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马迪笛子独奏《望乡》,一曲醉人!

马迪笛子独奏《望乡》,一曲醉人!

2020-11-10 23:59:09

        听马迪《望乡》这首曲子,有一种在音乐中畅游的感动:笛声徐徐拉开天地帷幕,人沉浸在博大安宁与祥和中,享受被人关怀、牵挂和爱抚。恍惚间,就似一只巨鸟,鼓动双翅优美滑翔;似一片轻飘秋叶,忽高忽低,忽远忽近。那滑翔的鸟和婉转的叶,在飞翔、飘落的不经意间,就组成了《望乡》连绵滚涌的旋律。


醉人的《望乡》,任你怎么听,也听不出这个“乡”的具体位置。这里面即没有秦腔的呐喊,也没有民歌的欢唱,更没有“风雅”的古韵。但一听就倾心,一听就钟情,一听就心领神会。就像“独在异乡为异客”,迎面走来不相识的老乡,而只要他一开口,顿时就似曾相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望乡》若有所思的引子有四句:用“3”和“6”为主音,加四个三连音,就梦幻般把袅袅乡音送进你心田。


接着作者思潮滚滚,似一条长长的线,牵动着游子的心,悠悠乡情如泣如诉,以至于不休止两拍,不平缓一下激动的心,就无法再继续下一段的乐章。
换口气接着叙说,旋律像是变调一样,多次出现“4”和“7”,这时的乡情似一轮弯弯的月,又似一幅大师的画,朦胧中你就这样和乡里乡亲融合到一起了。

从散板到慢板接下来到小快板,整个旋律从心底奔涌,越走越快,奇怪的是没有过多的愁和怨,更多的是感恩、感激和感怀的思乡之情。

欣赏马迪作品要了解创作背景:《秦川抒怀》和《赶牲灵》是马老师上大学时写的,听起来很有朝气;《登幽州台歌》、《远韵》、《山居秋暝》、《大漠》、《塞上风情》是在不得志时写的,有淡淡的忧郁在乐曲里面;《跑旱船》、《纺线线》、《看秧歌》和《望乡》,是在去台湾成名后完成的作品,明显感觉到欢愉的情绪。马老师介绍:受电影《我的父亲和母亲》震撼,《望乡》才音符开始招展,情意如雨雪降临,妙曲从心底淌出。

这种欢愉在《望乡》第三段《童年即景》中表现的淋漓尽致。16音符从高到低又从低到高的双吐,表现的是一种压抑不住的欢愉;紧跟着跳跃多变的旋律,表现的是一种童年的欢快;接下来旋律的流淌有了变化,像是在列数记忆中的欢乐,而泛音的应用,又让这种记忆忽近忽远,漂浮不定韵味无穷。

乐曲第四段又回归到主旋,包括指法也变成筒音作“2”,考虑到这一段的最低音是“3”,我尝试着用筒音作“3”吹,这个“3”连接的第三段最后一个音是“5”,而“5”也正是筒音,过渡到下一段显得很自然,由于音高降了八度,整段旋律在低音部徘徊荡漾,一种对远方亲人渴望、期待、感恩的深情,款款而来,徐徐摇曳,让人不觉就醉在浓浓的乡情里。

          一个爱笛人深夜聆听《望乡》后在论坛上有感而发:“ 江南江北,我去我来。唯有乡情,以载方舟!每一个身在异乡的人都有《望乡》之情,马老师的《望乡》写进了游子的心里,每当听到或者吹起这首曲子,都会想起自己的亲人,也会想起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呵呵,突然想到当年的《打工谣》,“离开父母和朋友,眼含热泪挥挥手,风吹雨打不停留,长长路上默默地走,茫茫人海,幸福难求,烈日晒,寒风透,亲人笑容只在梦里头。”想想异乡为生活劳作的人,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联想起唐代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尽管马迪的《望乡》与之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他们都成了文字的经典和乐曲的经典,于是斗胆套用千古名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做文章题目,一曲醉人尽《望乡》!

丰成全写于2013年立春




(放到你圈子里,朋友们会感激您)

 来源:网络,如涉及原作者权益,请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