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乡情民俗】记忆中的庙会

【乡情民俗】记忆中的庙会

2021-10-25 21:31:04

去年冬天,一个中午,我来到汉河村东山的玉清宫旧址(俗称汉河庵),走到跟前一看,当年的庙宇建筑群连个影也没有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末,我带学生上山摘松球时,从这路过,看到还剩下大门口“把门将军”旁边的一堵墙,白色墙上留有模糊地壁画。可现在连半堵墙也没有了,只有后来在改革开放时,竖起的一块“玉清宫遗址”的石碑,在碑前,有一个雕刻的花岗岩香炉,香灰满地,可见香火很旺盛。再向前五六米处,有一原始的台基还保留着,同时看到人们在石碑的周边碎石空间里,栽种了樱桃树。我站在碑前,不禁,回想起五十年前赶庙会的情形。

 小时候,正月里我爱在姥姥家住。

有一年,正月初九,时逢玉清宫庙会,在这前几天,姥姥、舅舅、姨们都说要带我去赶庙会,我高兴极了。但事不由人打算,初八晚上我感冒了,第二天早晨,感觉头晕、身上懒,但在赶庙会的兴致中,以及舅们的鼓励下,毅然“勇敢”的爬了起来,家人给我身上保暖的行头严实的打扮了一番。从姥姥家到玉清宫约有三四里路。多年当地流行一个说法,“汉河庵,十年九年不好天”。这一天,可能是老天爷在鼓励我,天气真好。太阳一早从东山头爬上来,虽然没有出“九天”,但天比较暖和。在那时侯交通工具不先进,出门基本上是步行,出了村,当走到“将军石”时,只见去汉河庵的路上,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几乎占满了马路,跟着舅舅,随着赶庙会的人流向玉清宫方向移动。

路上穿过汉河村,在村东有一条河,说是河其实水很少,过了河,再向东面山坡上走就是汉河庵。路上空空凹凹,脚下几乎全是鹅卵石,我仔细的踩着,当走到河里的时候,远看庙周围的空闲地里到处是人,与赶年集的人差不多,真是人山人海,还没等走到庙跟前,沿路旁边的农闲地里,庙门前,到处摆满了卖东西的摊位,叫卖的人大声吆喝着。我依稀还记的有卖小吃的、卖玩具的、有泥人娃娃、泥老虎的等,卖泥老虎的摊主有节奏的喊“皮老虎,鼓嘎鼓嘎、两毛五”;有吹糖稀老鼠的。卖糖球的比较显眼,糖球把子上面插满了一支支的糖葫芦,卖糖球的人,用竹竿把糖球高高举起,高过人头,从远处看,像一个红色的“火炬”;卖竹笛的前面挤满了小孩儿,竹笛分单管和双管,笛子的一段还有个口哨,双管一吹乐声格外悦耳,我很欣赏双管笛声,就挤到摊前,拿起一支看了看,吹了一下,“呱呱”的声响,从耳畔传到心里,顿时感到心里“痒痒”,想买一支,手不自觉的摸着兜里,几毛压岁钱,(当初,一个劳动工日,价值八、九毛钱。)又舍不得,于是,轻轻的把笛子给人家放下,那才叫爱不释手。

走到庙前的场地时,有踩高跷的,观众把踩高跷表演的团团围住,里三层外三层,密不透风,小孩儿根本看不见,只听到人群里面“咚咚咚、锵咚锵”的锣鼓声,当中时而传出优美的器乐声和乡间戏曲,表演节目的没见到,可在庙东侧,见到一个腿上帮着木橛子的演员,身穿柳绿色带水袖的长袍戏装,踩着高跷腿子,带着个扇面的相公帽子,粉红色的脸,红色的嘴唇,额头是白色,走到跟前,这时的我真是看清楚了,心想这比看表演节目的好多了,他一步一步的,“咯噔咯噔”,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我打心里敬佩他,认为这个人了不起,肯定是老人们讲故事中的“武生”,我的注意力随着武生走了,看着看着那人朝绿色的竹林走去,我纳闷的出神,这时二舅吆喝我,生气过来拉着我的手就走,说:“看看,看什么,人家是去上茅房去了”。

于是,我跟着二舅顺着台阶,挤进庙门,来到“把门将军”前,一看吓我一跳,两个高大的神像浓眉大眼,身披盔甲,攥拳瞪着眼,那拳头有小砵大小,我们被神前面的纸香呛得,赶快向院里面跑去,当走到大殿的时候,看到“大神”背上,肩上,腿上还有十来个“小神”,清楚地记着有个“小神”身上还挂着咸萝卜,赶庙会的老人在旁边说:“小孩要少吃咸菜,多吃就拉吼,这咸萝卜是治喉病的”。吓得小孩,不想再吃咸菜了。同时看到白色的墙壁上画着看不懂的壁画,一边走,一边听到人群中的人说,墙上画着是打人骂人的受到了神的惩罚,用碾碾。虽然当时墙上的壁画看不懂,但心里有些惧怕。由于害怕,再加上整个殿内浓郁的烟雾呛眼,就没兴趣继续看,至于殿内到底有多少个神像,玉皇、王母娘娘是个什么模样?都没有留意,更不记他们的模样。兴趣劲低了,疲惫又来了,两个眼睛好像冒火,腿也懒了……

在返回时,已是中午,感觉路途中再没有什么新鲜景了,回到姥姥家中,连饭也不想吃,只觉脸火辣辣的,头晕,……

   时隔多年,听说汉河庵拆了,我真感到惋惜,热闹而有神话的庙会再也没有去过,再也没有买到双管笛子,清晰的双管笛声时常萦绕在耳畔。

   后来,听老人讲,殿内有玉皇殿,三清殿,两座大殿,山门前有小平台,台下有三十六级台阶,殿外是红墙,青砖琉璃瓦。这玉清宫庙的环境奇特,周围山上,有不少的峭壁,但不管在哪个位置,石壁的面都朝向玉清宫,因而这个奇异的特点叫“万壁归照”。还听传说,当初在修庙时,木匠祖师爷——鲁班来过,所以修建庙时的木工活,没用一个铁钉子,但修造的房屋非常壮丽,辉煌,坚固。从而可见,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至今玉清宫的影子,在我的记忆力,但模糊不清。后来见到即墨人周至元有诗赞道;“旱河东去玉清宫,径在绿荫婉转中。瓦是琉璃阶是玉,二劳观宇独称雄”。给我的记忆作了补充。

载于《崂山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