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下的古朴民族
黎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 海南岛的世居民族, 自远古以来就在这片热土繁衍生息,开垦与建设祖国南疆, 守护国土。《山海经》 称黎族先民为 “儋耳”。“黎族” 称谓始于唐末, 宋代固定并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民族识别,族称统一为“黎族”。
黎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黎族的总人口为1 463 064人。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省,黎族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市、 五指山市、东方市、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陵水黎族自治县等 9 个市县,小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 、琼海,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区也有黎族的分布。
黎族有语言无文字。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分哈、杞、美孚、润、赛五个方言。随着黎族与汉民族的交流加深,黎族逐渐通用汉语文。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均使用汉字,1957年在政府支持下曾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黎文,但未推广。
黎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体系, 信奉原始宗教,“万物有灵, 灵魂不灭, 鬼魂无处不在 ” 是其宗教观念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万物有灵、 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方式。黎族只有鬼的概念, 没有神的概念, 没有好鬼、坏鬼之分,鬼是不能侵犯的,否则会引来灾祸, 给家人、 族人带来灾难。秦代以后随着汉民族迁居海南岛,外来宗教的传入, 黎族社会原有宗教先后融入了道教、佛教、等的一些成分,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区,有一些村民信奉道教、佛教与。因此黎族一些地区既有从事原始宗教活动的“爬柔”(黎语音译)、“鬼公”“母娘” 等神职人员,又有从事道教活动的神职人员“道公”,也称为“三伯公”。
黎族传统服饰主要是利用海岛棉、麻、木棉、树皮纤维和蚕丝织制缝合而成,其服饰色彩绚丽,款式和花色因地区而各异。男性一般穿无领、对襟、无纽扣上衣,下衣为犊鼻褌、短围裙、吊裙,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女性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下身穿或短或中或长筒裙。男女服饰均喜各种饰品加以点缀。此外,黎族女性以前有文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文身。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和各民族交往的频繁,黎族服饰加速了变化。
黎族的民间手工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包括纺织、编织、雕刻、制陶和绘画、镂纸等。民间传统工艺品以黎锦、刺绣、陶瓷最为著名。出产的黎单、黎锦、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而享有盛名。此外,黎族以天然的木料刳空制成的各种独木器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黎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有牛节、禾节、山栏节等。春节和三月三是黎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其中,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黎语称“符念符”(音译),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黎族文学主要表现在口头文学上,有神话、叙事诗、传说、故事、寓言、歌谣等,其中以神话、歌谣尤为出色。如反映图腾崇拜的《黎母山传说》,反映开天辟地造人创世的《大力神》等。此外,民间故事有《尔蔚》等。
黎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及器乐三类。民歌,按生活内容划分,主要有劳动歌、情歌、叙事歌、风俗歌和日常生活歌等。黎族的传统器乐曲多为独奏,如鼻箫曲、洞箫曲、口弓曲、利咧曲、叮咚曲等。曲调因支系、地区和演奏者的不同而有差异。民间舞蹈有劳动舞、生活舞、仪式舞等三种类型,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黎族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土枪射击、射箭、射弩、摔跤、荡转车、荡秋千、跳竹竿舞、钱铃双刀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