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热门音乐 >千百年来的琵琶声,是谁在弹?

千百年来的琵琶声,是谁在弹?

2020-10-02 19:25:30

点击上方杜甫文化之旅,带你喝酒品诗!

 读诗好
不知老之将至
我是老杜
每逢周末带您赏析诗圣杜甫传世佳作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原文 —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译文 —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向荆门,

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空向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

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

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 注释 —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离开。紫台:汉宫,紫宫,宫廷。朔漠:北方大沙漠。

(4)省识:略识。一说“省”意为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5)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佩:通“佩”。

胡语:胡音。

(6)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怨恨。


— 背景 —


这首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 鉴赏 —


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本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 老杜说 


昭君的怨恨忧思是一种永远怀念故土的深厚情感。


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老杜就是要将昭君的故事安置在“高江急峡”的阔大背景中,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她。


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与后文塞外雄浑苍茫的意象是一致的,看似突兀的起笔更烘托出昭君为了祖国远嫁异域的悲壮和不凡。


系列文章推荐:

举杯浇愁愁更愁,野望谴忧忧更忧

岁月静好之下,掩埋着斑驳破碎的梦想

八月秋风过境,吹出新竹清香

你的善良,需要一些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