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河,老东坎的母亲河。当年,陆地运输不发达时,承载着內输外运的重要角色。小时常在河中戏水玩耍,避暑纳凉,伴我欢度童年时光。并不太宽的前河,河水清澈,正常水位约四十米。六四年夏天,暴雨成灾,河水漫至两岸,竟似有六十米出头,平常不费劲就能横渡的河面,河阔水深,白汪汪一片,看着让人害怕,竟不敢游过。
平日里,前河里一片繁忙。运粮、运煤的大船,到新建桥东面的张家河口,拐弯向北至东坎粮库和再北一点的煤炭厂泊岸。运沙石、缸、盆、棉花匣子的船只,你来我往。民船、渔船,间杂其中,川流不息。偶见快占河宽一半的大型货运船队,那阵势和威风,小渔船赶紧避让。船过掀起的浪头,波波扑向河岸,发出“啪、啪”地响声,一副繁忙热闹的景象。
,排上有人照样拖着根撑篙,掌握着竹排行进的方向。临西土桥东不远处插篙停排,此处就是“滨海县竹藤社”所在的地方。
老东坎过去有竹制品手艺的人家,大多居住在前河北岸。从刘洪车行旁的竹器店往西数起,至红星桥能有四、五家。老街里“双游里”巷东和西街有两家不大的门市,专门卖些菜篮子、小竹车类的竹制商品。
我幼儿班、小学、初中都是同学的金成佐家,就住在中市桥北西头第二家。他的父亲就是过去人统称的“竹匠”。祖传的竹藤手艺,技艺高超、编织高手、行业中的能工巧匠。小时候,经常去前河边玩,经常见到金大爷劳作的身影。正常人的身高,身材略显单薄,坐在也一定是他自己做的小竹椅上,脖子上挂着一块很厚的围裙,拖到底已经盖到脚面。金大爷顺手从地上抽过一根竹料,到了手中,一头搭在地上,瞄眼看个直。立起身来也不用尺,手扠了几下,左手大拇指掐住一位置,右手拿过一把小竹锯,左脚把竹子踩在板凳头上“咕嗞、咕嗞”锯了起来,不听几声响,一段竹子应声落地。再拾起,照此长度如此这般。很快,一样长短的多根竹料,成批生产样的,顺着摆在竹凳前。
回过身再坐到小竹椅上,喝一口大瓷缸里的水。顾不得再喘口气,左手拾起一截竹棒,右手拿起一把刀背很厚的劈刀,从竹子当中砍去,竹棒顿成两半。遇软绵性强的竹子,一刀不见得能截开,刀劈在竹丫里不上不下。此时金大爷定会连刀带竹,向上扬起,使劲往地下一磕,借着劈刀本身的重量和应力,任再绵、再调皮之竹,也会两面分开。再拾起一半边,每隔一厘米样劈一刀,动作麻利、熟练。袋烟功夫,一根长竹已经成了一堆长短、宽窄一样的碎料。
再喝上一口水,站起身,直一下那略显佝偻的腰,顺势摸摸这根竹子、看看那根料,心底里盘算着,什么料子用在哪里最适当,权当是休息过了。重新坐回竹椅,戴上比手掌大许多、已经见洞的旧皮手套,拾起一根刚才劈好的篦条,去竹节。砍刀所到之处,雪白的竹內节,刨花般纷纷落地。反手换把刀口锋利的削刀,对竹面节稍作处理,两边再作一倒角,一根光滑的材料摆在地上,随着处理后渐渐多了起来的成品,与原料堆相比,明显没有了枝枝丫丫的感觉,看着顺眼、舒心。
经常站在靠路边的屋前,看金大爷的竹编工艺,特别是一根篾条能有丈余,且只有筷子样粗细,处理内、外节,连更细、更薄的竹筛子篦条都不见有断的。真想看看断了会是什么样,但不管多长,总是希望变为失望,不禁为金大爷的高超技术喝彩。
和服装社一样的时间,竹编业也联营,成为“滨海县竹藤社”,隶属县工业局,和县服装厂一样属大集体性质。那时候,前河南岸沿河边有一条路,虽不很宽,但可从中市桥一直到西土桥。新成立的厂子,就在靠现在叫“红星桥”的东边,和刚搬到前河边的县人武部紧隔壁。
县竹藤社的大门都是竹子做的,栅栏般的大门上有一三角形雨篷,上面盖着的稻草,象渔翁的蓑衣一样。特别是下雨时,雨水落在河水中、竹排上,溅起的点点水花,那濛濛的感觉,很有一种诗意。小时候的我们什么都想学,打乒乓,学钓鱼、钉几溜(蝉)。一时心血来潮,竟然想吹笛子。笛子有了,吹的方法不对,笛膜子也容易破,没钱买。想到金成佐,带我去竹藤社找竹膜,也亲眼见到些竹编工人劳作的景况。
竹藤社也不大,工人不是很多,除了三、四间门朝东的草房外,就是同样是竹子搭建的工棚,遮阳可以,遮雨肯定不行。每个工人都系着和金大爷一样的大围裙,有的破得厉害,甚至有点油光发亮,像剃头铺的荡刀布。生产的品种多样,大物件如竹床,边框的竹管很粗,一面凿成对称的方洞,再用几根像竹扁担做横撑,两头用细一点的竹管,內囗切成槽,排入光滑的拇指宽、也很厚的竹片,将竹管插入竹床的两端的圆孔中。基本都是紧配合,装好后再稍微整理,用木砂纸打磨,竹床就成功了。这种床的销量挺好,过去人家基本都有。特别在炎烈的夏季,老街里的人们,躺在被汗液煮过、黄得发亮、但也凉快的竹床上,手摇芭蕉扇,望着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说着闲话,是那么的愜意。
过去人家劳口多,因为受“人多力量大”口号的影响,生育没有计划,怀了就生,生了就养,每家五、六个小孩属正常,生的也稠密,难带难养。此时,小竹车就是每家必备,能帮大忙的家具。夏天里光着小屁股,肚子仅挂一肚兜的小孩,站或坐在竹车的凳子上,凉快又安全,大人只要带点眼,可以放心做事。小孩如有屎尿的作践也不妨事。抱出孩子,把小竹车拿到阴沟处用水一冲,找块干布一抺,把小孩再放进竹车里,继续做她们的事。在小竹车的底部加上四个木辘轳,出外推着也方便。躺坐均可的竹床,与小竹车一样的功能,四周设计围挡,小孩睡着舒服,大人感觉放心。因为体积大,买的也贵,非每家都有,一般都是亲戚家,能错开时的借用,总之,竹床就是件不得闲的家具。
竹藤社的人都不闲着,这边的人做筛子,篦条特细。编淘米箩子的篦条,虽细但比较比较厚。编织时,地上摆着横竖成排、一根压一根的起头,拓展越来越大,工人们索性抱在怀里添篦条。动作象机器样的呆板,但快捷。成型后用较宽的篾片收圈,再用藤丝扎口,调整一下篾条,筛子就做成了。淘米箩子的制作,还要加上手拎的把子。过去人上菜场必带的菜篮,滨海人都叫它“大络子”(音),有大有小,多种多样。工艺没有筛子、“淘米络子”精细,但可以装很东西,青绿皮的竹篮子,结实耐用也实用。今天,非常环保的“大络子”,因为没有塑料袋的轻便,已经绝迹,实在是件可惜的事。
看着工人们那娴熟的动作和忙碌的情景,竹子在他们的手上就似玩具一样,砍砍削削,磨磨刨刨,三划两绕,即刻中就能成就件件商品。竹筷子,竹刮子、锅铲子,还有编织密集,那么费工,想想都不可思议的茶瓶壳子。
过去,竹制品与人们有太多的关系,遮雨、遮阳的油布伞;看戏看演出的竹笛和响板;驱虫防蚊需要的竹门帘、帐竹杆;爬高弄低的竹梯;休闲的竹躺椅……生活中无处不在。放碗筷的碗橱子,都是竹制的,不怕水淋、还透气,还想听听开碗橱时,那“咯吱、咯吱”的声音,还真的就从我们这辈消失了。
有一个多少年都放在心上的不解之迷?天天与竹制品打交道,竹匠师傅这手如何吃得消,手上一定会经常戳上竹刺,该有多疼?不敢想象也不敢多想。但愿他们在此问题上,有他们防治的绝招,或竹刺对他们充滿老茧的手是无可奈何。
相呆时间长了,才想起自己有事要办,匆忙找起竹膜来。哪里是自己想象的那样,以为找到剖开的竹子,在內壁上揭下来就可以了。事实上,钉在湿竹子上的竹膜也揭不下来,一抠一个洞。稍微干点的竹膜揭一点,断一点,根本不能成块。试了几次一样的结果,只好作罢。我这人做什么事没有定性,学什么都是“新兴头”。当年如能象微友郑尧兵一样,坚持苦练,丢了几十年的笛子,退休后重拾,一曲“扬鞭催马送粮忙”,吹起来仍是那么好听,让人佩服。说句笑话,对我来说,捡不着竹膜,想成一个音乐家的梦想被打击,到后来,依旧是个乐谱不识、五音不全的“幻想家”。
有竹无藤不成社,虽是竹在先、藤却是竹制品中固定、绑扎的重要物体。用藤丝编成的坐椅轻便、透气。用藤条做成的竹绷床,弹性好、柔软舒适,堪比现在的“席梦思”。过去,有这种床的人家,家境一定不错。因为有了藤条的装饰,象筛子、大扁子、淘米箩子,好看又结实,家家户户必备或互借是常有的事。
、正红公社柳编厂,与当年的竹藤社有相似之处,所制藤、柳产品五花八门,颇受西方国家消费者的欢迎。因为是原生态的环保物品,久了,一定会被人们重新认识,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
外公家曾经有一藤拍子,藤条筷子样粗细,多少根排列,编成似“中国结”样的花纹,非常好看。被桐油浸泡或多次油刷呈古铜色,如有一层包浆,十分养眼。手柄用藤丝缠绕,抓在手上十分轻便,但扑打被太阳晒得蓬松的棉被,却很得心应手,“嘭、嘭、嘭”的响声犹在耳旁。十分可惜,,被视作“封、资、修”的东西,不知去向。
,国庆十周年,集中了不少匠人在东坎镇福利厂的小礼堂,扎灯笼、扎各式花灯、制作狮子和十几个人齐舞的长龙……。各单位积极参与,想尽各种办法,制作花车,家家都想出彩。父亲所在的医药公司,由我大舅殷昌延负责,请了金成佐的父亲和全国著名的连环画家顾乃深,就在“大德生”药店最后边的药材库里,两位能工巧匠,各显神通、密切配合。扎的扎、画的画……,几天的功夫,制作出一款“观音老母”站在莲花座上执壶,向脚下童子手中钵盂注水的作品。摆放在桌面大小的抬桌上,栩栩如生,非常精美。加之有干电池配合、小电灯珠的闪光效果,不同凡响,在祖国“十年大庆”的游行队伍中,引人注目、最受人欢迎。
流传千年的手艺,到今天已经少有人继承。金大爷家也不例外,子女因为下乡插队等原因,无缘子承父业,后而从政、从商,颇有业绩。特别是老三金成君,在绘画上下了苦功,因为良好的遗传基因,也可能是耳濡目染,自小接触得多了,对竹篮、躺椅、芭蕉扇,瓜果、蔬菜、花鸟山水等情有独钟。作品朴素纯真,乡土气息浓郁。“大络子”里的萝卜、冬瓜、黄芽菜似真的一样,仿佛能拎起就走。去年,在上海的拍卖会上,一幅作品,创下拍卖会的新纪录,让人惊叹。
竹制品,现在已经不太多见,因为六十年代后期的“塑料革命”,让传统千年的手工业,受到致命一击。几乎所有的产品都被花型多样、五颜六色、轻便耐用的塑料或闪光发亮的不锈钢所替代,竹匠有些工艺已经到了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境地。
竹制茶瓶壳、“大络子”的消失,显然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毕竟是与人们的生活有过密切的关联,惋惜之际,让人不忍相忘。
写于201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