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笛逸家(国箫馆)
集箫笛制作、教学、鉴赏、演奏于一体
传承中国箫笛文化平台
大胡笳
《大胡茄》(洞箫、埙、古琴)
1998年于维也纳金色大厅
编曲: 雇冠仁 打谱:龚一
古琴:龚一 埙:杜次文
洞箫:曾格格
《大胡笳》的內容是和蔡琰的《悲憤詩》壹致的。漢末的戰亂中,蔡琰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雖嫁給左賢王為妻,但仍然非常思念故土,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舍不得離開在當地生育的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古代才女蔡琰(蔡文姬)
詩人李頎在《聽董大彈胡笳聲》中,壹開始就將讀者引入了這樣的意境:“蔡女昔造胡笳聲,壹彈壹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嘆歸客。”離別邊地時的心情,深深地感動了“胡人”,同時也使接她還鄉的漢使為之嘆息。戎昱在《聽杜山人彈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這壹個矛盾最尖銳的場面:“南看漢月雙眼明,卻顧胡兒寸心死。”南歸當然是她久已盼望的,可是看到即將舍去的親骨肉,卻又心絞如割。音樂表現這種復雜心情,無疑會是異常感人的。
“胡笳”本來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漢代傳入中原。
胡笳
後來發展為唐代的觱,和今天的管子。
觱
由於它的音量宏大,用於軍樂以壯聲威。“漢舊《箏笛錄》有其曲”(《宋書•樂誌》)。晉代儀式音樂中車駕停止時吹奏小胡笳,車駕出發時吹奏大胡笳(《宋誌》引《晉先蠶儀註》)。南北朝時,相和曲中的《大胡笳鳴》和《小胡茄鳴》,是使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古今樂錄》)。初唐琴界盛行的沈家聲和祝家聲,其代表性曲目即《大胡笳》和《小胡笳》(《國史補》)。由於當時“唯彈琴家猶傳楚漢舊聲”,因而,這兩首琴曲可能就是由過去的相和曲保留下來的。大、小《胡笳》經過沈、祝兩家的傳播,特別是盛唐時經董庭蘭的整理和傳授,壹時風行於琴壇。唐代的詩人在詩中繪聲繪色描述它的藝術表現,不少琴家把它作為必修曲目,成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