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刘派琵琶”初论

“刘派琵琶”初论

2022-05-11 04:33:06

【新同学】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琵琶课堂”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老同学】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作者:梁茂春

  “刘派琵琶”者,琵琶的“刘德海派”是也。这是当代中国琵琶发展中、以至民族器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艺术成就,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

  历史上论述琵琶讲究流派,如近代以华秋苹为代表的“无锡派”、以李芳园为代表的“平湖派”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人们箴口于流派。不仅民乐界如此,全国的戏曲、曲艺界亦复如此。截止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再也没有出现新的艺术流派。实际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蓬勃发展,艺术界已经涌现了一些新的流派,“刘派琵琶”即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刘德海十二岁,他完全是在新中国的专业音乐院校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琵琶家。他的琵琶演奏成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演奏《》和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为代表。他的演奏曲目丰富,以热情奔放、清丽流畅、表现细腻、“文武双全”为鲜明特点。刘德海的琵琶教学开始于六十年代初, 至八十年代已经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奏家。

  演奏和教学的重要成就体现了“刘派琵琶”的萌芽,而琵琶的“刘德海派”形成应该是在二十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以他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人生篇》、《乡土风情篇》诸曲为代表,以他发表的《凿河篇》、《旅程篇》、《一字篇》等系列琵琶论文为标识。

  从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刘德海的琵琶艺术经历了成长、发展的艰难历程,到二十世纪末,“刘派琵琶”已经是民族器乐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醒目的客观存在了。如要研究中国当代民族器乐和琵琶艺术的发展,谁也无法绕过这一客观存在。分析这一琵琶流派形成的内在艺术规律,总结它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一定会推动当今琵琶艺术的大繁荣。

  下面我分别从演奏、教学、创作和理论四个方面来分析“刘派琵琶”主要的艺术创造。

  (一)刘德海的琵琶演奏从五十年代初露头角,到六、七十年代展现辉煌,八、九十年代走向老到和炉火纯青。他最早接受的是江南丝竹和江南民间戏曲音乐的熏陶,对江南民间音乐有深刻、鲜活的理解。他第一位琵琶专业老师是浦东派的林石城,继承了清丽灵巧的琵琶演奏风格。后来又随杨大钧、曹安和、孙裕德等名师学习,“转益多师是吾师”,所以,刘德海的演奏风格,能够集江南派琵琶的大成。他宗的是“南北合套”、“文武合套”的路子,他的演奏,既有南派的灵秀空旷、超尘脱俗,也有北派的恢宏气势、苍古遒劲。他在琵琶演奏上的确有很多的“绝活”和创造,如琵琶左手的“揉弦”,左手大姆指的“解放”(指将左手大姆指从扶琴的功用中解放出来,参加按弦),右手的“轮指”、“摇指”及诸多“反弹”技法的运用,大大丰富了当代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二)刘德海的琵琶教学活动始于六十年代初,他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以后即留在母校担任琵琶教学,现在是中国音乐学院的琵琶教授,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他能够抓住学生演奏上的闪光点,加以引导而发扬光大。他也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克服。他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技术全面,文武双全,情感丰富,要有独创。刘德海采用独特教学方法,培养出了一批才华出众的学生,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

  (三)刘德海的琵琶创作是“刘派琵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从改编和“旧曲新弹”一步步走向创作的。1973年他和吴祖强、王燕樵合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是他音乐创作的开端。这首作品开始了琵琶和西方管弦乐队合作的先河,也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是琵琶艺术发展的一座新的里程碑。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刘德海琵琶创作高潮期,谱写了《人生篇》的五首乐曲、《田园篇》五首乐曲、《宗教篇》四首乐曲、《怀古篇》两首乐曲和《乡土风情篇》十首乐曲。这些作品是二十世纪后期我国琵琶创作的大丰收,是一次对琵琶音乐的重新发挖,是对琵琶音色的重新发现。这些作品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现,是人生理想的苦苦追求。

  (四)刘德海的琵琶理论,是一种全方位的、充满哲理智慧的琵琶思维。这些思维集中体现在八、九十年代刘德海写作、发表的一系列文论之中,主要有:《不轻松的思绪》、《琴海游思》、《凿河篇》、《旅程篇》、《流派篇》、《一字篇》等。这是一篇篇闪现着智慧火花的琵琶论文,是他在哲学领域深思熟虑的产物。文中常现至言妙义,每篇都显示出刘德海的个人风格。

  “刘派琵琶”的主要艺术特征有以下几点。

  ①独创性和兼容性,例如,他的琵琶演奏,是集诸家各派之长,走探索创新之道。他的演奏风格全面继承了江南诸派琵琶的清新细腻的风格,也从同时代的青年琵琶演奏家那里吸收了营养,但是又独辟蹊径。因此他戏称自己是“组装”而成的。刘德海演奏风格形成的时期主要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的文化氛围和时代气氛又促成了他演奏风格的转变,也可以说是带有“京派”的特点。

  ②全面性和基础性,例如,教学上他要求学生的演奏能够有柔有刚,有虚有实,力求全面,同时又极其注意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极其注重基础性练习,而反对拔苗助长式的速成教育,反对培养匠人式的教学方式。

  ③继承性和创造性,“刘派琵琶”是传统琵琶的继承者、集大成者,同时又是传统的勇敢的挑战者和创造者。他对传统既有深刻的了解,又有大胆的发展。他说:“不做传统的奴仆而失落精华。”他在传统和创新的交叉点上不断玩出新花样,不断赋予琵琶新的艺术生命。

  ④哲理性和科学性,刘德海经过了多年的哲学思考和钻研,形成了他的“兼容优选鼎立”的“金三角”文化/哲学思想,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透折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他希望能够从琵琶艺术的人文气韵、审美情趣、艺术风格、技巧演进的总体脉动来审视其整体历史的流变。这种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理念,对音乐界、艺术界都能够有巨大的启发意义。

  ⑤丰富性和开放性。“刘派琵琶”是在新中国条件下发展、萌芽起来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走向成熟的。如果和传统的琵琶流派相比较,它具有明显的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刘德海从六十年代开始登上国际舞台,七、八十年代以来,琵琶出国演奏的机会增多,又产生了面向外国听众的新问题。今天的琵琶应当面向全人类,琵琶的视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开阔。

  中国琵琶,在两千年间已经出现过四度辉煌。第一次琵琶辉煌产生在唐朝,出现过苏祗婆、裴神符、贺怀智、段善本、康昆仑、曹刚等一批技艺高超的琵琶名手,流传过《郁轮袍》、《霓裳羽衣曲》、《六么》、《倾杯乐》等琵琶名曲。明、清时期是琵琶的第二个高潮期,产生过李近楼、汤应曾、王君锡、陈牧夫、华秋苹等琵琶大家,《胡笳十八拍》、《平沙落雁》、《昭君怨》、《阳春曲》、《月儿高》、《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琵琶艺术的第三次辉煌产生在近现代,即以李芳园、沈肇州、汪昱庭、阿炳、刘天华等为代表的江南五大琵琶流派鼎盛时期,以何柳堂等为代表的广东琵琶的兴旺阶段,代表曲目有《飞花点翠》、《汉宫秋月》、《歌舞引》、《大浪淘沙》等。中国当代出现了历史上的第四次琵琶辉煌时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活跃、最有成就的琵琶新时代,诸多琵琶大师如李庭松、卫仲乐、林石城、杨大钧、曹安和等活跃在演奏和教学的第一线,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琵琶新人如王范地、邝宇忠、李光祖、、王惠然、叶绪然等登上乐坛。琵琶正处在青春勃发的新阶段,刘德海就是这新一代琵琶传人中的一位皎皎者,一位杰出的琵琶领军人物。

  “刘派琵琶”的涌现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它是新中国的产物,它是改革开放大时代的必然产物,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潜在需要,它是当代民族器乐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这是值得当代人为之骄傲的事情。

  琵琶正迎来一个从未有过的好时节。“刘派琵琶”还在继续发展之中,充满活力和艺术生命力。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向未来提出琵琶新的生存方式。

  注:这是作者在“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