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习箫经验谈】从演奏角度渣谈一首曲子是否吹奏到位

【习箫经验谈】从演奏角度渣谈一首曲子是否吹奏到位

2022-02-18 04:39:16

每天推送总第213期!2017第23期。精心编选,用心编辑。每天七点,准时送达!一切,都是为了观看管乐飞扬的您---我的朋友!


这是百度贴吧里此号停封箫友写的一篇,感觉不错,转发过来与朋友们分享。




从演奏角度渣谈一首曲子是否吹奏到位

前 言


在贴吧混了3年多一直都是只发录音不写文字,鉴于很多初学箫的同学在YY中或QQ语音中听曲子的时候无法判断一首曲子吹奏的好坏,从而容易被引导…(此处省略500字请自行脑补)。所以这篇渣论将从以下各个角度来分析我们在听别人演奏的时候,我们应该听哪些东西,从而得出恰当的结论。

关键词:基本功 技巧 控制力 情感 意境

一、气息的运用


气息的运用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见得最多的说法就是:气沉丹田、气息要收放自如等等,那么这些词在曲子中的表现究竟是什么?

1、长音

我们在听别人演奏的时候要注意看演奏者的长音是否吹奏的稳,特别时在无伴奏无混响的状态之下吹奏4拍或者8拍的单音,因为混响和伴奏会掩盖长音中较小的抖动。那么如何判断演奏者的长音是否控制自如,我们就需要去听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长音由渐强至极强或者由渐弱至极弱过程中音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音吹奏的是否稳定。很多人在正常吹奏过程中非常稳定,但是在音量变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极强和极弱这2个极端状态的时候由于控制力不够、紧张导致长音抖动的非常厉害,所以这个点就是我们需要重点去听的。

另外有一些演奏者为了掩盖他长音的不稳定,会把长音的不稳定说成是气震音,或者通过在长音吹奏中加入大段的气震音来掩盖。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吹奏完美的气震音和单纯长音的不稳定抖动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完美的气震音是运用自如、振幅均匀、音色统一的。

2、共鸣

共鸣是最近2-3年时间里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好像开口必带共鸣成为了一种时尚。那么什么是共鸣?怎么样才能达到共鸣的效果?共鸣反映到曲子中是什么?至于什么是共鸣,我相信很多人已经从各个角度解释过,振幅、谐波等等等,我这里不再累述了。怎么样才能达到共鸣呢,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刚才在长音部分讲的一气息稳定、二控制力强、三音色饱满等等。那么我们在听别人吹奏的时候怎么判断他是否把箫的共鸣吹出来了呢,主要还是要看他吹奏时候的音色饱满度,看他在整个吹奏过程中音色是否始终饱满如一,即使在极强或者极弱的过程中也没有出现强而噪,弱而虚的现象。一把箫的共鸣是有顶点的,磨过内径的箫自然共鸣会强一些,传统箫的共鸣可能稍弱,我们在听的过程中只需要看上述三点有没有做到即可。

3、音准

初学的同学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视唱练耳训练,所以没有办法听出一个音是否吹准,那么我们在判断音准的时候就要借助校音器了。在听别人演奏的过程之中,如果是无伴奏的状态下,我们在听绝对音准的同时还需要听相对音准。那么这个时候初学的同学就需要打开你的手机校音器,看在长音吹稳吹饱满的前提之下吹奏的绝对音准,如果所有的音都是统一偏高或者偏低基本相同的音分,那么基本可以排除是吹奏者的问题,而是箫在制作的过程中做高或做低,或者是受到气温的影响。

如果同样是在无伴奏的状态下,校音器显示吹奏到某个音的时候音准突然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例如变化达到了15音分以上,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吹奏者的问题。

以上都是在正常吹奏过程中的音准问题,那么我们还需要看演奏者在演奏中渐强和减弱过程中的音准。在风门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出气量会导致音偏高,减小出气量会导致音偏低。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在音量变化过程中的音准,看他在吹奏渐强至极强或者渐弱至极弱的过程音准变化的幅度是否能控制在15音分以内。

如果演奏者是跟随伴奏吹奏的,那么我们在听这种情况下的音准的时候,还需要听伴奏和吹奏的音准契合度。例如很多演奏者使用了变调伴奏,他们在使用变调软件进行变调的时候很多都没有调到位,从而导致了伴奏和箫音音准差别非常大。如果发现伴奏是准的(在演奏者不吹的情况下,通过校音器判断),而箫声整体偏高或偏低导致跟伴奏契合度太低,那么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演奏者对每一次吹奏不够重视。

二、技巧的运用

很多人都说,箫只能吹古曲、不要用太多的技巧等等,但是我个人是不太同意这种说法的。箫只是一个乐器而已,管乐的一种,不需要人为的给箫按上一个标签,类似于隐士、孤独、悲凉等等等,不要因为这些人为的标签给箫的吹奏风格加上种种限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听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技巧使用是否得当、是否完美呢?

1、颤音(tr)、波音(~)

颤音的演奏一般会伴随着一个长音的出现,那么我们需要听一下几点:1、颤音的频率是否均匀。2、颤音的是否以本音开始以本音结束。3、颤音过程中是否有出现跳音现象。

很多业余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不太注意颤音频率的问题,从而导致了颤音的频率时快时慢,而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手指没有完全放松导致在手指僵硬后的速度变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手指抬的过高,导致速度无法加快。

另外很多演奏者没有搞明白颤音定义,颤音是本音在本音和上方音之间快速的往复,结束时回到本音的位置。但是很多人在吹奏的时候颤音结束后并有回到本音的位置,而是跑了上方音来结束,那么这个是我们在听的过程中要重点去听的细节。

第三点,有些人在吹奏的颤音的过程中由于气息不稳会显现跳音的现象,例如吹奏低音6的颤音时在某一个位置跳到了中音6,或者在吹奏中音6的颤音时在某一个位置掉到了低音6.

上述三点是我们在听颤音和波音技巧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去听的地方。

2、叠音(又)

叠音的问题主要出现在速度不够上,叠音在听觉上应该是一个音的感觉,有一些吹奏着因为手指僵硬速度不够导致叠音听起来像是两个音。

3、打音(扌)

打音的问题主要也是在手指速度不够,以及手指没有弹性灵活度不够,失误会导致听觉上出现两个音。

4、气震音

气震音的使用时管乐演奏的一个重点,使用切当会给曲子增色不少。气震音的频率有以下几种:1、快。2、慢。3、匀速。4、渐快。5、渐慢。另外在使用的时候还要注意气息的变化,例如在乐曲在以气震音结尾的过程中要配合气息的渐弱,在乐曲情绪凸起的时候要在气震音频率渐快的过程中配合气息的渐强。那么我们需要重点听的是气震音的频率是否存在突变现象,气震音使用过程至是否会出现跳音现象、气震音使用过程中是否音准会出现大幅度的变化这三点。上述这三点都是由于气震音使用不够熟练以及气息控制力不够造成的,所以一个使用恰当的气震音应该是频率均匀、音色饱满、音准统一的,这是我们在听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去关注的。

5、吐音

我听到过很多人说箫无吐,亦或者箫加入吐音就带了笛子味,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作为一个管乐,那么管乐的所有技巧在箫上都是可以使用的,不应该故步自封。在箫上吹奏吐音相对于笛子来说是稍难一点,并不是不能吹奏,详情可见陈中申老师演奏作品等等。那么我们听别人演奏吐音的时候应该去听什么?

第一、吐音的颗粒感。什么叫做颗粒感,就是每一个音吐得清清楚楚、缓不含糊,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第二、吐音的力度。有一些人在吹奏吐音的时候力度不均匀,嘴唇太用力,导致吐音的音色不饱满,有的音吹的噪,有的音吐得虚,有的音出现跳音或者调音的现象。

第三、吐音的音准。吹奏的过程之中没有注意吐音的角度、力度,导致有一些音特备是高音的音准大幅度偏离正常音准。

综上三点就是我们在听吐音演奏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6、循环换气

这个技巧到现在来说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很多人都已经学会这个技巧。那么我们在听别人使用这个技巧的过程之中要重点听的是:1、有无明显的换气痕迹。2、有无断音现象。3、换气的过程之中是否会出现明显的音色发虚或者音不准的现象。

三、节奏以及箫声和伴奏的契合度

我们在听别人演奏的过程中包括自己吹奏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关注乐曲的节奏,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还是四拍子,或者是混合拍子。重点要去听的地方是拍子是否完整,很多人在吹奏的过程中根本不打拍子,导致拍子不是多了就是少了,常见的问题是在最后一拍少半拍就结束,另外就是要去听切分音以及混合拍子的演奏,以及三连音的演奏等等。

在演奏者使用伴奏吹奏的时候,我们需要重点去听的是箫声和伴奏的契合度。1、箫的音准是否和伴奏的音准契合。二、吹奏的节奏是否和伴奏的节奏契合。

四、情感、意境

谈情感和意境首先是要建立在有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讨论这个问题。一首乐曲想要表达的一种什么意境、一种什么情感,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一张乐谱。乐谱上面有各种的技巧、符号、节奏等等等,我们要做的就是如庖丁解牛一般,把乐曲的每个部分拆开、熟练的演奏它之后才能谈到一个意境的问题。

通过曲子的命名,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国乐曲是高度个性化的,不像西方的古典钢琴曲,通常命名为第几乐章,或者第几交响曲。那么我们拿到一张谱子,通过作曲家给它的命名,我们可以初步抓到该乐曲的一个基本的风格。例如:马迪老师的《大漠》,通过名字我们可以很清楚的联想到大漠之中的基本元素:漫天黄沙、异域风情、绿洲驼铃、沙漠绿洲等等。那么我们在听别人演奏的时候就需要注意,别人演奏的乐曲是否会让你在脑海中的形成包含上述4个元素的一幅画面,所以个人愚见情感、意境其实就是基本功到位的情况下对乐章的完美演奏。

后 记

很多人在吹曲子的时候喜欢大谈意境,确实意境是一个很容易谈的东西,同时也是一个很难谈的东西,特别是演奏中国音乐这种高度个性化的音乐,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我们的重点还是要放在基本功的练习之上,只要有了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吹奏曲子才可以随心所欲,然而基本功需要长年累月的枯燥的练习,所以想要学好一门乐器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家共勉。


点击关注,欢迎分享!欢迎留言,经典入选!每天精彩!下方二维码请长按、识别,加关注哦!管乐飞扬在这里与您不见不散。

声明:资料来源网络,本平台仅作分享,请勿商用,否则一切后果与本平台无关!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