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问禅师:“白百合都出轨了,是否还可以相信爱情? ”
禅师微微一笑,指着天空一只飞鸟道:“看看它你就明白了。”
某人仰望许久,若有所思道:“大师的意思是否是说,爱的意义就是不受束缚,让它自由飞翔?”
禅师闭上眼睛道:“非也!我意思是,人家出轨关你鸟事!”
好,我们今天不说白百合,来说说白百合的本家——白居易。
如果你对这个人还不熟悉,不妨先看看这句流传民间脍炙人口的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个诗句就是叫做白居易,字乐天的唐朝诗人,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诗句。
李隆基做梦都没有想到,他和她媳妇的相识相恋那点事,竟然因为这首《长恨歌》而传遍天下,成为大家足疗时的话题。特别是比翼鸟、连理枝,也演化成“比翼双飞、喜结连理,”成为现代婚礼上司仪惯用的祝福语句。
白居易也没有想到,他写的这首诗竟然有那么多的粉丝,千余年来都没有减少。诗歌的阅读量不断加大,还被大量点赞。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这是《长恨歌》中的诗句,写杨贵妃洗澡和侍寝,画面美到令人窒息。
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的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长恨歌》真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感谢白居易给我们提供了如此营养的精神食粮。
那么,在历史中,白居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百度中,白居易被冠以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诗言志!能流传百世的作品,白居易一定有过人之处。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不妨看看白居易,借史鉴今,他或许就是一面镜子,能照到我们灵魂的深处!
1
白居易的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通晓声韵。
尽管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但是在文化教育上,其家庭教育堪比孟母三迁。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这首诗让16岁的白居易一举成名。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闻名长安。
白居易写的诗,生动流畅,通俗易懂,连没有文化的老婆婆都能明白。
白居易一生四处做官,28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
34岁历任授盩庢县(西安周至县)尉,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府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
44岁后历任江州司马、忠州刺史、尚书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
49岁后任朝散大夫、中书舍人、杭州刺史、太子左庶子、苏州刺史。
55岁后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河南尹,太子宾客分司,太子少傅,晚年受封冯翊县侯。
70岁任刑部尚书。
如此频繁的任职经历,让人眼花缭乱。在当时也让一部分人羡慕嫉妒恨!
聪明加勤奋再加品高德厚,再加上皇帝垂青、元稹等同僚多人举荐,,这样好的运气,在唐代诸多大诗人中,恐怕只有白居易了。
从一个区县级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步步到领导,白居易绝对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榜样。
2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白居易做官很是尽职尽责。
元和三年(808年)四月二十八日授左拾遗,授官以后,他非常尽职,每天“食不甘味、寝不遑安”,对朝政、朝官不当的地方大胆提出意见,履行着他的“有阙必规,有违必谏”职责。
白居易在这种忧国忧民精神的驱使下,以左拾遗的谏官身份,大胆举奏淮南节度使王锷是个贪官,使他谋求宰相职务落空。
这样的工作风险很大,那可是一份得罪人的工作。但是白居易从来没有畏惧。
元和九年(814年),授左赞善大夫,陪伴太子读书。第二年白居易以左赞善大夫职务,忠直敢言强烈要求皇帝捕杀宰相武元衡的刺客。
白居易的为官之道,来源于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因为白居易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卖炭翁》是白居易耳闻目睹的新闻,他描写的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
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作为一个清官,白居易也是无能为力。所以,转任地方官后,白居易极力关心民众疾苦,官名甚好。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出任忠州刺史,到忠州以后,干了不少实事,最突出的是大规模绿化城东山坡。
任杭州刺史期间,加高湖堤,修筑水闸,增加西湖容量,解决了钱塘、盐官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难题。后人将西湖一段河堤命名“白公堤”,以表其功德。
任苏州刺史期间,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河北修筑道路,即今苏州名胜“山塘街”。
会昌四年,他七十三高龄之时,仍尽力所及,倾自己资财,开凿了龙门石滩,使险路变通途,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件大事。
如果在现在,白居易去世后,他的悼词一定是这样:
一生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克勤克俭,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尊敬和爱戴。
3
白居易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风流和浪漫主义的色彩,贯穿诗人一生。
白居易少年时代,在地徐州符离(今安徽省宿县境内),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湘灵相识,两人朝夕不离、青梅竹马。
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邻女》唐 白居易
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但是在那个万恶的封建的社会,爱情终因不是门当户对而终结。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执拗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不让他们见面。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长相思》 唐 白居易
有过在初恋阶段失恋的人,就可以想象到白居易是多么的痛苦。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但直到元和七年还写诗思念湘灵。例如《夜雨》、《感镜》等。
后来白居易蒙冤被贬江州途中,和杨夫人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
其一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其二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不过,我至今不明白,那时候,白母已是花甲之人,湘灵未嫁,白居易何不悄悄纳妾呢。湘灵一定会愿意的,不然不会等到老姑娘的年龄,还不出嫁。再说毕竟在那个社会,也是社会民间习俗,国家政策和上级领导也认可允许。
说远了,言归正传。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白居易在回洛阳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0多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
或许在感情生活中,受到了刺激。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位上,开始放纵豪饮。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
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这里的妓,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妾或家庭歌舞妓,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纵自娱,直到暮年。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最出名的是小蛮和樊素。
唐孟棨《本事诗·事感》中记载:“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现代人形容美女说樱桃小口、小蛮腰,或许就是来自白居易家中的这两个歌妓。在唐朝以胖为审美标准的年代,白居易却喜欢身材苗条的少女,意识绝对超前。
白居易后来老了,体弱多病,决定放手,他不希望他们跟着自己吃苦。但是樊素和小蛮等对白居易还是蛮有感情的,都不忍离去。
当然最后于白居易70岁的时候,樊素和小蛮还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写道:
两枝杨柳小楼中,
袅娜多年伴醉翁,
明日放归归去后,
世间应不要春风。
五年三月今朝尽,
客散筵空掩独扉;
病与乐天相共住,
春同樊素一时归。
可以想象,一个七十高龄的老人,在这样一个年龄,还有歌妓相伴身边,情商该多高呀!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某日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商人前月买茶去了,至今未回。
白居易借机赶紧邀请她过来喝酒吃饭,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
临别时,白居易即兴发挥,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一个琵琶女,一个乐伎,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艺人,引发了白居易如此的感叹。看来,重情之人都有女人缘阿!
白居易一生感情的聚散离合,于初恋、于妻子、于歌妓,甚者时一面之缘的女人,都是牵肠挂肚一生,让人唏嘘不已,多情之人生活的真是太痛苦了!
4
重感情之人,大都是热爱生活之人。白居易是一个诗人,他在生活方面比一般的人都会生活,也更懂得生活,白乐天就是一个乐天派!
白居易喜欢到野外郊游,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
北宋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白居易和陶渊明、李白一样,性嗜酒,自号“醉吟先生”。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
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
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檄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
家虽贫,不至寒馁;年虽老,未及昏耄。
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
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
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墅,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
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
还是翻译成白话文吧!
有个叫醉吟先生的,不知道他的姓名、籍贯、官职,不清楚他是谁。
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老之将至,退居到洛城。
他的居处有个五六亩大的池塘,有一片竹林,
数十株乔木,台榭、舟桥体制虽小但都一一具备,
先生在这里安逸地生活着。家中虽然清贫,
但还不至于饥寒交迫;年纪虽已大了,
但还不至于昏聩糊涂。
生性喜欢饮酒、抚琴、吟诗,酒徒、琴友、诗客多与他来往交游。
游乐之外也寄心于,通学小中大乘佛法。
跟嵩山的高僧如满是佛门中的朋友,
平泉的韦楚是山水之友,彭城的刘梦得是诗友,
安定的皇甫朗之是酒友。每当与他们相遇,
先生都欣然忘归。
洛阳城内外六七十里有泉、石、花的道观、寺庙、山丘、野墅,先生都去漫游过;别人家有美酒弹琴的,先生都去拜访过;
有书籍、歌舞的地方,先生都去观赏过。
文章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笔法,假托为不知姓名的“醉吟先生”立传,实乃作者自传。全篇以“醉吟”二字为文眼,抒发“嗜酒耽琴吟诗”之乐。
你看白居易多会生活!会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采莲曲》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犹如一卷浪漫风情的画面。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词三首,诗人开篇就直抒胸襟,脱口赞美江南好,肺腑之言,淋漓尽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
……
白居易年少得志,虽仕途跌宕,但也风生水起。爱情虽有不悦,但是有众多歌妓陪伴倒也不会寂寞。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诗文流传千古,被世人称羡。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享年75岁,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葬于洛阳香山。
皇帝唐宣宗李忱专门写诗悼念他: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时隔1000多年后,白居易的诗歌依然传诵在民间,成为经典国学的一部分。
在历经历朝历代战火的硝烟和动乱,我们能手捧白居易的诗,是一种荣幸,他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去寻访一千多年的青山绿水、十里桃花、春雨江南、小桥人家,去感受先人们春耕夏作、春华秋实、商贾远道、风土人情。
白居易留下的二千八百首诗篇,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我们可以想象,往事越千年,你会看到无比睿智的白居易,他站在细雨飘飞的杨柳枝下,注视着千里之外……
读他少年之路,可以励志;
看他执政之道,可知官德;
品他情感世界,可谓养心;
学他热爱生活,可冶情操!
温馨提示:
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本文仅供分享学习,不做商业用途!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