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啟明摄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造就了贵州的灿烂独特。而一脉相承的古老手工技艺,在黔中大地孕育出的是令人赞叹的精美绝伦。纵观贵州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可谓种类繁多,特色独具,既有“凉秋夜笛鸣,流风韵九成”的铜仁玉屏箫笛,又有“漆色光亮可照人”的毕节大方漆器,更有“深厚迷离、斑斓夺目”的黔南平塘牙舟陶。这些曾散发出迷人光芒的工艺品,在潮流奔涌的今天,既有着先天的品牌优势,同时又面临着发展上的考验和挑战。当全域旅游成为时代的选择,当文化追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贵州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品如何焕发生机,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成为具象化的多彩贵州的一道待解命题。
“三朵金花”的前世今生
玉屏箫笛、大方漆器、牙舟陶,作为贵州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不仅表现在它们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还表现在它们以高超的制作技艺蜚声海内外,它们代表着贵州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底蕴,是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的“三朵金花”。
“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这是古人对玉屏箫笛的赞誉。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玉屏箫笛已走过400余年的发展历程。
玉屏箫笛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它不仅是一种音质良好的民族乐器,同时也是高雅的工艺品。2006年,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清两朝,玉屏箫笛是深受皇室垂青的贡品。1913年和1915年,玉屏箫笛先后获英国伦敦国际工艺品展览会银奖和美国旧金山国际博览会金奖,在我国民族乐器中,玉屏箫笛最先获国际大奖,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玉屏箫笛进入黄金期,年产箫笛一度达到50万支。之后,由于市场因素,玉屏箫笛进入十多年的低谷。直到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才迎来一个新的复兴期。为了保护玉屏箫笛这一珍贵的文化产业,玉屏自治县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培养200多名教师学习箫笛,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中也设有箫笛课。同时,在各乡镇设立竹林基地,以保证箫笛制作的原材料供应。我省著名文化学者余未人说,纵观玉屏箫笛的发展历史,每一次兴盛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值得探究。
与玉屏箫笛齐名的大方漆器,其生产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大方漆器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清道光年间的大方皮胎描金漆器,与北京雕漆、山西云雕等齐名并载入史册。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方漆器的少数民族特色和皮胎隐纹,在全国是独树一帜的。”在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贵州省级非遗代表传承人高光友眼中,大方漆器无可替代。
但大方漆器在全国的产值占比不足1%。2016年,高光友的漆器厂产值只有120万元,对比扬州漆器厂上亿的年产值,让名声在外的大方漆器处于尴尬境地。高光友认为,扬州、福建、平遥等地漆器产业做得比较好, 原因在于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他们的产品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材料以及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大众市场上的销售自然较好。大方漆器则处于纯手工制作阶段,产量低且成本高,在中低端市场上几乎没有丝毫竞争力。
漆器可以制作实用品、纪念品、艺术品,在古建筑的保护修复中,大方漆具有防蛀防潮、耐高温、耐磨、防酸碱盐等特点,是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从国内外对漆器的需求来看,漆器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产业化空间巨大。”多年来的会展经验,让高光友有信心做好大方漆器。
产业化开发离不开机械化的配合,同时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从其每年的销售额来看,人工费、原材料费、管理费等费用的支出,已让高光友无力开展产业化尝试。他希望政府能予以更多的政策支持。
与大方漆器相比,中国十大名陶之一的牙舟陶境况稍好一些。牙舟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据平塘县志记载,其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是一项穿越了600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多次代表贵州陶瓷工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并获得多个国家、省级奖项。在近现代史上,牙舟陶曾经辉煌一时,甚至因为有了牙舟陶,让许多人知道了贵州,知道了黔南,知道了平塘。
牙舟陶在历史长河中起起伏伏,上世纪80年代,平塘县在距牙舟20多公里的县城办厂,结果每况愈下,最后彻底消失。而始终一直冒烟的牙舟镇当地的几家窑子,仍在继续生产,但因产品不及时更新换代,生产制作规模一直上不去。
在牙舟陶传承人张禄麒看来,牙舟陶可以尝试产业化,因此他在保留传统的柴火烧窑方法的同时,引进燃气烧制牙舟陶,目的是缩短烧制时间,压缩人工成本,而产品质量并非因为改变烧制方式而改变。
“总量小,种类少,民族民间旅游商品分量不足;品牌竞争力弱,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弱,科研投入经费不足;缺乏叫得响、规模大、市场覆盖面广的本土品牌企业。”贵州省经信委常务副主任杨静在近期召开的全省民族民间工艺品创意研发座谈会上,指出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品牌所存在的问题。
传统秉持与产业化生产共济
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响亮的名声,贵州的“三朵金花”在现实中艰难前行。
到底是跟随时代大潮采用工业化的方法制作,还是坚持传统的手工技艺?这是大方漆器、平塘牙舟陶、玉屏箫笛面临的现实困境。
江西商人张峰荣慧眼独具,他认为,牙舟陶文化底蕴深厚,做成产业大有可为。他相中牙舟陶,放弃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奔赴平塘寻找新路,于2013年7月在平塘通州镇建立贵州牙舟陶瓷产业园。
张峰荣的牙舟陶瓷产业园项目规划投资5亿元,占地170亩,项目规划包括陶瓷研究所建设、高岭土开发与利用、建筑陶瓷生产、艺术陶瓷生产、包装陶瓷生产等5个板块。项目分两期实施,第一期投资1亿元,完成牙舟陶瓷研究所和2个实验车间,一个原料车间建设;第二期计划投资4亿元,完成整个规划建设任务,真正形成“陶—文—旅”一体化产业集群。目前,已完成一期投资4000万元,完成标准厂房3栋共2500平方米,陶瓷研究所及实验室共500余平方米等建设任务;厂区配套设施建设初具雏形,已具备研发和生产条件。
张峰荣的动作几乎是革命性的:改以前单一的传统日用陶瓷、陈设陶瓷生产模式,将企业发展成为以高档日用陶、艺术陶、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主体,以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生物陶瓷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于一体为前进方向的新的产业发展定位,着力建设省内首家陶瓷高新技术企业和陶瓷产业孵化基地。
张峰荣的动作不限于此,他主动出击,推进和扩大与贵州省花溪大学城管委会、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贵州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推进牙舟陶传承与研发中心建设,学习借鉴景德镇、佛山、宜兴等地先进陶瓷企业好的经验和做法,使企业尽快步入正轨、产生效益。
张峰荣的举动无疑具有很大的颠覆性。此举意味着,贵州的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可以做成大市场。“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发展,如果墨守成规,就不会做成那么大的产业了。”
近年来,贵州省正努力建设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在这一大背景下,民族民间手工艺品走出去获得重大机遇。以2014年为例,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品产值,就超过500亿元,预计“十三五”期间达1000亿元。在这个大盘子当中,民族民间手工艺品扮演的角色十分抢眼。
为推进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我省推出一套强有力的政策,加快全省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产业化步伐,打出“一个规划、一个政策、一个文化产业创意园、一个人才培养高地、四大平台”的产业发展“组合拳”;鼓励龙头企业、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师和村镇建立“企业+大师+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合并和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重组整合,着力培育一批销售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力争培育1至2户上市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链横向延伸和纵向配套,形成若干个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民族民间工艺品大师为支撑、千家万户参与的产业集群。
从2006年至今,我省连续每年举办“两赛一会”,通过多年的精心打造,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手工艺产品走向市场,被世人熟知。
此外,我省相关省直部门积极制订《“十三五”贵州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收集汇总由省政府出台系列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方向,以现有企业和重点项目为抓手,培育市场主体,培养扶持人才,创新产品设计,强化配套协作。
政策带来机遇。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措施支持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发展。例如,大方县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重点打造“大方漆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将漆器产业的发展与文创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铜仁市政府与玉屏自治县政府每年各投入400万元,支持玉屏箫笛的发展资金,用于解决箫笛的生产基地以及制作人才的培养;平塘县将牙舟陶制作技艺带到课堂,在学校开设陶艺班,为后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等。
“产业化发展是必须之路。”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中国区主席、贵州省旅游文化大使陈平认为,贵州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大省,现有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和文化产品主要还停留在原生态的创作层面,应当立足贵州现有的手工艺文化基础,通过挖掘整理、提升创意,将以收藏为主要价值的手工艺品转化为更具生活化、实用化、时尚化、精致化的产品,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授这些古老技艺。
传统生产与产业化生产并不矛盾,在秉持特色的前提下将贵州的无数朵“金花”做成产业,不是没有可能。产业化带来的效益和前景说明,要消解发展的尴尬,应当放开手脚,后发赶超。产业化不等于放弃手工制作技艺,而是把手工制作技艺放大。在保护中发展,这是我省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唯一选项。
(本文刊于贵州日报3月10日9版)
微美编:曹 雯
编 审: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