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Vol.13台湾国光剧团·京剧歌唱剧《孟小冬》观后感

Vol.13台湾国光剧团·京剧歌唱剧《孟小冬》观后感

2022-05-05 21:08:25

大家好!上周五的聚会上,小洲为各位推介放映了由台湾国光剧团排演的京剧《孟小冬》,观后讨论气氛很热烈,同学们纷纷畅所欲言。下面是小洲为大家带来的第四小组同学的相关剧评,也欢迎同学们与小洲继续交流,呈现更多的精彩评论。

向内转:寻觅“声音”

刘春芬

这无疑是一场匠心之作。导演李小平、编剧王安祈、主演魏海敏,三大主力似乎已然传递着这场京剧歌唱剧可视可触的魅力。

台湾国光剧团一直以“现代化、文学化”为原则,对这位独立而孤傲的女子——“梨园冬皇”孟小冬的“再现”也无疑秉守着此旨。乐队在后区洋溢演奏,“孟小冬”(魏海敏 饰)在前区的一方静土中回眸岁月,双重叙事下灯光亮起,“冬皇”身着旗袍,气韵斐然,且看她女娇娘与男儿郎相缠的七十载如何被呈现。

魏海敏扮演生活中的孟小冬(来自网络)

乍一看,似乎“孟小冬”在自己的传记中翻开了第一页的自白,她的少年成名,无疑是一抹荣光的回忆;她的北上识梅,展现了与《四郎探母》、《游龙戏凤》中截然不同的羞赧;而她的一封《紧要启事》,留下了“负心是谁名”的果断;她的识杜拜余,让她真正找回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番英气。很显然,这不是由一代伶人的爱情传奇所引发的为博眼球的矫揉展示,但细品下来,它亦不是一场宏大的充满跌宕的展现女性成就史的舞台,它所要呈现的是一幕幕去戏剧化的、在“小剧场”的“心灵空间”中沉浸式地展现艺术追求的艺术本身。

 “声音”是被多次呈现的,精醇雅正之音,是孟小冬一生在寻求共鸣的对接点。我认为,它格外体现了语言作为“语象”(通过语言本身所呈现出来的形象——维姆萨特)的特点。特别是编剧王安祈对“声音”的描写融入了色彩的描绘,以及现场灯光的助兴,语言(台词)的视觉化十分具有感染力。在此,有必要摘取有关“声音”的台词一览:


什么声音啊?

胡琴?笛子?三弦?洞箫?

风拂过枝头?水流过溪谷?

我的呼吸?

色彩越来越缤纷,

青烟、紫雾、孔雀蓝、海棠红,

千丝万缕,晃荡、荡漾,

整个天空都是色彩,

谁的颜色?

翎子?湘纹?还是,声音的光泽?

声音有光泽吗?

好多颜色缠成一道,

交错、混淆、纠缠,

好亮,看不清,看不清,

忽的,七彩退去,白光一道,

好亮的白,刺眼的白,

看不清了,看不清了……


孟小冬一生一以贯之的,正是对声音的寻觅——对精醇雅正的余派唱腔的寻觅。但声音是无形的,编剧王安祈别出心裁地以“通感”的手法把声音由可听化上升为可视化,再配以舞台效果,足可见是明智之举。声音之源,是胡琴、笛子、三弦、洞箫这些民乐吗?还是沁入心脾的自然的抚摸?其实更像是色彩,红橙黄绿蓝靛紫,尽管看似交错、混淆、纠缠,但它们最终合一而成的是“白”。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有色不如说是“无色”——最纯粹的“白”通常被认为是“无色”的。这个颜色在当下代表纯洁,在这里,代表孟小冬之所以成为“冬皇”的终极的艺术追求。

王安祈曾到孟小冬的墓前祭拜,“冬皇”永远地沉睡于台北一处静谧的公墓。她年少成名、与梅结婚时周围是“噪”的;她拜师学艺,潜心五年时是“沉浸”的,但流言蜚语又是不止的;而时逢杜寿,义演一曲《搜孤救孤》直达巅峰后却急流勇退,她真正“向内转”,寻得了只属于自己,而不属于座儿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剧中“孟小冬”一句“我不再是梅兰芳的女人了”的独白所表现的刚毅和笃定,宣告了她不再依附、独立于自身的自我告诫与肯定。悠悠转动的黑胶唱片仍传来苍劲、醇厚的男儿气血之音,生活中却早已是静得出奇的女儿柔情。在歌唱剧结尾,“孟小冬”不再依附任何光束,她是欲发“静”的,在昏暗乃至黢黑之中,她的声音却格外醇厚悠长:“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几阵风”。(《四郎探母·坐宫》)那份骨子里“凤凰”的骄傲、自尊、自信在宁静中变得愈发沉淀、也愈发淡然。

魏海敏扮演舞台上的孟小冬(来自网络)

《孟小冬》这场京剧歌唱剧最为耀眼的莫过于“声音”的“发声者”——魏海敏。“新式京歌”、“京剧老生”、“京剧旦角”三种嗓音同时呈现,这对演员功力要求不可谓不高。比如《坐宫》和《游龙戏凤》时的两段对唱都是流水快板,衔接紧凑,要用两个不同行当来表现。但总体上,魏海敏的呈现是让人信服的。而钟耀光的编曲变化多元,与剧目的意境、主题相谐,“新式京歌”得以孕育而生,其所带来的对这部新编剧目的普及和推广作用不容小视。

回到开头提到的台湾国光剧团“现代化、文学化”的原则,“文学化”通过对“声音”唱词的解读,也可见一斑,在此就不再论其形象塑造、心理刻画、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十分具有文学化的特征了。总体而言,京剧歌唱剧《孟小冬》是一场感官上的盛宴,是一场不落窠臼的艺术。身为编剧的王安祈本身的思想性和文学底蕴尽显。而戏曲的现代化是讨论已久的话题,国光剧团也一直竭力于此。戏曲如何走向现代化、现代性,《孟小冬》指出了形式上一条由“曲”通“剧”的路子,呈现了内容上关注女性生存,关注“人”的主体和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及内隐的独立、平等观念的体现。

最后,在对艺术的观看过程中,人与剧(戏)是交互的。“孟小冬”向内转,寻觅一种“共鸣”、一种醇厚雅正的声音,那么,观者,即我们也会不禁自我叩问:“我在寻找什么样的‘声音’?我和谁能产生‘共鸣’?”这是艺术在落幕、熄灯后留给我们的深长回味。

长按二维码关注

图文 | 春芬

编排 | 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