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学霸是这样轻松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二)

学霸是这样轻松掌握120个文言实词的(二)

2022-02-11 01:50:15


31.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幸(xìng):逢凶化吉,免于灾祸→

推导提示:“幸”的本义是“逢凶化吉,免于灾祸”。故引申出“运气好,境遇好”。“天子所至”“非法取得某种东西或实现某种愿望”当然都是运气好;天子在宫里常常到“宠爱,宠幸”的妃子处,故又引申出“宠爱,宠幸”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幸运(形)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侥幸(形)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幸亏(副) 见例句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孔雀东南飞》)

④希望(动)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⑤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动)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⑥宠爱(动) 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⑦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副) 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2.张良出,要项伯


要(yāo yào):即“腰”→

推导提示:“要”在古代即“腰”字(甲骨文是两手叉腰形)。腰子就是肾,古人认为肾是生命之本,是人体最基本的部位,故引申出“基本的东西,要点”,基本的东西都是“简要的”。腰子处在人体的中间,故又引申出“在半路上拦住”,后来写作“邀”。往褒义发展为“邀请”;往贬义发展为“要挟”,往中性发展而为“求得,设法获得”。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yāo”:

①相约(动)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②通“邀”,邀请(动) 见例句

③要挟、威胁(动)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2)读“yào”:

④重要、显要(形) 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方苞《狱中杂记》)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33.项伯即入见沛公


即(jí):走近、靠近、走向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当,就在(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司马迁《鸿门宴》)

②登上(帝位)(动)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③就,立即(副) 见例句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司马迁《鸿门宴》)

④走近,接近(动)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烧绝之,虽疮手勿惮。(《童区寄传》)


3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望(wànɡ):向远处看

推导提示:“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希望,盼望”就是“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    “名誉、名望”当然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反义引申而为    “埋怨,责怪”。阴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向远处看(动)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②盼望,希望(动) 见例句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观察(动)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司马迁《鸿门宴》)

④希望(名)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名望,声望(名) 先达德隆望尊。(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⑥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名)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


3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bèi):

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叛”,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通“背”,背叛,违背(动) 见例句

②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量)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③越发、更加(副)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xiè):道歉,谢罪

推导提示:“谢”的本义是“道歉,谢罪”。道歉当然就是要把道歉的话“告诉”别人。进一步引申出“辞,谢绝”。由此再引申出“辞别”,花辞别枝头即“凋谢”。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道歉、谢罪(动) 见例句

②告诉(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③辞别(动) 往夕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④推辞、拒绝(动)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⑤感谢(动)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司马迁《鸿门宴》)


37.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zuò):

推导提示:“坐”的本义是人在席子上的跪跽之形,即“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既是“坐”自然就有“座位”,“坐”是不动的,故又有“止息,停留”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坐着,坐下(动) 见例句

②座位。通“座”(名)   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③因犯……罪,因……而获罪(动)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副有罪,当相坐。(《汉书·苏武传》)

④因为,由于(副)   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⑤徒,空(副)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38.范增数目项王


数(shù shǔ shuò cù):计算

推导提示:“数”的本义是“计算”。“数目”是“计算”出来的;计算成为一门技术就叫“算术”,并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技艺”。“占卜”计算“命运、规律”等,故又有“占卜”“命运”等义。列举罪状,加以斥责当然就需要“计算”一项一项指出;数目多了,就可引申出“几”“屡次,多次”“密”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ù”:

①数目、数量(名)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②几、几个(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规律、道理(名)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④天数、命运(名)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2)读“shǔ”:

⑤责备、列举罪状(动) 景公召而数之曰……(刘向《晏子治东阿》)


(3)读“shuò”:

⑥屡次(副) 见例句


(4)读“cù”:

⑦密、细密(形)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属(shǔ zhǔ):

推导提示:“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字一个个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ǔ”:

①隶属、归属(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②类(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辈、等(名) 见例句


(2)读“zhǔ”:

④劝请(动)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⑤撰写(动)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⑥通“嘱”,嘱咐、嘱托(动)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⑦随从(动)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羽之死》)


40.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安(ān):

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   “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安稳(形) 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②舒适、安适(形)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③安心(形)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④抚慰,安抚(动)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⑤哪里,怎么(副) 见例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⑥哪里,?(司马迁《鸿门宴》)


4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jǔ):举起、抬起

推导提示:“举”的本义是“举起、抬起”。这是一个“举动”,活用为动词即“举行、发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可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①举起,抬起(动)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②拿、拿起(动)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苏洵《六国论》)

③推荐、推举(动)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

④攻下、占领(动)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贾谊《过秦论》)

⑤成功(动) 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⑥全、尽(形) 见例句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42.怀王与诸将约曰


诸(zhū):

推导提示:“诸”有两个意义:一是“众多,各”;一是“之于”。

①众多,各(形)    见例句

②兼词,相当于“之于”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43.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如(rú):

推导提示:“如”的本义是“像”。(取女孩学话很像大人,这是女孩学语言的先天优势,古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故“如”义“从女从口”。)要“像”当然要“遵从,依照”一定的标准;才能、品行“像”某人,当是“比得上”他。既是“像”,当然还不是完全一样,故又引申出“如果”义,表假设。又因为“像”,有用作描摹事物的情态的词缀“……的样子”。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往,到……去(动) 见例句

②像、如同(动) 大弦嘈嘈如急雨。(白居易《琵琶行》)

③及、比得上(动) 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师说》)

④按照(动)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苏武传》)

⑤如果、假如(连)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⑥或者(连)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4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去(qù):离开

推导提示:“去”的本义是“离开”。“离开”一个地方,当然就跟那个地方有了一定的“距离”。用于使动意义,使离开,意义即是“除掉,去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离开(动)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归有光《项脊轩志》)

②距、距离(动) 见例句

③除去、去掉(动) 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勾践灭吴》)

④过去的(形)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4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道(dào):路,大路

推导提示:“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道路(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②途径(名)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六国论》)

③说、讲(动)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④方法(名)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⑤规律,道理(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⑥主张,学说(名)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

⑦取道,经由(动) 见例句


46.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行(xíng háng):道路

推导提示:“行”的本义是“道路”(甲骨文即是十字路形)。道路自然是用来“走”的,路总是成“行列”的。   “离开”当然是人走了;“运行、实施”、“流行、流动”等意义均是“走”的抽象表达;由“实施”引申出“行为,经历”就顺理成章了,一个人的“品行”不就是看他平日的“行为”吗?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xíng”:

①行走(动) 见例句

②离开(动) 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韩愈《祭十二郎文》)

③将要(副)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执行、实行(动) 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师说》)

⑤品行(名) 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庄子·逍遥游》)

⑥行为(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读“háng”:

⑦古代军队编制,军队(名) 蹑足行伍之间。(贾谊《过秦论》)

⑧辈(名)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汉书·苏武传》)


47.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duó dù):量长短

推导提示:“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duó”:

①量长短(动)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

②揣度,估计(动) 见例句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读“dù”:

③制度,法度(名) 内立法度,务耕织。(贾谊《过秦论》)

④次,回(量) 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

⑤制作(动)   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

⑥通“渡”,渡过,越过(动) 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8.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间(jiān jiàn):

门缝→夹缝、空隙

推导提示: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jiān”:

①中间(名)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②期间(名)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③房屋的最小单位(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2)读“jiàn”:

④间隔、隔断(动)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参与(动)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⑥夹杂(动)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林嗣环《口技》)

⑦有时(副)     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刘基《苦斋记》)

⑧抄近路、小路(副) 见例句 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缝隙(名)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庖丁解牛》)


49.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胜(shēnɡ shènɡ):

推导提示:“胜”的本义是“禁得住,能承担”,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是值得高兴的事,因而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shēnɡ”:

①禁得住,能承担(动) 见例句

②尽,完(副)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司马迁《鸿门宴》) 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读“shènɡ”:

③战胜,取胜(动)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

④胜利(名)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美好,优美(形)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王勃《滕王阁序》)

⑥超过,胜过(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50.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辞(cí):

推导提示:“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即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口供(名) 每质狱辞,必于死中求其生。(方苞《狱中杂记》)

②责备(动)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③告辞(动) 见例句

④推辞(动)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李密《陈情表》)

⑤一种文体(名)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文章题目)


51.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zài):两次,第二次

推导提示:“再”是“两次,第二次”的意思(不要跟现在的“再”混淆)。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第二次(数) 见例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②两次(数)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5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


过(guò):走过、经过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经过别人家,自然就要“访,探望”。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走过、经过(动)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②超过(动) 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指出错误、责备(动) 见例句

④拜访,探望(动) 故尝与过宋将军。(魏禧《大铁椎传》)

⑤过错、错误(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⑥过分、太甚(形)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李密《陈情表》)

⑦遍,次(量) 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


【必修2】


《氓》


53.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涉(shè):徒步渡水→渡过,通过→经历

推导提示:“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由“渡”引申出“通过”,进一步引申出“经历”。学习的经历是“涉猎,学习”,经历一些事情必然会与他人有“牵涉,关联”。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渡水,渡过(动) 见例句

②漫步,散步(动)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4.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期(qī jī):一定的时间、期限

推导提示:“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出“期望”的意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qī”:

①约定的时间,期限(名) 见例句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②约定、约会(动)   与佳期兮夕张。(屈原《湘夫人》)

③期望、期求(动)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读“jī”:

④一周年(名)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名)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


5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乘(chéng shèng):驾车、乘车

推导提示:“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作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chéng”:

①驾车(动) 公与之乘。(《左传·曹刿论战》)

②登(动) 见例句

③凭借(介)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

(2)读“shèng”:

④古代一车四马叫“乘”(量)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过秦论》)


56.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汤(tānɡ shānɡ):热水,开水

推导提示:“汤”的本义是“开水、热水”。后特指“沐浴时的热水”“中药加水煎制而成的汤剂”(两者都需热水或开水)。开水当然“烫”,故又有“烫”义(后写作“烫”)。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tānɡ”:

①开水,热水(名) 臣请就汤镬。(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中药汤剂(名)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2)读“shānɡ”:

③水势浩大的样子(形) 见例句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57.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兴(xīnɡ xìnɡ):起来,起身

推导提示:“兴”的本义是“起来,起身”。事物“起来”就是“出现”“发动”的形象表达。由“出现”进一步引申出“创立”之义。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起,起来(动) 见例句

②兴起,发生(动)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③作(动)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论语·子路》)

④兴办,举办(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兴盛(动) 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

《采薇》


58.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mò mù):傍晚、黄昏(同暮)

推导提示:“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mò”:

①没有什么、没有谁(代)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不要、不能(动)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③不(副)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2)读“mù”:

④通“暮”(名) 见例句 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5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相(xiàng xiāng):

推导提示:“相”的基本义有:一是仔细看,审察;一是扶助[盲人](盲人不是用“木”拐杖的吗?加一“目”表示有人扶助)。进一步引申出  “互相”。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1)读“xiàng”:

①观察,选择(动) 见例句

②容貌、相貌(名)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③辅佐、帮助(动)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④宰相、丞相(名) 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⑤古代主持礼仪的人(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2)读“xiāng”:

⑥互相(副)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⑦表动作偏指一方(我、你、他)(副) 嬉戏莫相忘。誓天不相负。怅然遥相望。(《孔雀东南飞》)


60.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质(zhì):

推导提示:“质”的基本意义有两个:一是“抵押”;一是“本质,本体”。事物的“本质”是“朴实”“正直”的。由“正,正直”义引申出“向别人求证,以定是非”,要“向别人求证”自然是需要“询问,责问”的。


【课内用法归纳梳理】


①本质、实质(名) 见例句

②质地(名)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典当,抵押(动)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

④质问,审查(动) 每质狱辞,必于死中求其生。(方苞《狱中杂记》)



点击以下文字,阅读更多内容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A计划   2017语文高考大变脸,2018届考生怎么办?


文末留言,提出您的想法!



百校联盟 | 全国著名高中教育联盟

收看高考动态、学习方法、知识总结、作文素材、心理辅导

关注百校联盟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