
004号:
《明妃曲》二首
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王安石这两首实在是翻得漂亮。“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这两句要比一味怨画师丑化昭君要高明许多。“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比单纯地同情昭君怀才不遇、客死胡地要意蕴丰富许多。“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这两句跟老杜“环佩空归夜月魂”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文化心理上对汉的眷恋认同。
005号:
明妃
吴雯
不把黄金买画工, 进身羞与自媒同。
始知绝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国士风。
环佩几曾归月夜?琵琶惟许托宾鸿。
天心特为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汉宫。
此诗一改昭君的“哀怨”形象,写她绝代佳人,却清高正直,不屑与那些“自媒”以取悦于人的宫女们为伍,有千秋国士之风。
要让我选三首写得最好的,我选:
老杜《咏怀古迹》第一
王安石《明妃曲》第二
吴雯《明妃》第三
你觉得呢?
清明节有大幅优惠,快快扫码进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