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会唱歌的石头”穿越数千年,只为再现磬竹和鸣的天籁之音

“会唱歌的石头”穿越数千年,只为再现磬竹和鸣的天籁之音

2022-07-11 21:31:58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主题曲,“会唱歌的石头”在剧中只是一种励志的传说,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会唱歌的石头,你相信吗?


      在林和街文化站,有这样两位痴迷古乐的长者——汪穗罗和徐永志,年逾古稀的他们,“重生”了一种古老的乐器,用“会唱歌的石头”再现了来自远古时代的天籁之音。


在小e揭秘这种乐器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天籁之音的魅力吧。





石磬

源自数千年前的古乐器

■ ■ ■ ■ 
■ ■ ■ ■ 


汪叔“复古”的这个乐器叫做磬,亦称石琴。


据他介绍,磬是汉民族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之一。新石器时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先民,在生产劳动中发现有的石头能发出声音,后来便打磨成不同形状,不同大小,以绳悬挂,按照“宫、商、角、子、羽”(相当于现在简谱的1 2 3 5 6)五音标准调好音阶敲打,便有了磬。传说,尧舜时期,磬已常用。磬最早用于百姓的乐舞活动,后来成为象征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器"。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

古人击磬图(网络图片)


汪叔告诉小e:“古时候,磬的单件形状多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平行四方形,而现在我们打磨出来的是长条形的。”


+

汪叔自创的磬与古代的不同。


石磬经敲击后能发出金属声与石头声混合的纯天然的声音,古人称之为“金石之声”。这种声音低音雄厚,连绵悠长,锤击后持续音响能达八秒之久,有余音绕梁之感。石磬的高音清脆、通透、明亮,特别是弹锤在磬石上来回滑动时可产生逼真的自然流水之声。用竹箫、竹笛配合石磬可奏出的绝妙音乐。《诗经·小雅·钟鼓》中有“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一说


小e初次听到石磬发出的声音,十分震撼。似乎,身体里的某种东西被这种原始质朴的乐音震慑住了,如痴如醉。不禁好奇,是什么原因让汪叔想要发掘这种古老乐器的魅力呢?


复古

数年心血磨制出磬琴


汪叔和徐叔是林和街文化站花城艺术团的成员,是资深的中国古典音乐迷。他们相识于上世纪60年代下乡时。徐叔回忆说:“我喜爱吹笛子,而他(指汪叔)口琴、扬琴、二胡都会,我们都喜爱诗词歌赋等中国古典文化,因兴趣相投成为好友,至今这段友情已经保持了五十年。”


+

徐叔爱好书法,汪叔爱好写诗,两人深爱中国传统文化。


2003年,退休的汪叔提议二人重新组队“玩音乐”。在老友记的鼓励下,徐叔重拾竹笛、竹箫。而石磬的“重生”,也源于二人对古典文化的痴迷。汪叔说,他擅长演奏扬琴等打击乐器,2006年听说我国古代有一种石头做的琴,便很感兴趣,从此开始了对磬的研究。


磬在古代是挂起来敲的,比编钟还早。五六千年前,没有金属,没有冶炼,我们的老祖宗就敲石头做的磬来奏乐。——汪叔



+

汪叔(右)和徐叔在“磬竹和鸣”。


最初,汪叔从市面上买过一些石磬,但最大的问题是音不准,“听起来很难受”。较真的汪叔决定自己动手磨制石磬。他开始四处找石头,后来在广西柳州发现当地有种响石很适合做磬,于是从深山里挑石头、到细细打磨、调音,汪叔都亲自上阵,五六年间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磨坏了上百根石条,才磨制出一套12根音色精准的磬琴“。


我就像一个痴迷古代音的发烧友一样,不断地总结经验,重新尝试,磨断、磨坏的石块不知有多少,到现在最终制作成功了大大小小六套磬琴。至今,我们的乐室里还堆积着不少磨废的响石呢。

——汪叔



磬竹和鸣

一曲《灞桥柳》获金奖



汪叔还改变了演奏磬的方式,由悬挂起来敲击,变成12组长短不一的石条平置在木质底座上,用小木槌敲打成曲。


与此同时,汪叔和徐叔一起创造了”磬竹和鸣“的演奏形式。徐叔说:”我们最初试过笛子与磬合奏,但效果不太好,后来才选定了音域偏低沉的洞箫。“


+

在多次尝试后,徐叔才确定用洞箫与磬合奏。


而在演奏的曲目上,两人也是不断地尝试,最初他们选择了一些流行老歌,比如《渴望》之类的,并多次参加省、市、区的老年文艺演出,接受观众们的考验。


+

2012年,”磬竹和鸣“演奏《渴望》参加全国老年文艺汇演广东区的选拔比赛。(受访者供图)


2013年,有一位高人指点我们说,磬竹是古代乐器,更适合表现古人的生活情趣。于是我们开始转向古曲,尝试着改编《苏武牧羊》、《阳关三叠》、《灞桥柳》等曲目。


其中,改编最成功的当属《灞桥柳》了。


西安古桥灞桥。(网络图片)


“何事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灞桥位于西安城东,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始建于汉代。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友,人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别,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因为“柳”与“留”谐音,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

”磬竹和鸣“生动地再现古人灞桥赠柳送别的离情。


一曲《灞桥柳》,诉尽离愁别绪。汪叔和徐叔从2013年11月到2014年春节,耗时两个多月才将《灞桥柳》改编成适合磬竹共同演奏的曲子。为了使表演形式更丰富充实,他们还穿上了汉服,加上了古诗朗诵和表演动作,生动形象地重现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画面。


2014年10月,汪叔和徐叔带着一曲《灞桥柳》来到安徽合肥,登上了“第四届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的舞台,凭借磬竹的天籁之音和悠悠古韵,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绝活类金奖。


当时大赛的评委们对这个节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磬竹和鸣是我国一项悠久的传统艺术,但现在识者寥寥,几近失传,很值得传承和发扬。

——汪叔



申请非遗

创新磬竹和鸣新形式


评委的鼓励为汪叔两人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他们不仅要自己喜爱“磬竹和鸣”,还要让更多的人接受和推广这一中国传统音乐形式。


+

汪叔带徒弟学弹磬琴。


如今,汪叔和徐叔已分别收了几个徒弟。在增添成员的基础上,他们还增加了琵琶、笛等乐器,改编更多适合演奏的曲目,进一步增强演奏效果,努力打造老中青三代合奏“磬竹和鸣”的新形式。


+

”磬竹和鸣“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创新。


同时,汪叔和徐叔接受了专家们的意见,为“磬竹和鸣”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据了解,该项目目前已经通过了天河区的非遗申请审批。


+

汪叔和徐叔希望”老中青“三代共同努力把磬竹和鸣传承下去。



文字:信息时报记者 焦何结

图片: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除署名外)

编辑: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