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正传,今天我来分享一首非常欢快的乐曲给您。乐曲的名称叫《快乐的罗嗦》。很多小朋友在看到这个名字之后第一反应都是“老师,看这个名字,是不是这个曲子特别的啰嗦?”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张旭老师在这里科普一下,这里的“罗嗦”系彝语的译音,通译为“罗倮”,意即“彝族”。 我们现在欣赏一下这首快乐的音乐,您可以打开音频一边欣赏乐曲,一边浏览本曲的介绍。
附件【快乐的罗嗦——雨果】
,四川省歌舞演出团给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台精彩的民族音乐舞蹈晚会,由凉山彝族自治州文工团演出的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是在首都舞台上第一个反映彝族人民经过民主改革,打碎了千年的奴隶枷锁,成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后的自由、幸福、欢乐的舞蹈作品。
1949年,,处在大西南凉山地区的土地上,还保持着残酷、落后的奴隶制度,生产方式极为落后,有的地方还采用着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奴隶主掌握着奴隶的生死及一切,奴隶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所以,在凉山上听不到欢笑声,到处是低沉、痛苦的呻吟。1956年,凉山地区实行了和平民主改革,结束了千年的奴隶制度,过去的奴隶如今成了社会的主人,,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粮食产量不到几年就比过去提高了十多倍,大量的工厂、学校办起来了,公路修得四通八达……解放后的凉山呈现出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到处是欢歌笑语和快乐的人群。
《快乐的罗嗦》表现了曾经是苦难深重的凉山,经过民主改革,彝族人民像展翅高飞的雄鹰一样,翱翔在自由的天空,。通过对一群彝族男女青年互换定情礼物的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彝族人民翻身解放后欢欣鼓舞的心情。全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民族风俗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感。
由于我没有找到这个舞蹈演出的高清视频文件,所以在这里暂不做分享了。大家还是可以从音频中感受到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欢快的情绪和舞者热烈欢欣的心情。 我在教学中将这首《快乐的罗嗦》作为叠、打音进一步训练的素材。前几期里我向大家做了叠音、打音的基础练习介绍,以及介绍了《老六板》的演奏方法,小朋友通过这几周扎实的叠打音基础训练之后,可以学习演奏这首《快乐的罗嗦》。我用的教材为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竹笛考级曲集(主编:唐俊乔)》第19页的乐谱(见图)
乐曲的节奏比较欢快,节奏感强,每一句里的叠打音重复转换灵活运用,为练习时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在刚开始练习时可以放慢速度。
在熟练之后我们可以加快速度,注意在演奏过程中,每一个叠音和打音都要清楚而有弹性,这样才能演奏出跳跃和欢快的感觉,也能增强练习时的趣味性。下面请笛社的两名学员为大家做练习示范
【练习示范1——笛社学员邓远馨】
吹奏时,旋律速度要稳定,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用节拍器辅助练习,叠音、打音转换时要轻松自然,注意气息的稳定和音色明亮。
附件【练习示范2——笛社学员汪孟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