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非物(2016)| 时长 5’25”
导演:蔡颖 / 策划:陈敏红 蔡颖 / 制片:刘晓建 / 摄影:曹宇江 晏鑫 / 剪辑:曹宇江 晏鑫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观看高清视频)
感谢您观看南音琵琶制作短片《物·非物》,并请参与文章下方的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不存在任何商业用途,更不会泄露您的隐私。整个问卷中涉及的题目均无对错之分,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填写,谢谢您的合作!
——点击“投票”按钮提交问卷,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我们深感歉意——
物·非物:李建瑜南音琵琶制作技艺与精神传承
文/ 蔡颖
我国的东南沿海,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保存着一种十分古老的音乐,名为“南音”。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弦管。南音乐器分为“上四管”和“下四管”两大系统,上四管主要乐器有南音琵琶、三弦、洞箫、二弦;下四管主要有四宝、双铃、小叫、酒盏等等。南音的演唱形式十分古老,其他地方已很少见,是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无形的技艺、无形的音乐形态通过物体来体现,这也引发了此次对物与非物的思考。
来过泉州的朋友,都不会错过府文庙,可是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府文庙旁边,有一间小小的“风雅斋”。我仍然还记得我初次登门的场景,在那个不起眼的巷子旁边,有一间杂乱的小屋,一个瘦小的身影,他,就是李建瑜,不到五十岁,早已双鬓斑白,是个不善言辞的人,真诚的双眼里却自有一番山水。就这样,递给我一杯茶,滔滔不绝地跟我说起他热爱的琵琶,如数家珍,巨细靡遗,就是一个字——“痴”。
作为一名南音乐匠,李建瑜制作的南音琵琶不计其数,这些琵琶就像他的孩子,他始终相信,每一把琵琶都有自己的特质,都有自己的灵魂,在未来,都会有属于自己和他主人的故事。打坯、掏膛、制面板、打磨、上漆...在别人眼里,那样繁琐的一道道制作工序,对于50岁的李建瑜来说,是每天的必修课,在他看来,这是对自己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雕琢与历练。看似枯燥的工作生活,在他心中那就是生命的意义,坚持而信仰着。终其一生,只是为了做出更多更好的琵琶,这种浪漫到骨子里的行为,正是很多人所说的“匠人精神”。
络绎不绝的访客挤满了李建瑜那小小的作坊,有来找他买琵琶的,有来找他学习琵琶演奏的,有来找他聊天的,也有老朋友找来一起演奏南音的。络绎不绝的人流,靠的是他个人的好品质,也是他制作琵琶的好手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李建瑜制作的琵琶有数百把,这些琵琶不仅外形出众而且音准把握得当,得到海内外南音弦友一致好评。
从事了近二十年的南音琵琶制作,李建瑜已经远近闻名,一些专业人士也会上门来订货,他制作的琵琶远销海内外。李建瑜将南音琵琶制作当做是最大的乐趣。过年的时候他也很少休息,即使是大年初一串门回来,他还是要拿起工具制作乐器。制作对他来说已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此时的李建瑜找到了与南琶之间的共鸣,但仍在制作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他总觉得不满意。他认为制作一把好琵琶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琵琶的制作不是简单的木材加工,而是在创造完美的声音。从制作琵琶的经历中,总感觉有学不完的东西,深刻领会到“艺无止境”的含义。在对儿童的南琶教学中,李建瑜发现普通的南音琵琶体积、重量、形制儿童难以驾驭,为了能够使儿童更早而且更好的接触南音,李建瑜决定,研制南音“童琶”。做琵琶的过程是很艰辛的,但如果做出了一把好琵琶,那就觉得付出再多也值得。
- 南音琵琶制作流程 -
“
做乐器的时候心比较静,宠辱皆忘,满脑子就是乐器。
”
某些东西、某些动作、某些片段式的场景,总会触动人的软肋,就像南音琵琶,注入了人情,便有了层次不同的温度、韵味、记忆和情感。这样一个商业化的时代,慢工细活的南音琵琶乐匠已经越来越少,而且渐渐鲜为人知,南音乐器制作工艺能够延续至今,是因为,还有那么一群人一心去做南琶的技艺传承,他们耐心专注、锲而不舍,他们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则是他们内心对南音文化的信仰。匠人之心,寄乎于手,一刀一刻皆是心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都孜孜追求,用自己的技艺品质来传达自己人生的价值,获得生活的尊严。工匠打造的作品,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就等于责任落实到了个人,自己一人为作品负责。千秋万代,世人的评说,直接绑定了对作者的褒贬。传承,不仅是文化上的延续,更应该是情感上的延续,相互敬重,相互欢喜。在他们眼里,南音不是一种表演形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精神世界决定了南音乐器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至今,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和李建瑜一样的南音人,他们对传承的身体力行融会贯通,对南音的热忱与执着,对工艺的坚守与慎重。他们很平凡,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很平凡,从事着自己兴趣的职业;他们很平凡只是在他们身上流淌着南音的血液;他们很平凡,可在我看来,他们却是非常伟大的人。他们,是让南音延续下去的人!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至其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