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业动态 >夏日闽南(2016)

夏日闽南(2016)

2020-06-24 00:44:16

  

这是一篇迟到很久的文章,2016年夏天在泉州待了15天,15天让我喜欢上了这座闽南小城,但还远远未达到了解的程度,也是一直想写这篇文章却迟迟没下笔的原因。回来之后朋友让我推荐好玩的地方,经常会强烈安利泉州,想让更多人知道在热门的旅游城市厦门旁边还有这样一座小而美的城市。前段时间在CCTV9看讲述五位闽南人待客之道的纪录片——《海边的客厅》,模糊的泉州记忆逐渐清晰

 


去泉州之前的半年前,和永宁(隶属于泉州的一个海边小镇)的“旅游文化宣传大使”蔡掌柜成了微信好友,关注了很久的「赤子空间」发现就在泉州,加上朋友和掌柜的反复安利,让我对泉州从产生兴趣变成了强烈向往,一重获自由就冲了过去。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一座城市,能把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这么完整的世代传承下来,又这么自然的融于现代日常生活之中;能在古街小巷间藏了这么多开放又自持的本土小店、艺术空间;能有这么轻松愉快的青年文化氛围;还能这么好吃让我至今念念不忘。

 图片来自赤子的微博


  要怎么形容泉州人呢,他们给我的感觉是知足、热情且低调。他们热爱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想保护它同时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它、懂它、喜欢它。很多次跟掌柜聊天,他都会不自觉的夸赞自己的家乡,甚至有点得意,这种夸赞和热爱发自肺腑,是真情流露。一般人热爱可能只是挂在嘴边,而他却有在身体力行。在泉州石狮永宁镇,他开了一家「永宁卫青年旅舍」,是小镇上唯一一家青旅,成为了永宁迎接八方来客,传播与交流永宁文化的窗口,如果没有这家青旅,大概很多人不方便在永宁过夜,那会多可惜。为什么取名「永宁卫」?因为明洪武二十年,,朝廷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寓意永得安宁。不仅如此,掌柜还和他的永葆安宁团队一起建立了南门七号民宿、永宁故事会馆、熙宝楼公益图书馆和鳌声阁南音社,在保护当地的同时也向外来游客及更多的人传播永宁卫城的历史、非遗妆糕人、南音等民俗文化、“三十二铺挡镜”的铺镜文化、宗族文化,以番仔楼为载体的南洋文化...我住在青旅的那段时间,除了店长阿斌、姗姗,经常来玩的永宁小学可爱的巧巧老师,和一个每天弹吉他的奇怪大叔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客人。我有点纳闷,旅游旺季该是旅舍入住率很高的时候,待了几天之后也就来了姚力和娘小念两个新住客。原来旅客稀少是有原因的,青旅由石屋改造,有关部门规定石头房不能办理消防证,无法对外营业,青旅多次被迫停业,无论掌柜和团队做了多少努力,最后,青旅都没有躲避关门的悲剧。

 


图片来自永宁卫


 回想在青旅的那些天,早上走到街口小摊吃一碗用料丰富的米线糊,香甜软糯的花生汤,新鲜出炉的阿潭水煎包…永宁老街有很多这样的小摊小铺,不使用机器,坚持传统手工制造,才将这份古早味保留下来。上午去熙宝楼公益图书馆等开门,这座图书馆是由一栋名为“熙宝楼”的番仔楼改造、再由镇上的乡贤、企业家等捐资而成,当地镇民和外地游客都可以进去免费阅读。馆内还有南音展览室,每天傍晚吃过晚饭,当地的南音团队穿着日常服装就在图书馆二楼的阳台上演奏南音,打板、琵琶、二弦、洞箫,相呼应和,一气呵成,走在大街上谁能知道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说到图书馆,不得不提姚力的偶像——图书馆馆长。在见到本人前早就如雷贯耳,本以为会是个年过花甲、饱读诗书的老学究,没想到是个黑胖的80后小伙,对永宁的历史建筑、风俗文化却如数家珍!很感叹小小的永宁镇能有这么多优秀青年。一天午后,姚力带我们去图书馆抱馆长大腿,馆长顶着烈日带着我们穿街走巷,讲解番仔楼的风雨历史,再去拜访当地编写《永宁镇志》的老学者,一个下午走下来大汗淋漓就在街边买一杯晶莹剔透、甘甜冰爽的石花膏,瞬间原地复活。




中间穿插一段关于「番仔楼」和「滴水兽」的介绍:(摘自荤荤的微信公众号[走荤的伴娘团])

番仔楼多为民国时期,由闽南的南洋归国华侨所见,因为建筑样式中西合璧,且建筑材料多为从南洋直接运输而来,故被称为番仔楼(番仔是闽南一带对南洋人的称呼)。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想法各异,工艺价值极高,结合了石雕、木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剪粘等各种工艺,初见番仔楼的时候,你会惊叹它的建筑之土豪、构造之精致、色彩之华丽。再见的时候,你会迷上每栋番仔楼背后那一段下南洋、、抗倭、国共对峙、,然后你会努力通过每一处细节寻找属于那个年代的印记。

图片来自姚力


 如果在永宁走一回,会发现大多番仔楼破败并且只有老人留守,或者让别人来看管,任由岁月打磨。因为曾经土地的贫瘠,战乱的频繁导致闽南人一拨又一拨、一代又一代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在南洋打下基业的他们在成功后重返故里,在自己的家乡建起了番仔楼。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大多番仔楼的主人都移居住东南亚,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建筑破败或者消失,但当年的繁华是依稀可见。

 庆幸的是,因为有像掌柜和馆长这样一批致力于保护番仔楼,保护永宁古卫城的青年,让我们这些曾经未听过,到过永宁的人越来越多的到了这里,看到了这些文化瑰宝,希望这些承载太多意义的建筑在将来依旧能够鲜活地鲜活的闽南这片土地上。

图片来自姚力


滴水兽从泉州到永宁,发现在闽南地区的建筑中特别常见。后来才知道,这叫滴水神兽,是闽南建筑里常用的一个部件。可以理解为是对排水口的一种雕饰,以金鱼狮子麒麟等居多。在中国古代,兽类辟邪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我相信这些也肯定有寓意所在。

 如果你是《国家地理》杂志的粉丝,可能会看过一篇专门介绍滴水神兽文章,才知道作为闽南地区特有的排水构件的滴水神兽在永宁保存的最为完好,而且种类丰富,工艺也最为精美。这篇专业的文章就出自青旅小伙伴姚力之笔。

图片来自姚力


  傍晚是看梅林港日落的最佳时刻,掌柜下班回来载我去看日落,一边加速跟日落争分夺秒,一边还停下来旋风介绍一路经过的庙宇、宗祠和古厝,不由称赞家乡的人杰地灵。梅林日落比想象中还要美的不像话,看完日落旁边就是很出名的老人芋圆,白底红字的招牌放在路边,一看名字就很好吃,一定要去得早,卖完就没有了。三面环海的永宁有绵长的海岸线,除了梅林日落,我最喜欢的是观音山。不管是白天的海蓝还是深夜的深蓝,都美的很纯粹。坐在石头上静静的听海浪声,耳边响起熟悉的《莉莉安》。虽然去过很多个城市的海边,却偏爱永宁的。

 


 永宁也许是中国神庙密度最大的古城。在古城里头走上一圈,发现每隔二十米就有一个庙。历史上,永宁古卫城有五个城门,总共分为三十二铺(铺为区域的意思),每个铺境都有各自的控制范围,并拥有各自的境庙和神袛。每当自己所属铺的守护神佛诞辰之际,小镇居民都会自发筹款,装点街巷,晚上邀请戏班子表演高甲戏,虽然听不懂闽南方言的泉州腔,但也是第一次这么零距离接触戏曲的戏里戏外。

图片来自姚力

图片来自姚力


写了这么多,感觉还没有把永宁的好写清楚,泉州也只能一笔带过了,想念泉州西街肃清门客栈的店长姐姐和她可爱的儿子喜之多、泉州西街美好生活系列、泉州的美食...会再见的。




用掌柜的话说,泉州这种是真正的文化深厚,文化都由平常人来继承、传播。

用阿梅[赤子空间的主理人]的话说,在小城里一样可以把生活过得很迷人,关键是人本身而不是地域。

泉州是个讲缘分的地方,你得亲自来泉州体验,才能了解的比较清楚。