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 盼望着
在第一篇书评之后
第二篇书评也在万众瞩目中
严肃正经潇洒机敏专业地登场了!
今日书评相关专业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
来自费晔同学的
《百川归海——读<暗流:1949年之前
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有感》!
全文共2498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阅读《暗流》一书的缘起是《考古学史》这门课程,徐峰老师在开课伊始照例推荐了与课程相关的书单。说来惭愧,这书单中的许多书,我并没有读,仅仅是翻了翻序言和目录,唯一完整读下来的,只有这一本《暗流》而已。
《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
(图源:豆瓣)
《暗流》一书的作者是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徐坚老师,主要研究考古学、艺术史和物质文化方向。徐坚老师的书,起名都很有意思,除了这一本《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还有一本《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冒号后面是简明扼要的内容概括,前面选的词语却是意思到了,独独不点破,颇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在那若干本书中一眼就会选中这一本,对它有想要读下去的欲望。
徐坚老师
(图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网站)
《名山:作为思想史的早期中国博物馆史》
(图源:豆瓣)
从目录来看,全书共有包括绪论,九个章节和余论十一个小部分,呈现了1949年之前中国考古学的多元景象。我觉得,这十一个部分并不是并列展开,好似串起一挂珍珠项链,而应当是像长江自各拉丹冬峰的雪水开始,汇集沿途的河流,奔涌着入海。就像是这本书从绪论开始,,到用《邺中片羽》和《河南安阳遗宝》构建起区别于前者的安阳另一番景象:河南地方发掘,猖獗的盗掘行为,外国学者的研究,两相结合才能展现出较为完整的安阳。其后安阳之外的地方考古发掘,史语所之外的考古金石学人,安阳范式之外的考古学范式,如此种种,则与安阳传统一起,描绘出1949年之前,中国考古学的全貌。至于余论,作者在其中自言:“除了揭示此前没被关注的考古学史侧面,暗流视角同样呼吁我们反思此前定义的主流传统,从而为考古学史乃至考古学研究带来全盘性影响。因此,暗流视角无疑深受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的影响,或者说,暗流视角就是后过程主义考古学。”我一直以为,要运用一个理论是很难的,一不小心就容易陷进生搬硬套的境地,好的境界应该是读了许多的书,说了一些东西,而后回过头来细细揣摩,这才幡然领悟,“喔,原来我之所以会这么想,是先前看过这个理论,潜移默化中受了影响啊。”这篇余论,便是给了我这样的感觉,徐坚老师在前面的内容中,不曾有过半点“根据后过程主义考古学,所以如此这般”的言论,而只是将中国考古学的多元画卷徐徐展开,读者自己也咂摸出了些许滋味,临了最后提这么一笔,可谓画龙点睛,我个人很喜欢这般“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
全书值得思考的点颇多,如果非要选出那么一二三个说道说道,我将选择国族主义与乡土情怀,大历史与小人物,回访与深描这三个关键词。
“近代意义的田野考古学输入中国之时,基于文化-历史的国族主义考古学在全球范围正处于高涨时期,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也是新兴的考古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田野考古学因此走上具有历史学倾向之路。”近代中国的学界,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理论,以海外留学为风尚,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够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在中国近代考古学发展过程中西方考古学与传统金石学的共同影响,也体现在容庚在中国青铜器图录的编辑上,几乎以一己之力对抗了整个日本学术界。中国的知识分子,在骨子里是极其骄傲的。
容庚先生
(图源:百度图片)
《颂斋吉金图录 颂斋吉金续录 海外吉金图录》
(图源:豆瓣)
如果说“国族主义”是相对国外-国内的交流博弈,,理还乱”的恩怨情仇。安阳发掘中河南学人的介入,“安阳之外:从浚县辛村到苍洱之间”,“众流:多元化的考古学群体”,“挖掘乡土:朱提堂狼洗、,地方上考古和博物馆事业上的探索。时至今日,。最直接的莫过于家乡土地上的文化,发掘出的珍贵文物,想要看到总不是那么的容易,一不小心就要千里迢迢赶去首都或者省会,看着展柜里或许曾经就埋藏在脚下的文物,想想家乡那“豪华”博物馆里寥寥几件精品文物,心里不免微微发酸。
“物证观下的历史考古学常常将考古学发现和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因此对精英的兴趣多于对普通人的兴趣,对墓葬的兴趣多于对居址的兴趣,对作为文字载体物质的兴趣多余对物质本身的兴趣。”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史学传统的国家,历史考古学的倾向表现得十分明显,哪怕是现在考古学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得不说历史考古学的身影依然可以时常望见。这注定了那些“无名群体的无名历史”,如果不刻意挖掘,只能永远地留在时光的深处,悲哀又无奈的好像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人死后进入亡灵世界,可要是没有人记得,连亡灵都做不成。如果没有徐坚老师的这一本《暗流》,那么那些主流之外的考古学努力,缺乏传承,随着时间的逝去而被人们忘记。
徐坚老师在书一开始的绪论部分,就提出了考古学“回访”和“深描”的作业方式,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全书。“回访”一词来自于民族学调查方法,而在本书中,我更愿意将之理解为“反思”。其实对于学术史的梳理,本身就是一种反思,看看我们来时的路,想一想接下来要这么走。徐坚老师的创新点在于,“反思考古学史的视角和写作问题”,提出“考古学史的写作不应止步于按照年代关系排列考古发现、研究著作和学人交往,而应该展示田野方法和阐释理论基础上范式的形成和转型”,正因此他在绪论部分就梳理了从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代表的线性写作范式,到威利和萨波罗夫合著的《美洲考古学史》代表的阶段性写作范式,再到布鲁斯·崔格尔《考古学思想史》代表的“作为思想史的考古学史”的多元模式,并在其后的内容中,在具体的案例中不断强调考古学史写作范式。
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
(图源:豆瓣)
布鲁斯·崔格尔《考古学思想史》
(图源:豆瓣)
总体而言,徐坚老师的这一本《暗流》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著作,视角独特,概念界定清晰,思维逻辑合理顺畅,材料丰富详实,强烈推荐给诸位。
以上评述,仅为笔者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感悟,还望诸君批评指正。
第二篇书评就到这里,
是不是还意犹未尽?
不要着急 敬请期待后续书评~
以及欢迎在留言区多多讨论 百家争鸣~
本文鸣谢 15级文博专业费晔 供稿
编辑 李文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