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草长莺飞二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

草长莺飞二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

2021-09-19 01:55:06



“一过二月二,既是三月三,和风荡原野,风筝飞满天……放风筝,是一件赏心悦目之乐事。看着在天空中的争奇斗艳的各色风筝,您有想过它的起源以及如何流传至今的么?

 | 风筝的起源

二千四百年前一个关于墨子的传说


要说这风筝,起源现如今已无法证明,但大多数人认为其起源于中国,而后广传于全世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相传中国最早的风筝春秋战国时东周哲人墨翟所做,曾“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只是“飞一日而败”。若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当真是最早的风筝,那么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到唐代时,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随后流传入民间,从最初的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们,纷纷争相玩赏风筝。风筝成了宫廷贵族不可或缺的玩物。



晚唐五代时,户部郎李邺就曾在宫中玩过风筝,他的风筝上添加了丝弦或装上竹制的笛子,当风筝放上天,经风一吹,便可以发出酷似筝鸣的声音。据说纸鸢被叫做“风筝”,也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对此,《询刍录》中有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风筝的制作及放飞效果,在唐朝时就已具备较高的水平,金显宗有《风筝》诗曰:“心与寥寥太古通,手随轻籁入天风。山长水阔无寻处,声在乱云空碧中。”可见这种带着鸣器的风筝能已能飞得很高远了,不见风筝影,只听得声音在云层里碧空中回荡。


唐代诗人唐采也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之中……


风筝真正成为大众娱乐品是在宋代。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百子图


放风筝发展成一种风俗。不论是宫廷还是乡野,是官宦乡绅还是平民百姓,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有人在争相放飞着风筝。在夜里放飞风筝时,人们会在风筝上挂上一串串的彩色灯笼。当风筝飞上夜空时,如同一颗颗闪烁的彩星,人们称之为“神灯”。



在《红楼梦》里,李纨曾劝黛玉多放风筝:“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紫鹃去捡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遭到探春的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什么忌讳?自然是担心拾了他人的风筝,怕沾上晦气。



可见,在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尚无足够的能力抵御疾病或自然灾害的古代社会,放风筝被人们当成了消灾解难的传统习俗。正因此,清明时节放飞的风筝上,大部分都写有人名,也是为祈求天赐好运,将“晦气”放走。


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


清朝是北京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不论民间还是皇家,清明放风筝已成习俗。清《都门竹枝词》中“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 风筝的传承

布满风筝全身的是手艺人赠予的吉祥之意


《南鹞北鸢考工志》:“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鱼蟹游行在碧波。”是纸鸢动态美的精髓所在,市井的玩物,制得出神,玩得入画,一器一物,皆见精神。


肥燕蛱蝶寻芳


肥燕百蝠骈臻


瘦燕三多九如


 

瘦燕鹤鹿同春


对燕出水芙蓉



小燕十福燕


雏燕福寿双全



 | 风筝的流派

中国风筝素有“北鸢南鹞”之称。北有潍坊,南有阳江。


阳江有“纸鹞城”、“中国风筝之乡”的美称,与山东潍坊并称南北风筝最大的两大流派。

 


阳江风筝有14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阳江已有重阳放风筝的习俗。据说那时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山一块“仙掌石”上凿了一个“流杯池”,每到重阳佳节,就邀请各界名流,集于石上,一面“曲水流觞”,一面放风筝观赏,周围百姓也在山间支起帐篷观看。

 


《阳江县志》载:“重九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鸢较高下。”到了清代,场面更为壮观。清人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可见当时之盛况。

 

阳江的风筝,品种繁多,构思精巧,格调古雅。传统风筝又叫“生气风筝”,有“百足”(蜈蚣)、“灵芝”、“崖鹰”等10多种,放起来随风飘舞,栩栩如生。其中有一种能鼓风而上,在高空定位,任人观赏的,叫“排蓬风筝”,常见的造型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10多种。



还有一种“风蛾风筝”,能在空中自动点燃炮仗,犹如飞机发射火箭似的,更有趣味。大型的风筝高达10米,直径3米多,重20多斤,要十几个人拉着跑,乘五六级风才能上天。

 

阳江的“灵芝”风筝还被评为世界风筝十绝。


| 北派

据记载,山东的风筝历史久远,其中又以潍县为最,潍县就是现在的潍坊市。



曾经的潍县县令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对潍县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这里,有爱戴他的百姓,有喜欢他的朋友,还有一到春天,就满天飞舞的风筝。



郑板桥离开潍县的时候(1753年),作过一首诗——《罢官作》:

老困乌纱十二年,

游鱼此日纵深渊。

春风荡荡春城阔,

闲逐儿童放纸鸢。


十年之后,那年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春天,郑板桥已经久居扬州,有一天,潍县的友人郭伦升到扬州探望他,临别时郑板桥作了《怀潍县》相赠,其中的几句是:

纸花如雪满天飞,

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

好将蝴蝶斗春归。

 

郑板桥对潍县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这里,有爱戴他的百姓,有喜欢他的朋友,还有一到春天,就满天飞舞的风筝。


这两首诗都提到了风筝。在郑板桥的心中,不管是“闲逐儿童放纸鸢”还是“纸花如雪满天飞”,总之,风筝,是潍县城不可分割的标志之一。



200多年后,潍县已经更名为潍坊,这里被称为“世界风筝都”。


明代潍坊风筝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蜈蚣为最(最长可达三百六十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目前,西杨家埠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达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主要传承人为杨其信、杨其民、杨连敏、杨乃忠、杨学顺等。


潍坊风筝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除了板子风筝需要坠外,其他不需要任何辅助物都能平稳地直升蓝天。其扎制方法虽简单,少则竹条三根,多不超过七根,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走在潍坊的大街小巷,情不自禁地被那些五颜六色而又形态各异的风筝所吸引。杨家埠是远近闻名的手工艺村,这个千人左右的村庄,一半人扎制风筝,一半人印制传统木版年画。而潍坊风筝中尤以杨家埠最为出名。



这里的风筝表现形式、绘制技法和色彩运用均有别于它处。风筝从设计到放飞,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通过61项标准关卡,所以杨家埠的风筝能保证件件起飞,只只平稳。



如今的人们,早已没了古人们的那些忧虑和信奉,放风筝更多的是为图个乐。不过,趁着大好春光,看着手中的五彩的风筝飞上天空,也不失为一件美好和幸福的事情。


猜你喜欢

南浔|中国第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小镇

漫步绍兴,梦游江南水乡古城

一个小县城的地方方言,为什么成了13亿人使用的普通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